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劳动教育的路径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小学语文;劳动教育;全面发展;新课程理念;主题整合
正文
前言:劳动教育可以提高小学生的劳动能力,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让他们明白生活需要劳动来创造,让他们形成努力学习、勤于劳动的积极性格,为他们将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培养学生的主动劳动意识,是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所以,把劳动教育融入到小学语文课堂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也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师应重视的课题。
一、劳动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的现实意义
劳动是万物的创造,即人的社会性必然具有劳动的本质。要想培养劳动意识,就要从小开始,在孩子们的心里铭刻上正确的劳动理念,并将其付诸于行动,让孩子们树立起正确的劳动观,掌握一些劳动技能,从而让自己能够更好地发展,创造出更美好的生活。首先,把劳动教育融入到语言教学中,这是符合社会对人才的教育需求的。二是与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倡导的“以人为本”的现代化教育理念相一致,即“以人为本”,作为教育的重要场所,学校能在劳动中激发学生对劳动的兴趣,磨练他们的意志,让他们从劳动中得到启发,释放他们的创造性,不断地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让每一个小学生都可以认识到劳动是万物的真谛,从而提升他们的劳动素质、劳动能力等综合素质,为他们的终身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三是要顺应时代潮流,创造一个良好的劳动教育氛围。在课程中渗透劳动教育,发挥它特有的教学作用,将劳动教育与语文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体会到劳动的价值与意义。通过对学生展开劳动教育的社会环境,通过学校、教师、家长三方共同努力,夯实家庭和社会对学生劳动教育的薄弱环节,最终实现人人爱劳动,人人会劳动,家家都创造的良好的社会大环境、大氛围。
二、小学语文劳动教育渗透的相关问题
(一)缺乏对劳动教育渗透的重视
虽然国家一直在提倡把劳动教育融入到各个课程的教学中,但是,在一些地区,在实践中,仍然有一部分老师对它的关注不够,他们只是用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思维去考虑和检视劳动教育,而忽略了“劳动”与学生、教书育人的紧密联系,没有认识到它的本质含义。除此之外,有些学校对劳动教育方针的重视程度和宣传程度还不够高,没有对校本劳动教育进行全面的设计和规划,这就造成了在具体的学科教学中,劳动教育只是一种形式,没有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缺少对劳动教育资源的开发
在我国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存在着大量与“劳动”、“劳动教育”相关的内容,但由于一些老师没有对这些内容进行合理的挖掘与利用,致使其在教学中的渗透效果不理想。教师们面对的问题有:一是一些教师觉得,只要按照既定的教学计划和教案来讲课就可以了,他们不愿意对课程进行重新设计并对其进行优化,这加重了教师们的负担。二是部分教师职业素质不高,对劳动教育资源的深度挖掘能力不够,很难充实劳动教育的内容;三是部分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比较死板,理论与实际之间的联系比较困难,因而对人力资源的利用也比较局限。
三、深度挖掘语文教材资源,养成劳动意识
在小学语文的实际教学活动中,把劳动教育融合进去,其实,老师们并不一定要想尽办法去革新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因为在小学语文的课程中,已经存在着大量的劳动教育的素材,而最为显著的,就是小学语文教材中所设置的劳动教育类的课文,它们歌颂劳动人民的高尚品质,阐述劳动技艺的。在这一类型的课文的教学过程中,都可以对劳动教育进行有效的渗透,教师能够根据教学的具体需要,对各个年级和班级进行合理的组织,并制定出一套科学的教学方案和设计。
比如,老师在讲授《落生花》的时候,这篇文章的主题思想,就是要通过赞美来教育孩子们,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脚踏实地,不要贪图名利。然而,在课文的描述中,有花生从萌芽到结果的整个过程,教师在给学生讲解这篇课文的时候,在学生认识和理解基础生字词的基础上,应该为学生进行劳动教育,让学生知道,这些看上去普普通通的食品,其实有着非常艰难的成长过程。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学会珍惜自己劳动所得的果实,这也是我们语文课本中所包含的劳动教育内容,老师在讲授《种花生》一节时,要让学生像花生那样,做一个诚实的人,更要学会珍惜庄稼,因为任何一种庄稼,都是许多人的努力结晶,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
四、紧抓语文课堂教学,深化劳动观念
在传统的教育课堂中,老师是课堂的主体,而在新课程改革后,老师变成了学生,老师与学生的互动也变得更多,这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这就要求我们要紧紧抓住语文课堂,引导学生形成劳动意识。
比如,老师在讲授《朱德的扁担》这篇文章的时候,应该先让学生对文章中的关键句子进行欣赏,因为在文章中,有一句描写了朱德是怎样制造出了扁担的,老师就可以用这句话来对学生进行普及和说明,还可以把自己的创意融入到自己的创作当中,这样,学生就更容易接受到“劳动”的教育了。其次,老师可以根据课本上的图片和朱德的形象,来指导学生理解课本上的主题,让他们讲讲朱德同志在工作中的表现,讲讲他与战友们同甘共苦的精神,从而改变以前那种空洞的学习方式,小学生是要靠榜样来鼓舞的,当然,劳动教育也不能免俗,而朱德同志的劳动形象就是最好的学习榜样,虽然他们所处的年代不一样,但他们良好的劳动习惯却是世代相传的。
五、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是融合推进劳动教育的前提
要想将新时代对劳动教育提出的新要求真正地贯彻下去,就必须面对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被淡化,劳动实践活动零散化、碎片化和随意化的现实问题,让部分青少年不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不想劳动的思想观念得到转变。首先,“劳动”是人的“生长”的本质属性也是“教育”的内在属性。在身心塑形阶段,劳动教育既可以提高孩子们的实践技能,又可以提高孩子们的自主性和合作性。其次,确立“梦成于行”的劳动价值观念,使对理想的追逐变成一种工作的驱动力,这将长期而深远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与成长。有效的劳动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生活方式,并将其反馈作用贯穿于教育的每一个环节,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学生成长的自我完善也需要经过劳动体验,这样才能在学校的小环境中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让语文教学真正融入生活,回归初心,培养学生自我完善、自主成长的能力。
六、开展阅读交流会,弘扬劳动精神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关于劳动的内容,然而,由于小学生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他们的思维模式也不相同,所以,他们在阅读文本的时候,对劳动的理解的深度、视角也各不相同,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将劳动的理念更好地渗透进去,老师应该及时组织一次以“劳动”为主题的读书会,通过这样的读书会,让学生们产生一种思想上的碰撞,共同交流自己对于劳动的理解,进而了解到劳动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让学生们能够继承并发扬劳动的精神。比如,在讲解《守株待兔》一课时,在学生读完本课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就这篇文章进行交流、讨论,让学生自由发言,谈谈从这篇寓言故事中学到的道理,明确自己以后应该怎样做。小学生年龄小,知识水平有限,对这篇文章的理解还不够深刻。有些学生会说:“我们不能坐以待毙,要采取行动。”有些学生会说:“吃东西要靠自己的手去劳动。”等等。在学生交流结束之后,教师应该对小学生的回答做出总结,最后得出“做事情要靠自己的努力,不能依赖运气,不劳而获,我们一定要付出自己的劳动去满足自己的需求,获得自己想要的。”在总结了这篇文章之后,教师可以对劳动教育的融入进行升华。通过这种阅读交流会和教师的总结升华,学生们会对劳动有更深刻的认识,知道自己的职责所在,从而在今后的生活中,积极弘扬劳动精神,做一个实干的人。
七、组织实践活动,强化劳动观念
因为学生之间的劳动认识有一定的差异,他们的劳动思想发展水平也有显著的差异,他们就会对劳动表现出不同的关注度,参与劳动的思想启发自然也有差异。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老师们会跟他们的课程内容相结合,来组织一些实践活动,并强调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学生们会对劳动产生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并会进行有效的劳动,从而加强他们的劳动意识。在语文教材中,首先要选择对劳动场景进行生动的描述,利用文中的劳动场景来增强学生的劳动体验,逐步引导学生去认识劳动,去感受劳动精神。然后,在实践活动中,利用各种劳动设计,引导学生在实际参与劳动过程中,感受到劳动的美。
比如,在《吃水不忘挖井人》这一课中,要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努力工作是有回报的必要条件,要让学生从自己的劳动中得到启发,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把遥远的沙漠上沙尘暴的情景展现给学生,同时,当地居民要扛着水桶,长途跋涉才能取水,即使把水用到浑浊,他们也舍不得倒掉。再将镜头转到政府领导、工作人员等,他们对当地的环境进行了调查,然后制定了打井的计划,他们在工地上挥洒着汗水,打出了一口口深井,有效地解决了当地的缺水问题。通过让学生认识到劳动的伟大价值,学生的劳动情感与课文的情境相融合,形成了深深的感动,再加上课文所表现的情景,让学生对劳动有了最好的诠释和尊重,这就会引发学生积极参加劳动,不断展现自己、提高自我的热情。例如,可以组织利用自己的劳动来帮助清洁工叔叔阿姨们进行清洁卫生的活动,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们对劳动的光荣和伟大有更深的了解,从而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各种劳动活动中去。另一方面,则是跟文章中的劳动场景相结合,让学生在生活认知中感受到劳动的价值,当他们真正参与并完成了劳动活动任务的时候,可以将自己的劳动经验分享出来,交流自己的劳动心得。与文章中的具体劳动情景的生动呈现相结合,引导学生展开实践性的劳动体验,强调学生在劳动中认知劳动,在劳动实践中体验劳动,最后形成深刻的体会与感悟。
八、利用作文和写日记,丰富劳动体验
在小学阶段,对学生开展劳动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老师们可以通过写作、写日记等方式,让学生去感受劳动,并增加他们丰富的劳动经验,这样不仅可以锻炼他们的写作能力,也可以让他们表达自己对劳动的理解。
比如,在教《邓小平爷爷植树》一文的时候,老师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先让学生说一说植树的方式,再让他们讨论,交换一些与之相关的材料,从而掌握一些关于植树的知识和方式。透过师生间的知识资源共享,自然而然地提升了学生的劳动意识。与此同时,也可以开展植树实习,由老师带领或老师要求学生亲自动手种一棵树。在种树的实践中,学生对种树有了新的认识,对种树的步骤也有了更多的了解,对种树的劳动场景,劳动体验,劳动成果,劳动感受,都有了很深的体会。从学生的情感和思想意识上,从他们的劳动行动上,这些方面都可以对他们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让他们感受到劳动给他们带来的幸福,从而提高他们在他们心目中的价值。在写有关植树的作文时,就不会提笔难下笔,不会让学生的写作思路混乱,不会让他们的语言表达变得迟缓,因为他们不仅是在写植树的作文,而且是在经历植树的全过程,通过实践和写日记,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既可以锻炼他们的写作能力,也可以丰富他们的劳动素养,增加他们的劳动体验。
总结:将劳动教育融入到小学的课堂教学中,能够促进小学生在初级阶段的运动素质的发展。更能让学生在感受劳动精神的过程中,进行综合能力的发展。同时,教师还应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劳动精神的指导,使他们体会到劳动最光荣的感觉。为以后的人生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吕超越. 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劳动教育的路径研究[D]. 赣南师范大学,2022.
[2] 王娟. 劳动教育渗透小学语文教学的路径研究[J]. 文渊(高中版),2020(2):4067-4068.
[3]钟慧萍.充分挖掘文本内涵有效渗透劳动教育[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20,22(02):134-137.
[4]章程辉,肖娟."三全育人"视域下"劳动+"教育的模式与路径探析[J].高校共青团 研究,2020(Z1):208-2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