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立足乡土实践活动构建新型地理课堂价值
摘要
关键词
乡土实践;地理实践力;双减;初中地理;新型课堂
正文
根据2022年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明确地理课程理念是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宗旨,引导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从而更好培养学生生态文明理念,培育新时代的建设者与接班人。教师应当坚持育人为本,构建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优化课程结构,搭建基于地理空间尺度的主题式内容框架,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地理教学内容,突出学生主体,重视科学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双减政策下,初中地理教学要落实减负增效、减量提质,减少课后书面作业数量,立足乡土实践活动,利用课后服务与课余时间构建新型地理课堂,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
一、双减政策的影响与地理实践力基本概念
双减政策下,由于课后书面作业减少,学生有了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可以参与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为开展各类综合实践活动以及培养学生综合素养打好基础[1]。地理学科核心素养集中体现了地理课程的育人价值,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地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有地理实验、社会调查、野外考察,这也是学习地理的重要方式。初中地理阶段培育学生地理实践力,能够促进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合适的地理实践方式,通过观察、调查、探讨等更好认识一个地区的地理环境,感受人地关系,提高行动能力,形成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地理学科四大核心素养具有相互依存、互为影响的关系,教师需要基于其他三大素养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
二、地理乡土实践活动的内涵以及设计标准
乡土地理是指本区县或者乡镇的自然和人文地理情况,包括一个地区地形地貌、气温和降水、地理位置、人文情况、经济发展情况、历史沿革、民风民俗等。地理乡土实践活动,是指基于乡土地理开展的实践活动,基于一个实践活动主题,秉持人地协调观,参与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运用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提出一些建议解决相关问题,以此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每个地区都有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经济社会资源,涉及到方方面面,十分适合开展研究性地理实践活动。
在设计地理乡土实践活动中,主要标准包括:一是紧扣本地特色,主线是人地关系,发挥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共同力量,将地理知识和生活实践结合起来[2];二是根据学生年龄大小和认知基础,结合热点话题,选择针对性较强的主题和内容;三是根据具体情况确定该活动目标与活动方式,既要具有趣味性,也要具有实践性和探究性,能够让学生通过地理实践与合作探究完成任务。
三、立足乡土实践活动的新型地理课堂策略
(一)设计调查活动基本流程
1. 提出探究问题,确定研究课题
双减背景下,基于初中地理课程,立足乡土实践活动,构建新型课堂,首先是设计调查活动的基本流程。教师先是根据本地地理情况提出若干个研究主题,要求学生进行自主选择,在此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引导学生积极探索问题[3]。教师所设计的乡土实践活动的主题应当紧贴本地实际,根据初中生的学习基础和生活经验,选择可操作性强的内容。
比如,根据“绿色中国”和“碳中和”的热点话题,结合本地的气候类型和地形特点,可以设计空气污染、植树造林、垃圾分类等主题。根据乡村振兴战略,可以设计人口迁移情况、快递“最后一公里”、城乡商业服务、乡镇产业发展等主题。根据城市建设话题,设计城市绿化、古建筑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主题。
2. 进行调查访问,收集丰富资料
在学生选择相应的自然和社会调查主题后,教师要求学生自主设计调查计划,还要认真审阅学生设计情况,为学生提供一些工具和资料的支持,还可以协助学生查阅资料,辅助学生实地调查等。教师应当提前做好预案,尽可能预计学生在实践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时进行相关指导和提供必要帮助,确保进行下去。
比如,如果要调查本地多年的气候情况,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查阅“百度百科”,查阅“中国天气网”,去本地气象局和政府官网查阅资料。如果要调查本地经济发展情况,可以去政府官网查阅年度经济数据,去劳动局了解就业情况等。调查访问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指导学生根据调查主题和要求,广泛收集新闻、数据、图片、视频和音频等资料,并进行科学分类,通过实地考察与实验验证。
3. 汇报调查成果,展现调查报告
当学生通过各种方式、运用各类工具查阅资料,以及进行实地调查走访后,还需要运用所得资料形成一定的调查成果,以文本、图片、音视频等各种方式进行直观体现[4]。如果一个主题要求写出调查报告或者调查论文,教师还要指导学生作出结论或提出论点,摆出论据,运用地理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分析和论证,要做到论点鲜明、论证客观、论据具有说服力,运用数据图表、网络链接等多种方式进行全方位展现,还要注明引用权威资料的来源。
比如,针对调查乡村快递“最后一公里”的落实问题,学生通过调查与研究,发现乡村快递一般只能派送到本村的集散点或村委会,不能实现送货上门,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乡村快递“最后一公里”落实不到位。这需要学生摆出一些问卷调查、实际走访的数据和图片,从位置、交通、人口和经济发展等方面分析。
4. 根据成果评价,组织交流活动
针对实践活动的成果,教师还要重视进行科学评价,根据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重视进行鼓励性评价,更多关注调查和探究过程,不能太过重视成果。在评价中,教师要将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结合,基于活动态度、研究方法、知识运用、技能掌握、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探究成果等多方面进行评价[5]。
在评价之后,教师还要指导各组参与交流活动,主要流程是:组长进行结题报告,展现研究主题、内容、过程、结果和收获;其他学生提出质疑和解答问题;教师进行点评与总结。通过实施这项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综合素养,进行查缺补漏,培养地理核心素养与家国情怀。
(二)指导学生调查活动方法
1. 观察地理数据,注重进行记录
在地理乡土实践活动中,关于自然地理的实践活动,涉及到诸多观察活动,这需要借助一定的工具以及软件,教师应当提供一定的帮助,或者指导学生观察方法。在获得一定数据之后,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基于物象资料补充完善。
比如,户外观察实践中,涉及到天文、气象等方面的观测,以及地形地貌、土壤、河流等方面的测量,教师指导学生利用手机指南针、地图、天文软件和学校天文设备等完成这些观察和测量,以此确定本地的经纬度等。涉及到日出日落、太阳高度角的观测,学生可以利用手机软件获得数据。在观测本地气温、降水、气压、风向与风速、日照与紫外线强度时,学生可以用学校相关设备观测,如果没有可以借助手机软件获得数据。
2. 基于自然地理,分析相关成因
在地理乡土实践活动中还涉及到野外考察等,这需要运用所学知识,从地形、气候、河流、自然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和农业等方面进行考察,比如考察一个地点的地形地貌、河道、地质构造、地层的剖面、土地利用情况等,分析其中的成因,评估不同的自然地理特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
比如,针对本地的主要河道进行实地考察,可以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分别考察河流的上下游和流经地区,判断河流在灌溉、航运、水产养殖和旅行等方面发挥的价值,并结合本地的气候、河流发育情况等,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分析成因。针对水体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富营养化等,学生还要分析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提出一些河流的建议和意见,并将情况反馈给当地相关部门。
3. 调查人文地理,提出意见建议
关于地理调查实践活动,还可以调查本地人文地理情况。在调查之前,教师指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比如湘教版八年级上册《中国的疆域与人口》和《中国的主要产业》,八年级下册《中国的地域差异》和《联系与差异》等,根据《长株潭城市群内部的差异与联系》知识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或建议。
比如,根据本地所在的地区,学生可以调查乡村土地利用与农业发展情况,调查本地工业类型和布局,调查交通建设情况,调查一个乡镇的人口迁移情况,调查本地的文化历史遗迹与民风民俗,调查旅游业发展情况等。在调查之后,学生要运用所学的知识,比如影响一个地区农业发展的因素有气候、地形、土壤、水源、交通、政策、市场和科技等,以此分析问题,提出促进农业发展的建议。
4. 指导调查方法,寻找研究重点
调查和研究方法对于地理乡土实践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科学的方法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则会制约调查和研究[6]。教师指导学生运用横向比较法、纵向研究法等参与调查活动:横向比较是根据基本要素,选择与本地相似条件的地区进行比较,以此获得一些启发;纵向研究法,需要根据历史发展数据,结合地区基本情况,对照发达地区的发展,获得一些经验。
比如,针对城乡规划的调查研究,教师指导学生先选择与本地相似的一个区县和发达地区的区县,从现实情况、历史发展过程和未来建设三大方面进行分析与研究,针对市区功能区的布局与改造、交通拥挤问题的解决、居民区的绿化、工业转型升级、商业网点布局、环境治理等方面调查研究,提出合理的建议。
5. 进行问卷调查,发挥辅助作用
在地理乡土实践活动中,教师还要指导学生运用问卷调查法,针对本地相关群体和部门进行问卷调查,以此获得第一手的数据。问卷调查的重点是设计调查问卷,这需要专业人员的帮助,设计口头和书面的调查问卷。在问卷调查后分析数据,根据其他观察和调查成果进行综合分析,提出建议与设计相关方案。
例如,针对城市中普遍存在的“城市病”问题,比如交通拥挤、住房价格高、教育资源紧张等问题,学生可以在教师、家长、长辈、社区工作者的支持下,设计包含多个问题的调查问卷,包括性别、年龄、工作类型、家庭情况、主要问题等,通过在线上线下发放调查问卷,获得第一手数据。在此之后,学生需要借助计算机工具分析数据,进而提出建议和规划解决方案。
(三)重视组织以及多元共促
1. 学校带队组织,指导学生调查
更好组织开展地理乡土实践活动,还要重视组织工作,一般是由学校进行全面组织,由教师进行带队,学生具体执行,指导学生进行相关调查和研究。对于学生能够独自参与的调查,主要是让各个小组完成;对于学生不能独自参与的调查,需要在教师和专业人员的引领下完成。
比如,针对本地土壤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的调查研究,教师需要联系本地的农技专家和农资公司人员等,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调查,结合网上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与研究。针对家庭用水用电情况调查、社区农贸市场菜品销售情况等的调查,学生可以分组合作完成。教师要规定调查研究的时间,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并让学生上交表格、图片、研究报告等。
2. 学生自行组织,发挥家长力量
主要的调查研究是由学生完成,同时还要发挥家长的力量,重视进行家校合作,在教师的倡导下,通过联系家长共同参与乡土地理的调查和研究,能够提高调查研究的成效。不同职业的家长能够发挥不同的价值,教师要通过提前调查,熟悉学生家长的职业,并安排一些针对性的任务。
比如,有些学生家长是公务员或事业单位,教师可以动员学生咨询家长不同行业的总体发展情况,比如本地的医生、警察、教师等职业的发展情况。有些家长是厂长、公司经理或部门主管,学生就可以调查本地的工业或商业发展情况,写出一些调查与分析报告。对于家长是普通工人或农民的学生,家长同样可以发挥力量,获得基层的反馈数据后进行研究。
3. 运用网络工具,实施网络调查
立足乡土实践活动的新型地理课堂,不管是地理乡土实践的调查和研究,还是具体的课程,互联网及其相关工具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学会运用网络工具,搜索与整理丰富的资料,进行网络调查和数据分析,写出研究报告等。教师本人也可以在网络上获取相关资源,辅助学生的实践活动。
比如,针对城市商业服务的调查主题,学生可以先选择商业服务的调查项目,包括餐饮品牌、服装品牌、房产品牌、汽车4S店、银行共五个项目,先上网查阅本地的入驻情况,再进行实地调查,包括室内装修、服务流程、服务态度等方面。最后综合这些数据,运用软件工具进行数据分析,得出相关结论。
结语
综上所述,地理实践力是地理学科核心的重要内容,教育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教师应当重视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在双减政策的影响下,初中学生有了更多的课外活动时间,根据地理实践能力的培养要点,教师可以立足乡土实践活动构建新型地理课堂,以此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教师通过设计调查活动基本流程、指导学生调查活动方法、重视组织以及多元共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项调查和研究实践中,得出相关数据和结论,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
参考文献
[1]周晓春. "2+5"模式:立足素养,提质增趣——"双减"政策背景下构建课后延时服务课程化的策略研究[J].孩子,2021(13):166-168
[2]仲小敏, 赵明月. 生态视域下地理课堂"减负增效"的理念与实践[J]. 地理教育, 2022(4):3-6.
[3]左振华. 基于双减政策下初中地理高效课堂建构研究[J]. 世纪之星—初中版, 2021(7):132-133.
[4]马玉萍. 立足地理课堂,推进深度教学[J].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19, (09):57.
[5]杨雪梅, 蒋庆丰, 安琪. 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课堂活动案例设计[J]. 科技风, 2021(30):49-51.
[6]刘泽煴. 地理实践力视域下课堂实践活动设计研究[J]. 热带地貌, 2019(2):47-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