中职学校学生心理问题对策探究
摘要
关键词
中职学校;心理失衡;主体地位
正文
通常情况下,中职学生存在一定的厌学情绪,在人际交流过程中,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在情感问题层面存在较多疑虑,教师需要对其加强重视,深入分析青春期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针对学生具体情况实施教育工作,确保能够有效提升教学效果,对学生健康心理进行有效保障,为学生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强化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使学生在未来发展中高度适应岗位需求。
一、中职生心理意识萌生时出现的问题
(一)过于关注自我形象
中职学生处在青春期,在外界环境,尤其是互联网环境的影响下,会接触到一些外来信息,加上自我意识的萌发,往往过于关注自我形象。因此,他们在服饰和发型等方面不再遵从家长和教师的意愿,开始按照自己的喜好和外界的流行趋势来装饰自己。这种过于关注自我形象的行为,容易使他们陷入一种空虚、无聊、浮夸、脱离实际的状态中,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二)较强的自尊、自卑意识
部分中职学生有较强的自尊意识,不能容忍一切轻视,哪怕是一件非常小的事情,都会给他们的心理造成冲击,从而引发打架斗殴等事件。部分中职学生有较强的自卑意识,别人一句玩笑话,就有可能给其带来伤害,使其变得战战兢兢,不敢与他人来往。
(三)受做事动机左右
在进入中职学校之前,学生做事情的动机主要依靠自身的喜好。在进入中职学校之后,周围优秀的人越来越多,学生做事情的动机就会逐渐改变,变得更加具有目的性,主要是为了向他人证明自己。在这种状态下,学生如果能够得到学校和家庭的正确引导,就能够战胜很多困难,不断地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展现出自己的信心与实力,进而取得成功;如果受到一些不良行为的诱导,就容易误入歧途,而其行为得不到矫正,就会在错误的泥潭中越陷越深,对其未来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四)自我心理意识的两极分化
在进入中职学校之后,学生的自我心理意识会发生较大变化。有的中职学生逐渐形成一种自省的心理意识,注重自己的成长,开始努力奋斗和进步。这种心理意识是积极的,正能量的,能够强化学生对自己的认知,在与外界的交流与沟通中不断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并积极改正,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有的中职学生不能形成一种自省的心理意识,不但不注重自己的成长,还忽略外界对自己的评价,进入到一种过分关注自我感觉的状态中。长此以往,他们会逐渐变得麻木自私,缺少少年应有的纯真,多了一些世故和圆滑,成为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甚至会做出一些违背公序良俗的事情。
二、学生心理教育原则
其一是兴趣引导原则。在开展教育工作时,只有使学生对其所学内容产生较高兴趣,才能使其创新能力和拓展能力得到有效增强,深入开发学生内在潜能,提升教学效果。反之,如果学生对其所学内容缺乏兴趣,则会使其在学习中具有较高的被动性,会浪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无法保证教学效果,导致学生形成逆反心理,如果教师直接灌输,可能会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因此,教师必须对其学习兴趣进行有效培养。中职院校在具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需要对其教育内涵进行合理丰富,使学生充分体会心理教育的魅力,进而保证学生能够积极参与。中职院校在具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需要遵循兴趣引导原则。教师的业务水平,知识水平和亲和力对学生心理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需要始终保持饱满的热情和良好的形象,不断夯实自身专业能力,使其教育工作具有更大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其二为增强自信原则。通常情况下,中职学生普遍存在严重的自卑心理,对自己的发展优势和能力缺乏正确认知,对挖掘学生发展潜能造成很大的不利影响,使其素质发展和能力提升无法得到有效保障。中职院校在开展教育工作时,需要对其自卑心理进行科学改进,帮助学生树立自信,使学生在未来发展中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此时,教师需要给予学生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引导学生挖掘自己的长处,确保学生能够正视自己的不足与失败,强化学生自我意识,使学生在未来学习中具有更强的自信心。
其三为职业心理引导。对于中职学生发展而言,职业心理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中职院校在开展教育工作时,需要强化学生职业心理引导,使学生学习更多职业心理知识,掌握丰富的就业技巧,为学生未来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因此,中职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学生职业心理,对其进行科学引导,使学生对自身职业兴趣产生充分认知,从而实现学生正确职业发展观念和择业观的有效形成,引导学生合理规划个人职业发展,进行针对性学习,确保学生能够理性择业,使其个人价值和社会需求实现高度统一。
三、加强中职院校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一)适应复杂社会环境的需要
互联网时代,中职生从网上获取了更丰富的信息和知识,整体文化水平和道德素质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由于所处信息爆炸的时代,社会环境异常复杂,中职生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互联网上的海量信息对于涉世不深、没有很强甄别能力的青年学生来说,会严重影响到他们的“三观”形成,还会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西方某些反华势力大肆利用互联网,在意识形态等领域对中国实施入侵,主要就是在思想上毒害中国的大中小学生。中职生所处的信息环境更为复杂一些,所受到的冲击和腐蚀也更强,中职院校对中职生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能够让中职生增强自身明辨是非的能力,自觉抵御不良思潮的影响,有能力应对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各类问题以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引导中职生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
复杂社会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中职生,心理健康会左右他的可持续发展状态。毋庸置疑,心理健康是能够影响人们现在和未来发展的潜在因素,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一个人成长的内在环境发生改变,同时也对学生“三观”的形成起着积极作用。作为一个身心健康都没有完全发育成熟的群体,中职生情绪易波动,做事也容易冲动。他们内心环境的变化具有阶段性的特点,不同的时间段会呈现不同的心理问题。掌握中职生在不同生长时期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家校做好配合,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疏导,并积极进行心理危机的防御和干预,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确保中职生有一个健康向上、可持续发展的最佳状态。
四、心理教育对策
(一)加强学生自我意识引导
(1)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中职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趋向成熟的时期,具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和成人感,但心理承受能力不强,倘若教育方式方法欠妥,就会给他们的心理造成创伤,还有可能产生心理问题。加强学生心理意识引导,使其形成健康人格的第一步就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中职学生处在青春期,只有正确认识自我,正确认识自我的价值,才能增进对生活和学习的自信心,才能变得具有执行力。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中职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从评价他人进入到评价自己的状态中。教师可选取一些优秀的知名人物和模范人物为学生设立评价自己的标准,让学生对照这些人物身上的闪光点,发现自身的不足,高标准要求自己。此外,教师还可让学生养成写日记的良好习惯,记录自身的行为,并不断进行反思。这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认知,使他们能够清醒地认识自己,从而向着正确的目标前进。二是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学生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难免会受到他人对自己的评价的影响。这些评价有的主观性强,有的比较准确。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将他人的评价作为一种参考,不能盲目相信,也不能完全忽略。一些人的评价带有主观性,学生如果照单全收,就是讨好别人;一些人的评价比较准确,学生如果不予理会,就容易夜郎自大,这都不利于他们的发展与成长。因此,教师应帮助学生建立一种明辨他人评价的标准,让他们学会辨认哪些是积极的评价,哪些是消极的评价,进而帮助他们建立正常的心理意识。
(2)帮助学生改善人际关系。对于中职学生来说,人际关系是他们除了学习以外最为重要的事情。中职学生人际关系如何,关乎其心理意识健康与否。可以说,中职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都与人际关系息息相关。为帮助学生改善人际关系,教师应分析他们出现人际关系问题的原因,以便采取相应的策略。一是教师应当善于在课堂上、在班级内开展各种集体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在不断交流中,学生会打开心扉,放开自我,积极参与到集体活动中。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与他人合作完成游戏,完成学习任务,内心会被打开,团结合作能力会得到培养。尤其是那些性格内向和敏感的学生,会逐渐适应集体生活,逐渐敞开自己的心扉,与他人友好相处。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为学生布置相应的学习任务,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让他们合作完成。这样,组内的学生会各司其职,在完成自身任务的同时,还能够与他人合作。这能培养学生的耐心,增强学生与他人沟通与协调的能力,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大有裨益。二是学校应当主动作为,在教师与家长之间建立联络站,增强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交流,使家长能够及时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在家表现。例如,学校可以利用一些自媒体,使家长和教师能够及时沟通交流。教师将学生在校内的人际关系情况告诉家长,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真实情况,从而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在帮助学生改善人际关系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与家长沟通,对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防止一些家长使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否则,不仅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会加剧中职学生的逆反心理。
(二)建设心理社团
学校可以组织热衷于心理健康和心理学知识的学生组建心理社团,同时设置专业辅导教师,中职院校可以组织心理社团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宣传,以心理健康为主题组织开展主题班会游戏活动,知识竞赛等活动,同时,教师还可以为学生还可以放映心理题材的影片,组织学生对其进行综合点评。与此同时,在班级内需要设置心理委员,负责组织全班学生进行相关教育活动,确保学校能够有效干预学生心理危机。心理委员来自于学生,可以和其他同学进行更为高效的交流,明确学生心理动态,及时发现学生生活学习中出现的各种危机行为,并向院系及时汇报,对其进行有效干预,避免发生危机事件。学校在开展日常工作时,还需要定期组织心理社团成员和心理委员开展专业培训活动,使其掌握更多心理健康知识,可以高效开展各项工作。通过系统培训,可以使社团成员和心理委员对学生进行朋辈辅导,为班级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为学生和学校搭建交流桥梁,使学校专业人才方面的不足得到有效弥补,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三)联合家庭教育
在对高职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学校需要与家庭进行有效合作,强化家校结合,为学生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环境。父母需要为学生营造融洽、温馨的家庭氛围,使学生在家庭氛围中体会到家长的关爱。与此同时,学生家长还需要做到以身作则,对自身教育观念进行科学调整,强化自身专业素养,对其管理方式进行科学完善。在学生家庭生活中,家长态度会对其心理情绪造成很大影响,进而影响学生心理发展[8]。最后,再进行教育工作时,家长还需要正确选择教育方式,确保其科学性和民主性,此时,家长需要明确自身在学生成长中的重要地位,对学生心理进行正向引导。
五、结语
中职学校承担着为国家培养职业人才的重任,应积极主动作为,秉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分析,运用合适的策略对学生的心理意识进行引导,帮助他们形成优良、健康的心理问题,防止不良行为习惯的发生,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当前中职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家庭、社会、学校以及个人等,都影响着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面对这种情况,中职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充分的研究,提高师资力量和硬件设施,创新教育模式以及丰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成长环境,为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梁爱军.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2(13):36-38.
[2]李远菊,李慧.中职生心理健康研究进展[J].科教文汇,2021(25):56-59.
[3]沙亚娟.中职学生心理素质提升的研究与实践[J].河南教育,2022(09):66-67.
[4]王香芝.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分析及对策[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23,33(01):221-224.
[5]王莹滟,郭成,王亭月,彭于珏,付波.家庭亲密度对中职生心理幸福感的影响:心理韧性与生命意义的作用[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45(02):12-19.
[6]罗辑,王元勇,杨青松.中职生性心理健康与家庭教养方式、社交回避和苦恼的关系[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22,24(05):147-149+159.
[7]宁爱平.校园心理剧在中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探索[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22,23(09):90-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