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劳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方略
摘要
关键词
小学语文;劳动教育;劳动素养;策略研究
正文
前言
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不再局限于简单的知识传授,开始逐渐重视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三观和思想意识培养,这是立德树人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好的体现。让学生通过语文知识的学习获得深层次的知识内化和应用的能力,帮助学生体会语文学科的教育价值和意义。另外,还要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学会热爱生活,热爱劳动,并且用语文知识解决劳动问题。因此,本文概述了劳动教育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多方面渗透,分析了渗透的具体措施,以期推动语文教学改革,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效率和效果的提升。
一、劳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重要性
(一)改变了传统劳动教育脱离实践的现象
理论不能脱离实践。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更多的是语文课程相关的理论课程,缺乏学生动手进行劳动实践的机会,难以帮助小学生提升劳动意识和劳动技能。因此,借助小学语文教学来实现劳动场景结合,即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也可以通过情境模拟的方式来体验适合其身心发展的劳动内容,并能在其中不断深化语文知识的应用,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1]。
(二)发展多样化劳动参与方式
在传统小学教育过程中,很多学校都会在校园环境中提供相应的劳动实践活动供学生选择,比如在校园中义务捡垃圾、冬季给树木“穿白衣”、给校园草坪除杂草等,然而在传统的劳动教育中,这些义务劳动的人员分配和数据整合并不合理,这就导致了小学劳动教育成效不高,也无法让学生在其中将学科知识很好地融合。但是如果运用语文课程来改变小学劳动教育现状,就可以在校园义务劳动过程中让学生将学科知识和教学实践进行有效结合,在冬季给树木“穿白衣”的义务劳动中,让学生自觉利用语文知识来分配人员;还有在班级大扫除的活动中,可以让学生调查班级学生热爱的劳动项目(扫地、拖地、倒垃圾、摆放课桌等),通过语文相关知识来了解学生的劳动倾向,从而客观分析出小学生的劳动兴趣及劳动技能掌握情况,让校园劳动实践人员分配更加合理,让学生在兴趣中探索,在探索中参与劳动,以此实现学生劳动素养的提升。
(三)合理分配劳动教学资源
小学劳动教育通常作为学科教学任务,被分配给不同学科的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很多语文老师常常想“怎样培养学生劳动素养?怎样评估劳动教学效果?”等问题,如果学生的学习效果不理想,教师就容易产生负面情绪,开始怀疑自身的能力和教学方式。所以,合理配置劳动教育资源很重要,因为这样可以帮助教师知道教什么,怎么教,也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和如何学习。
(四)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当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不再是单纯地完成教学任务,而是要求学生能够通过语文学习,了解社会,了解生活环境。这就需要语文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相关联,并且要符合小学时段学生的认知成长特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出个人与社会有机统一,全面发展的人。劳动教育以它特有的教学特点,丰富生动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生活中灵活运用语文学科知识解决工作和生活问题,能够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促进全面发展。而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学生能够以关怀的眼光看待劳动素养,关注劳动与生活,发展美好的品质[2]。
二、小学语文教学进行劳动渗透的相关举措
(一)师资力量的提升
由于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思维方式比较落后,很多教学方法比较传统,缺乏系统的劳动教育评价机制,教学效果难以发挥。这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不符合先进的教育理念,不符合新时期教育体制改革的要求。这不但不能满足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中的需要,更不能达到提高学生劳动素养的目的。小学教育改革与创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于语文教育中渗透劳动教育而言,在这一过程中,所有的小学内部教育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选拔人才时,必须具备系统的专业知识和高质量的职业素养。选派这类人才,能进一步提高劳动项目改革队伍的专业素质,保证小学语文课程的有效开展。
(二)拓展语文学科劳动教育内容
小学语文教师可以依托劳动教育内涵快速发展的背景,小学语文劳动教育坚持教学内容的拓展,让学生随时随地都可以学习劳动教育理念[3]。
例如,在《千人糕》这篇文章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米糕是经过了多人的以期劳动才得以做成。因此,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劳动生活相关的话题,带领他们分析生活劳动中的劳动精神,提升小学生的劳动素养,例如,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在家庭中多多承担家务,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但是由于有一些小学生养尊处优,性格懒散,所以教师要进行一些家庭劳动的计划:教师要求家长培养这些学生的动手能力,以趣味化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家庭劳动的过程,可以让学生在抽签的游戏中选择自己今天要做的家务和可以得到的奖励,这样的方式能够有效激发这些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家庭劳动中知道父母的不易,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意识,还能培养他们诚实的意识和劳动、实践能力。由此可见,劳动活动中的生动例子可以增强学生对劳动概念和劳动精神的理解,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和劳动素养。
再如,在小学语文语文学习中,教师会培养学生的“统筹规划”能力,所谓“统筹规划”,无非就是三个步骤:要做哪些事;做每件事所需的时间;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哪些可以同时做。教师可以通过“美食大赛”的活动向学生们介绍“统筹规划能力”在做饭中的体现,要求同学们在“美食大赛”活动中锻炼“统筹规划”的能力,提高了做饭技能,并且能够品尝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深化语文知识和生活技能学习的结合,还能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一丝一线,一颗一粒当思来之不易”的精神[4]。
(三)开展劳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
小学劳动教育素养培养的最终目的就是希望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及技能来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在真正推动劳动教育融入语文学科教学的同时,也需要学生充分参与劳动实践,提高自己在实践中的应用能力,以实现自身劳动素养的有效提升。
劳动能力是学生必须掌握且在其身心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的基本技能。人类通过从事劳动生产和实践来了解和认识他们周围的世界,对于小学生来说,劳动实践活动是他们了解新奇世界的窗口,也是他们学习和掌握基本劳动技能的有效途径[5]。
例如,在学习了《邓小平爷爷植树》之后,语文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开展校园种植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学生的种植活动不是单纯地让他们参与种植,其价值意义在于其中的一些非常有教育意义的课程。教师引导学生对植物世界进行不断的探索和研究,这可以刺激学生的神经,挖掘学生内心深处对大自然的热爱,在劳动参与的整个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技能水平;还有助于他们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提高他们的生物科学素质。在学校里,语文教师首先要规划设计学生的种植园区,一方面可以设置班级绿化区,在班级中让学生们一起来完成绿化区的构建,营造绿色、生态的教学环境;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外部场地规划花园,如将学校空地、屋顶平台作为规划设计区来适当调整,设计出适应学生参与劳动的种植区,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给学生园增添一抹新的色彩。其次,在规划好种植区后,要进行种植任务的分配,将任务分配到小组和个人。学生种植活动的宗旨就是让人人参与,人人乐在其中,教师要让学生们努力参与、积极合作。第一,学生们可以将自己喜爱的植物进行种植,教师也可以在建筑物的屋顶上建造温室,以适应学生种植的植物的不同的生长环境。水管可以安装在学生园种植场地的周围,方便学生们可以随时浇水。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使用瓶子或者废弃的桶等容器来收集雨水进行灌溉,培养学生节水和环保的意识。第二,学生可以根据季节变化完成相应的种植任务,种植不同的花卉、蔬菜以及水果等。教师必须准备充足的锄头、篮子、铲子等生产工具,以及笔记本、铅笔、放大镜等观察和记录的工具。学生使用不同的感官引导自身观察、实践和记录等过程,促进他们对自然的兴趣,并激发了他们参与劳动活动的欲望。
学生对劳动的看法是在产生劳动欲望和主动参与劳动实践的过程中产生的。有些学生的父母从事种植业工作,教师可以和这些家长合作,引导学生们到种植基地去实地学习。首先,可以向学生阐述使用工具进行播种、浇水、施肥、除草和收获等流程的操作方法。例如,要给学生们示范铲土的过程,用到的工具是铁铲,我们都知道铁铲要用脚踩下去,才能铲出更多的泥土。在示范之后,我们可以让学生们自己跟着学习铲土。但是由于学生的力量有限,即使他们用力将铲子踩下去,也很难铲出很多泥土。但是,学生们收获了观察和实际体验的流程,可以更好地了解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树立他们正确的劳动意识[6]。
(四)培养意识是第一动力——构建语文学科劳动情境
语文作为促进学科劳动价值和意义教学改革的一部分,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和教师的知识获取和技能发展,还注重学生和教师综合能力的提升,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更深入地挖掘教学中的劳动价值内容,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学科知识,培养良好的道德文化[7]。小学语文教学还承担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使命,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优秀品质更好地感染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和道德文化,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理念,并能在小学语文教育内容中意识到工作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劳动和生活价值观念。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创造劳动教学情境,培养学生良好的工作意识和劳动价值观念。
例如,在进行班级里的劳动教育渗透的时候,教师可以围绕班级准则和校规开展教学,在让学生根据教室天然环境解决语文问题时,引导学生遵守班级班规和校园规范,以实际行动维护班规和校规;为了给学生奠定社会基础,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不乱扔垃圾,遵纪守法,爱护社会公共设施,身体力行,真正成为捍卫社会规范的卫士。
(五)优化评价机制
教学评价不仅能通过激励机制促进学生对劳动教育的探索创新意识,还可以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展开反思。教师要注意考察学生语文劳动能力的方方面面,发掘学生在语文劳动教育中的创新点和闪光点,发布形成性评价而不是终结性评价。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采用多种评估方法,不只是局限于师生评估,还可以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开展民主评价。让学生意识到劳动教育是有价值的,才能增强主动探索创新意识,才能加快语文劳动教育的进程[8]。
结语
在小学教育中,劳动教育和语文教学的有效结合更好地提升了学生的劳动能力和劳动素养,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随着小学语文劳动教育的逐步深入,小学生加深了对语文文化的理解,并能在具体劳动实践中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劳动问题,培养劳动素养。小学语文劳动渗透教育路途艰辛,需要学校和教师共同努力,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彭伟.小学语文教学融合劳动教育策略探讨[J].成功,2021(1):2.
[2] 崔尚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课程的融合[J].科学咨询,2021.
[3] 聂群,章峰.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劳动教育的方式与效果研究[J].语文大世界:中旬,2021(6):2.
[4] 陈小丽.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21(14):1.
[5] 钱宏星.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融合策略[J].好日子,2021(7):1.
[6] 付丛阳.浅谈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劳动教育的途径与策略[J].好日子,2021(7):1.
[7] 罗锦贤.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与劳动教育的渗透[J].时代教育:中旬,2021(4):2.
[8] 余夏清.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劳动教育的途径与策略[J].科学咨询,2021(3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