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低年级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摘要
关键词
小学数学;低年级;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正文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学生的成绩与其教学效果有直接的联系。因此,要想在课堂上提升效率,老师可以用创设有趣的教学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敢于探索和实践,来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通过多种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在课堂上体会到数学学习的快乐,并能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进而建立起一个完善的数学基础知识体系,这对学生今后的数学能力、数学思维的发展和发展,都有着很大的帮助,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提高低年级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必要性
(一)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
一个人想要学好一门课,除了勤奋以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条件,那就是他的自学能力。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特别是对于复杂抽象的数学,只有从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多思考多研究,才能更好地将知识学扎实。
(二)为学生奠定学习基础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首先学会了加减法,才能向乘除法迈进[2]。作为低年级的小学生,只有为他们打牢了学习的基础,他们才能够更好地面对未来中复杂多变的难题,才能够从根本上提升他们的学习信心。为此,在小学数学低年级阶段,教师要注重教学方法,帮助小学生将知识的地基打牢。
二、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现状
(一)学生注意力无法集中
低年级的小学生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认知阶段,他们对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上课时很容易被别的东西所吸引,哪怕是一只蚊子在教室里飞来飞去,也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到正常的课堂教学。同时,由于小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差,不能很好地应对外界的干扰。所以,对于低年级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来说,它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课堂反应。上课时,老师应当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尽可能地促使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数学学习中,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学生课堂学习主动性较差
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一个讲授的过程,同时也是师生互动的一个过程。目前许多低年级小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表现出较差的学习主动性,只有当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的时候,学生才会对相关内容进行思考和计算。而一旦教师不提出问题,学生便也不会主动去思考,长此以往学生便会丧失学习的主动性,对数学知识的掌握自然也就不充分、不牢固,使得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无法提升,严重的时候还会影响到学生智力的开发。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上,教师应当主动让学生学习与思考,进而才能使得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以改善。
(三)教师教学方式过于落后
当前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施行,素质教育理念也越来越深入人心,与此同时也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低年级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掌握有效的教学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一直是一个重要问题。就目前来看,许多教师的教学方式依旧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这种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过于落后和古板,已经无法适应当下的学生,很少有学生能静下心来听教师讲40分钟的数学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式上进行创新,进而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提高低年级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创设趣味教学情境
低年级的学生年级都比较小,为了能够将他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课堂中来,教师可以采取情境教学的方式,增加一些趣味的元素,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热情。
例如,在学习《图形的运动》一课时,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初步认识对称图形,并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为了能够激发小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一个精彩的故事作为课堂导入:在一个图形王国里,有很多不同的图形,有一天小蜻蜓看到了小蝴蝶以及树叶说,我们都是一家人?为什们蜻蜓会说它们几个是一家人呢?之后教师在多媒体大屏幕上呈现出了它们的图片,教师引导学生去观察这些图片的左右有什么特点,并说说发现了什么。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说这几个图形的左右完全相同,于是引出了对称图形。之后教师让学生们在纸上画出一个对称轴图形,并且将它对折,于是对称轴就出现了。通过这样的方式让课堂效率明显提升,学生也在教师的带动下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
(二)注重情感交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课堂教学既是一个“教”和“学”双向的过程,又是一个师生交流的过程。虽然学生年龄小,但他们都有自己的想法和感情,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老师很容易忽视学生的感受,这不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对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传统的教育方式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应当发生变化,要将他们当做自己的朋友,要注重与他们之间的感情交流,而不能将他们当做一个可以容纳他们的容器,一味地传授知识。在情感教学模式下,教师的热情和关注若是能被学生感受到,对学生而言也是一种重要的鼓励。尤其是低年级小学数学的学习中,教师一个鼓励的眼神就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起到以感情促进教学有效性的目的,同时还有利于维持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提问、敢于回答,进而使以往枯燥的数学教学氛围得到改善,切实改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不仅仅是单纯地记忆,更多是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操作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允许并且要多鼓励学生提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明确学生的疑惑所在,进而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教学,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而学生一旦提出问题,不管提出的问题水平如何,即便是错误、无意义的问题,教师也不应嘲笑,而应当加以引导和鼓励,使学生能感受到来自教师的鼓励与肯定,进而才能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比如,在进行《乘除法的初步认识》这一课学习的时候,有一个题目是要求将5+5+5+5+4改写成乘法公式,正常情况下很多学生都会改写为5×4+4,但也有学生会改写为4×5+4。虽然是一个简单的前后数字调换,却反映出学生的联系和思考能力。此时教师应当对这种方式进行肯定和鼓励,提出口头上的表扬,继而告诉学生乘法前后两个数字调换并不影响计算结果,发散学生的思维,使得学生对乘法这一运算的印象加深。在这一节课的课堂教学中,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很快就达成了这一课的教学目的。
(三)融入游戏课堂互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据调查表明,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最为集中的时候是在课前15分钟之内。可见要想学生课堂效率得到保证,就要利用好这黄金15分钟。特别像抽象性较强的数学学科,如果教师授课较为单调,就会导致学生的学习质量无法保证。为此,教师可利用游戏活动提高课堂学习的趣味性,激发学生主动思维,引起他们的注意。
例如,在小学数学二年级《分一分与除法》的学习中,学生首先学习到了《分物游戏》,教师为了活跃课堂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创建课堂活动于教学环节中。在授课开始之前,教师先让学生每个人都准备几束花。然后要求学生按照固定4人学习小组形式组建小组。将每个小组所带的花都放在围坐的桌子上,同时每个小组的花数量都不相同,花的品种也有所不同。教师给每个小组分发两个塑料花瓶,要求学生拿出8束花,均匀地将它们分配到花瓶中,比一比哪组学生分配的速度更快。最快小组在获得教师奖励后,分享比赛心得。学生先在一个
花瓶中插入四束花,然后再向另一个花瓶中插入四束花。教师继续询问学生为什么要插入四束,学生表示:2×4=8,两个花瓶,每个花瓶中有四束花,就可以将这八束花分配完。
教师继续发布游戏任务,要求学生将这8束花平均分给小组组员,每个组员手中的花要相同。最快的小组在获得奖励后,每个组员自觉地从花瓶中拿出两束花,教师询问为什么每个人要拿两束花,学生表示因为4×2=8,一共有四个学生分花,每个人拿两个就可以将这八束花分配完。
通过学生的描述,教师将两次游戏时学生所提到的运算算式写了出来:即2×4=8,4×2=8;并在两个式子下面分别写下了数字8、2、4与数字8、4、2。教师通过此项活动引导学生逆向思考,是否可以有一个运算方法相减法一样可以将式子倒过来表示呢?进而引出除法的定义以及除法的意义。“谁能将两次活动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呢?”学生A:第一次游戏用除法表示就是8÷2=4。学生B:第二次游戏用除法表示就是8÷4=2。用除法的思维应当如何来解释游戏一与游戏二的算式意义呢?学生C:一共有8束花,到平均分配到两个花瓶中,每个花瓶可以分4束。学生D:一共有8束花,要分给4个学生,每个学生可以获得2束花。通过分花的游戏将除法概念引入到课堂中,同时也将乘法与除法的关系紧密的联系起来,学生在游戏中获得了知识,激发了学习兴趣,而且也促进了学生数学知识体系的构建,提高了课堂有效性。
(四)巧用多媒体技术,创新课堂教学方式
数学知识具备一定的抽象性,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其更加倾向于形象思维的运用,对于一些较抽象的数学知识难以有效理解。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下新课改的要求,若是教师不在教学方式上进行创新,则无法改变学生对数学知识被动接受的现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难以提升。而目前,随着科技的持续发展,以及多媒体设备的持续普及,给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带来了全新的教学方式。教师利用图片、动画、视频等信息展示方式,不仅能让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更加集中,同时也能将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促使学生更快掌握关键知识点,使得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得到改善,推动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例如,在学习《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课的时候,教师仅通过文字是无法充分进行描述的,在讲解完相关概念后,可能存在一部分学生仍然不理解什么是“角”。此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设备,对提前制作的动画进行演示,构建出具体的情景,提高学生对“角”的感知,使得学生对“角”的认识更加深刻,深化对学生的了解,增强课堂效果。同样,在进行《平移与旋转》一课教学的时候,为加深学生对平移与旋转的理解,教师也可以通过播放视频或者动画的方式,为学生呈现出图形不同平移和旋转形式,使得学生对平移和旋转有着更加深入的理解,进而充分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并能够对这两种现象进行正确的区分,更加快速地达成教学目标,使得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提升。
(五)重视设计操作实践作业
面向低年级学生设计数学作业,主要可辅助学生更为准确地理解和应用知识,充分发挥其实践技能。教师需依据具体情况提高实践性作业设置的合理性,以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来加深对知识点的认识,不断提高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效果。
如在完成“克的初步认识”部分内容后,教师可为学生设置一定的实践性作业内容,鼓励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操作总结知识,积累经验。教师也可鼓励学生使用秤称取1克的黄豆,并让学生计算黄豆的数量,从而对“克”形成一定的认识,明确“克”的大概重量。此后,教师也可组织学生选择其他物品称重。这样学生均可在自主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经验积累,准确把握知识内容。上述实践操作任务能够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思维和实践能力,最大限度实现知识学习的优化效果,培养学生运用课堂所学解决具体问题。在具体探索的过程中,教师也须对学生做出必要的引导,使其真正认识到数学在生活当中的价值,培养学生形成更高水平的学科思维和技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对实践作业进行优化设计,主要能够实现应用知识的要求,使学生在自主操作期间真正把握知识信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体现出数学的应用价值。
四、结语
在小学阶段,数学是一项十分关键的学科,它与孩子们的逻辑思考能力密切相关。但是,在很大程度上,小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方式是依靠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进行的,这就需要老师来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从而确保了数学知识的有效教授,从而达到了老师和学生的共赢局面。
参考文献:
[1]罗新明.浅谈低年级数学教学的几点体会[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1(19):62-63.
[2]赖秀梅.核心素养理念下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0(07):52.
[3]郭德兰.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现状调查与提高课堂效率的研究[J].才智,2020(10):128.
[4]唐文松.小学数学低段计算教学的有效策略探究[J].亚太教育,2019(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