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摘要
关键词
信息技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用
正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与素质教育和社会信息化两大发展趋势相一致,是对新课程改革的回应,是提高学生学科核心素迎的必然选择。提高我国小学教育信息化程度,是一个综合性、系统化的系统工程。小学语文老师要对信息技术的教育价值有一个准确的理解,要主动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素养,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一、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的价值
(一)丰富了语文知识的展示维度
入选语文教材的文艺知识、文学作品,是诸多文学名篇中最具教育意义且富有文艺审美价值的。语文教师的使命,正是要将这些作品所蕴含的人文情怀和富有美学深度的绚丽图景,原原本本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以往受制于技术手段的匮乏,教师仅能通过口头分析和板书展示等方式,对语文教材内容的文艺美进行抽象展示,现在以视频展示、小程序教学和图片、文档构成的多媒体信息化教学,有效拓展了语文知识的展现途径,使学生在丰富的视听精神盛宴中,完成了对语文知识的欣赏与吸纳。从学科知识传递的角度看,将信息技术融入语文课堂教学,能进一步丰富语文知识的展示维度。
(二)激发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小学阶段是学生人生中自制自律能力相对较差的一个时期。这个时期在对学科知识的学习上,小学生往往会出于趋利避害的本能,刻意躲避单调、乏味的学术式灌输,而主动趋近富有乐趣的学习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前,必须恰到好处地添加可吸引小学生的趣味化内容,确保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信息技术为语文课堂带来的不止有更丰富的知识展示方式,更可借助多种童趣元素的添加,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使学生自发投入到语文知识的积极探讨和学习中。
(三)推动了素质教育理念的普及
结合信息技术的语文教学,不仅可以较好地覆盖语文考纲所涉及的重点知识,更可通过对相关篇目的详实介绍,使学生更全面地掌握与之相关的语文知识、文艺观点和文史常识。这种教学上的全面性和素质教育理念所推崇的语文教学理想图景不谋而合。所以,从教学结果的角度看,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的有机融合,既兼顾了提升学生语文卷面成绩的现实诉求,更促进了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长远进步。
二、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路径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课堂情境,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
实现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融合,需要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创设课堂情境,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小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没有太多窍门,他们对于如何听讲有许多不清楚的地方。这时利用信息技术应营造小学语文课堂氛围,有利于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使他们将更多的精力投入课堂学习中,从而养成良好的课堂习惯。而良好课堂习惯养成不仅体现在语文教学与学习中,还体现在以后的各科学习与教学中,只有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促进学生不断成长进步。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时,要意识到小学生所处的阶段,充分了解他们在此阶段的学习习惯和心理状态,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将抽象难懂的语文知识讲解给学生,加深他们的理解与记忆。
例如,在学习课文《田忌赛马》时,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投影方式,将部分古今异义词的相关解释通过图片显示出来,将语文知识中较为抽象的内容外化为具体的图片和文字,深入浅出、直观易懂,使学生容易理解。并且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讲解语文知识,重点是加强情境的创设,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避免传统语文教学中学习方式单一的弊端,减少学生在课堂上的抄写时间,要重视课堂中传授知识本身,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认真听课的好习惯,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发挥信息技术功能,丰富课堂教学方式
在以往的语文课堂上,不管是分析文章的思想内容、写作特点,还是学习生字、生词,教师一般采用传统的口头讲授式教学方法。在讲解较为直观的课文内容和知识点时,这样的教学方式尚且可以满足教学需求,而当课文内容超出学生想象范畴、不易被学生所理解时,上述教学过程便呈现出教学资源匮乏、教学方式单一等弊端。为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短板、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功能优势,教师有必要对语文教学资源进行广泛收集和灵活处理,以丰富的语文教学资源填充语文课堂,使以往呆板、单调的课堂教学变得形象、可视,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例如,在小学语文《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中,文章中关于西沙群岛的景、物等内容的描写较多,仅用口头描述的方式,教师往往难以使学生充分感受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为此,教师应在课件中插入关于西沙群岛的图画、景物视频,使教学方式变得丰富多彩。在带领学生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对课文内容产生基本认识的基础上,教师便可以演示事先准备好的教学课件,引导学生观看西沙群岛的海水、珊瑚、鱼群以及风景视频,使学生直观感受西沙群岛的富饶与美丽。特别是在讲解课文中“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一句时,教师可以播放西沙群岛海底世界的视频,使学生不出课堂便可以观察到西沙群岛种类繁多、形态各异的鱼,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使西沙群岛的“富饶”变得具体可感,使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更好地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三)运用信息技术导入,拓展学生思维
微课是信息技术的产物,近年来,微课在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具有内容精简的特征,视频时间通常在8分钟左右,能够在短时间内展示大量有趣的学习资源,符合小学生的学习特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微课进行课堂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使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能够更好地集中注意力,自主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例如,教学《大自然的声音》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导学环节中利用微课将文本内容展示出来,如播放大自然景象,将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和动物展现出来,再配上相关的音乐,促使学生深入地融入课堂中,激发学生对文本的探究欲望。微课视频的最后一幕应展示本课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目标的指导下进行探究,提升学习效率。
(四)提供生活化素材,完善教学内容
知识源于生活,而且小学生对生活中的事物十分感兴趣,将生活化素材引入语文教学,可实现教学资源的拓展,同时能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实际上,可用的生活化素材有很多,但大多数都无法把真实的资源搬运到课堂上,单纯地利用口述的形式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搜集丰富的生活化资源,并利用图片、视频等方式将生活情景真实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促使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学习。
例如,教学《难忘的泼水节》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搜集泼水节的情景照,利用PPT进行展示,并且进行知识拓展,向学生说明泼水节的起源,帮助学生深刻了解传统民俗,然后再引导学生正式学习文章。教学过程中,教师再利用PPT向学生展示春节、端午节、元宵节等情景照,并标注传统文化介绍,促使学生了解更多的传统节日文化,引起学生对真实生活的回忆,最后向学生布置写作作业,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五)利用信息技术,鼓励学生自主探索
语文学科在开展教学时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观察能力,而利用信息技术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可以提升学生的分析和观察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课堂中,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展示教师给出的相关线索,进而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针对课文内容或是现实生活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进行探讨,随后请各个小组学生发言。在学生探讨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收集更多的知识支持自己的观点,让学生们在讨论知识的过程中互助交流与深度合作,提升学生的小组讨论能力。
例如,在学习《爬山虎的脚》一文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爬山虎这一植物的特性对学生进行提问,并为各个小组布置作业,去观察爬山虎的习性和特征。一周后进行汇报,鼓励学生将探索的过程写成小组日志,也可以在互联网上查找或下载爬山虎的相关纪录片和资料,鼓励他们自主探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六)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学生联想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除了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外,更多的还是要培养学生丰富的联想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学生的联想能力,从而促进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融合,帮助学生对课文知识进行联想与想象,进而拓展学生的思维。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示整体课文情境,可以截取某个课文片段,让学生在展示情境的基础上进行联想并补写课文的相关文段,教师在课后收集并做出评价,筛选出最好的三份进行张贴。尤其在学习一些科普文章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根据题目来写最初印象,之后再讲解课文,这样有利于学生发挥想象力。采取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使学生了解知识点,还能够通过前后对比与反差,使学生产生深刻的记忆,拓宽他们的思维渠道,使他们尽情地发挥想象力,在不断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联想创新能力。
例如,在学习《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一文时,课文介绍了在大自然中迷路时,可以为我们提供帮助的四种天然“指南针”,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除了指明方向,在野外生存,我们还需要什么东西?又有什么东西能够给我们提供帮助呢?以此启发学生的思维。
(七)引导学生自主搜集网络资源,提升学生应用意识
学生应对信息技术持有一个正确的看法,将信息技术看作辅助学习的工具,能够在自主学习中有意识地利用信息技术搜索相关的资料或者在网络平台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可有效提升自主学习效率,同时能够为教师减轻教学压力。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让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的优势,指导学生正确地利用信息技术,并且要提升学生的防范意识,杜绝网上的不良信息。
例如,教学《海底世界》时,当学生掌握本课的内容之后,教师向学生布置课余作业,要求学生在网络中搜索《动物世界》并进行观看,通过《动物世界》了解海底世界是什么样的,海底世界中有什么生物等,开阔学生视野。到了课堂上,教师可鼓励学生说一说观后感,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促进学生相互分享学习资源。
(八)注重信息技术应用,构建教学反馈机制
小学语文教学对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离不开完整的教学反馈机制。语文教学反馈机制的构建,不仅是实现语文教育教学目标的关键性渠道,也是确保后续语文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为此,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注重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将语文教学工作的重心拓展到课堂之外,促使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形成一个多元的正向循环过程。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教师可以打造网络教学平台、构建教学反馈机制,以此增进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与互动。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应利用信息技术的时空优势,积极收集、整理学生的教学反馈。一方面,利用教学反馈,能使学生回顾课堂教学过程,加深并巩固学生的语文知识,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分析和总结,实现语文教学活动在课外的有效延伸:另一方面,通过教学反馈机制,可以迅速了解学情,收集有效的教学信息,为未来教学活动获取重要依据和直接动力,从而有目标有针对性地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和升级。
三、结语
伴随信息时代的来临,信息技术进入越来月多的人类日常生活。强化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之间的高效结合,这对丰富小学语文课堂的内容和形式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能够充分地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了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率。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进行高效地结合,这是一种大势所趋,也是今后教育发展的方向,唯有符合孩子们的兴趣,将科技因素融入到课堂中,才能让孩子们的注意力得到最大程度的集中,扩大了他们的学习和教育的范围,提高了他们的独立学习能力,让语文课堂变得充满智慧和乐趣。
参考文献:
[1]戴海梅.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研究[J].小学生(中旬刊),2021(01):105-106.
[2]冯璐.浅析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有效整合[J].当代家庭教育,2021(32):121-122.
[3]孙晓萌.核心素养下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整合的策略分析[J].环球慈善,2021(02):166-168.
[4]骆元国.关于新课改下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20(24):45-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