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王忠能

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鲁布革乡六朋小学 655802

摘要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弘扬民族精神,提高学生文化品味,促进学生和谐地发展。因此,如何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丰富语文课堂教学资源,使学生在价值观的碰撞中成长,就成了语文教师面临的难题。在小学语文的课堂上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现代化教学的需要,而且还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有效途径。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要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元素,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良好品德的培养。


关键词

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有效渗透

正文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因此,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显得尤为重要。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正确审视教学内容,全方面挖掘传统文化资源,搭建传统文化学习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同时,教师要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营造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情境,改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看法,使学生了解并学习更多传统文化知识,从而不断提升综合素质。

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意义

(一)有助于巩固学生的学习根基

在小学中,大部分学生都是首次接触语文学科,他们的语言基础知识还很弱。而小学生在学汉语之前,首先要学会汉字,作为中华优秀民族的一个组成部分,汉字的产生与发展是其中的一个主要方面,许多汉字都含有大量的历史知识,因此,把中华优秀的传统知识融入小学教学中,可以让他们深刻理解汉字的演化过程,体会到汉字中蕴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明。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巩固他们的基本文化知识,对以后的语言教学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二)能提高学生的品德素质

由于传统的教育方式,许多教师把学习的重心集中在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学习能力上,而忽略了对他们品德修养的提高。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灌输,既能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得到升华,又能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促进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比如,教师在教《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等时,能使他们体会到这些故事中蕴含的坚强意志,从而使他们的品德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三)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鉴于语言专业的特殊性,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至关重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小学语文课堂,使他们自觉地体验到更多的优良传统,在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还能掌握一种优良的学习方式,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四)可以促进学生的文化继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漫长的岁月里不断地累积和沉淀而成的,因此,继承和发扬中华优良传统是十分有意义的。然而,由于在中华传统的教育方式下,许多教师未能充分意识到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的重视,致使其难以继承。在小学语文课上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使他们了解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更能体会其内在的意义和韵味,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发挥他们的主体性,使他们更好地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现状

(一)学生没有强烈的兴趣

目前,部分教师都比较倾向于采用“灌输”的方式进行教学,但此教学方法会极大地影响到课堂的趣味,从而减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且由于当今互联网技术发达,外来文化大量涌入,使学生的思维和行动习惯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他们对中华优秀的传统文明缺乏浓厚的兴趣,不利于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明渗透进汉语的过程。

(二)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得较为“肤浅”

由于受中国传统教育的制约,目前许多教师采用了一种较为简单的方法融合中华优秀文化,大部分教师都是以朗读为主,而小学生由于年纪尚轻,对一些枯燥的课程也不感兴趣,过分的朗读会让他们失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由于单纯朗读,往往忽略了对文化的认识,导致许多人只是背,不懂文化的内涵,不能表达自己的观点,不善于掌握自己的文化,缺乏主动和热爱。比如,在古代诗歌的课堂上,教师并不重视让他们体会到其中的意境和神韵,只是一味地让他们朗读,这样就导致他们只能死记硬背,无法体会到其中的神韵,从而导致他们的成绩一般都很差。

三、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

(一)深入挖掘教材资源,提升文化素养

教材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引导,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挖掘,通过对教材中文化故事的教学,让学生接触、感悟优秀传统文化,体会我国古圣先贤及劳动人民的智慧,从而深化学生的文化积淀。小学语文教学重在基础培养,其中汉字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也是小学生学习的重点。汉字中蕴含着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汉字的演变过程,让学生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朴素的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汉字文化的浓厚兴趣;也可以为学生讲述汉字的构字原理及规律,并借助简笔画帮助学生更深刻地记忆汉字,让一个个抽象的笔画符号变为一幅幅生动的图画,从而培养学生通过意象识记汉字的方法与能力。在汉字书写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感受汉字的形态,指导学生写好方块字,同时可以展示各种书法字体,加强学生对不同文化的认识,引导他们发现文化中蕴含的美,为他们审美意识的形成打好基础。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教材中增加了很多新的古诗文,有的向学生传递着礼、义、仁、智、信的道理,有的用精练的文字描绘了祖国的大好河山,还有的表达了人间真情。在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吟诵,在诵读中正确理解诗文所表达的深层含义,感受文字背后所传递的真挚情感。教师还要注重对诗文中重点语句及词汇的深度解析,引导学生感受同一汉字或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思,以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让学生体会汉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搜集与作者相关的信息资料,引导学生站在作者及作者所处时代的角度理解文本,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创设传统文化体认场域, 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

在语文学习中,要想增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自觉,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首先必须为学生创设体认传统文化的场域,让学生置身其中,具身感受,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地受到教育。所谓“场域”,是指“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空间”。其不仅仅是一种时空,更是一种氛围,应当是有力量、有生气、有濡染作用的。创设文化体认场域,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扎实、丰富的文史知识,要充分熟悉古代的诗文名句和文化常识,且能随手拈来,灵活运用。比如教学《元日》时,很多学生发现,这一天的春联、剪纸、灯笼等都是红色的,这是为什么呢?红色仅仅是一种渲染喜庆气氛的颜色吗?针对学生的这些问题,笔者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春节习俗中的诸多红色物件,如红灯笼、红鞭炮、红包等,并引导学生分享交流,形成一种畅谈“中国红”文化的氛围。置身于这样的文化场域,学生了解了红色内涵的形成和演变过程:远古时期,人们崇拜太阳、火等红色的事物;同时,人类对成熟的红色果实情有独钟,他们还经常将动物的血液涂抹在自己身上,表明自己是狩猎能手,是猎物的主人;后来,在战争年代将红色颜料涂抹在战士身上,以壮士气;再后来,中国人就用红色来代表一种美好的祝愿,在元日这一天,自然一切都要用红色。通过教师的创设和引导,学生在具体的体认场域中形成了对红色的具体认知。文化体认场域包括文化认知场域、文化情感场域、文化活动场域和文化时空场域等。教师在教学中要打通课内与课外的壁垒,疏通教材文本与生活的隔阂,在更大的场域中创设情境,有效渗透,增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体认。

(三)将传统文化融入语言课堂上,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汉字的美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明的一种主要体现,汉字具有音、形、义的统一特征,又有着数千年的发展历程,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主要媒介。因此,教师在浸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可以利用汉字的韵味激发学生的汉字学习积极性。在语言课堂上,教师可以用中华优秀文化来指导和体会汉字的发展过程,使他们体会到汉字的美,了解汉字,体会汉字所蕴藏的深刻的文化意蕴。在此期间,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积极探索、了解中华的优良传统,提高了课堂的参与度以及学习效率。比如,当教师让学生学会五个汉字“金木水火土”时,他们有了一些汉字知识。很多学生都听说过“金木水火土”,却不知道什么是“金木水火土”。教师在这种情况下,只会根据教材中所说的讲述“金、木、水、火、土”等字眼的读法和含义,导致他们产生了厌恶感,从而导致课堂学习效率降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金木水火土”的含义引入进来,从“金木水火土”的构成入手,让学生先看一看汉字的初始形态。此外,还可以利用多种形式向学生演示文字的演化过程,使汉字的学习更加有趣。

(四)营造教育情景,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由于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制约,许多教师往往会下意识地采用“一成不变”的方式,导致课堂上单调乏味,从而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不高。因此,教师可以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融入课堂中,使课堂上的情景变得生动,使学生能够迅速投入学习中,并积极地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中有大量的典故、传统文化故事,这些都是教师能够通过搜集、梳理、利用的重要素材。在创设教学情景的同时,可以将其融入课堂中,使学生具有较高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从而加深对语言的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充分体会到语言的美。然而,在创设教育情景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度挖掘,以提高教学质量。比如,在《守株待兔》这一课中,教师首先要对其进行解读,明白其所要传达的意义,也就是所谓的好运是暂时的,要想取得胜利,就不要抱着不劳而获的心态,要克服自己的懈怠,要奋发图强,不然就会一事无成。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教育手段,使教学情景更加丰富多彩,使其呈现出与之对应的情景,并使学生在情景中体验到人物的情感与思想,具有较高的趣味性和较高的学习兴致,能更好地专注于学习,提高教学质量。在课堂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更深刻地体会到其中的含义,并能促进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五)利用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学生获取知识的手段越来越多,视频影音设备便是学生自学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地利用多媒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教师要帮助学生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让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例如,教师可以在学校的网站上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栏,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栏中将拍摄的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视频展示出来,并做到定期更新,让学生能够自主地观看视频并留言,通过学校网站畅所欲言,说出他们自己的感悟,学生在观看视频时回顾与视频有关的教材内容,在留言的过程中出于好奇心还有可能会“刨根究底”,这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非常有帮助。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现教材中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非常有必要的,小学语文教学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离不开小学语文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可以丰富语文授课的内容,还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形成共享与互补,在教学的过程中深挖教材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合理地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参考文献:

1]张芸.试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名师在线,2022(34).

2]杜亚军.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融合[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22(10).

3]董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华夏教师,2022(21).

4]张宇.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小学生作文辅导(语文园地),2021(12).

5]陶敬轩,俞爱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角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科学,2022(4):151—156.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