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环境下优化高中语文教学的思考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杨爱英

钟山县第二高级中学邮编:542699

摘要

在新高考环境下,优化高中语文教学是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之一。新高考模式下,高中语文新教材部编版在内容上也做出了很大的调整,并明确提出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培养目标。为了适应新的考试形式,提高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我们需要对高中语文教学进行深入探索和调整。首先,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程,需要长期的学习、积累。新高考评价体系对学生素质的要求也更高、更全面了。因此,我们应该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思辨能力等多方面综合素养。教师通过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不仅能够掌握语言表达的技巧,更能培养出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其次,我们应该注重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因需定标,因需定教,避免流于表面的课堂操作,让学生们真正与文本互动,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适当的指导和帮助,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也能够更好地满足新高考对学生的个性化要求。基于此,本文列举了几点思考,希望能够为优化高中语文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新高考的要求;教学有效策略;全面发展

正文


语文是我国高考科目中最为基础和重要的考试科目。但在实践教学中,高中语文的传统教学方式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在新高考背景下,社会对高中语文教学的灵活性、专业性和创新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中语文教学模式必须顺应新高考的要求,满足培养创新人才的需求,还要考虑学生的真正需求。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性和语言性学科,在高中教育和社会中越来越受到重视,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和高考改革的工作不断深入,为高中语文教学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笔者所在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作为新高考改革方案的第四批试点,已经于2021年正式拉开新高考政策的序幕,也将于2024年迎来新高考的第一届高考,所以积极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顺应高考改革的大背景对笔者所在学校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这关系着高中语文教学的价值意义以及学生的整体水平。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要注重教学观念的转变,还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营造良好的班级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断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一、自主学习,科学规划

鉴于不同学生在学习上有不同程度的问题和同的学习方式,高中语文教师应制定出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以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还要找到学生的学习薄弱点,针对学生知识薄弱点进行加强和巩固,再调整学生的学习计划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例如,在高中语文文言文和古代诗词课堂中,新高考的课程标准有这样的要求:阅读文言和古代诗词,培养基本语感;借助工具书、课本注释理解文言文和古代诗词的文意,把握情感及其背景故事;掌握基本常识,能运用知识来应对高考答题;结合所学知识探究社会现实问题。[1]所以,在文言文和诗词的学习过程中,老师可以让学生清楚地了解课程标准提出的内容,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并指导他们从教材的要求中寻找出一些具体的学习方法。接着结合课程标准科学规划专题教学方案教师要给学生展示这一节内容在高考中涉及的考点文言字词和通假字解释、语句翻译、诗句默写、主旨分析等等,帮助学生在初学阶段就能够定位考点。其次,根据不同层次的学,制定相应的学习方案,体现对他们学习流程的有效关注。对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来说,教师在帮助他们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他们做一些相关的原题训练,让他们能够在以后的实战演练中联想到这个知识点。对于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来说,在做题时除了要全面考虑所学到的知识点,还要不断提高他们的解题效率。此外,高中语文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在做题中出现问题频率然后针对频率较高的错题进行针对性分析讲解,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解决问题,最终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应试能力。

二、整理问题引发兴致

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对语文问题进行合理规划,并运用好核心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所教的内容,贴合新高考背景来设计问题,保证问题的设计和提问过程都和课堂目标相吻合。如果一个高中语文老师在设计问题时,仅仅根据自己的想法去做,而忽略了学生,忽略了教学内容,即使是再好的语文问题,也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在高中语文课堂中,教师要运用“问题”的方法,创造出一种有趣的语文课堂氛围利用各种设备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他们全神贯注的情况下,提出问题,从而引导他们的学习。[2]例如,在学习统编版高一必修下册课文《雷雨》时,老师首先使用多媒体的录像片段进行课堂导入,让同学们在看完之后提出一个问题:视频展现的是什么情节?视频中的人物有什么性格特征?提问之后,同学们都会主动地进行思考,并给出个人的答案。也有一些学生积极提出自己的问题,这个简短的视频很难看出人物的特征。接着,老师可以顺势说:视频片段的确可能看不出人物的完整特征,所以要通读全文或者是看完整个视频才能得到答案。这样就能唤醒学生正确的认知,让他们深入阅读文章。在这样的提问过程中,教师运用多媒体动画录像,为学生提供一个视觉化的教学环境,学生被这些直观性的内容深深地迷住,并将自己的亲眼所见与文本相联系,从而产生了明显的思维冲击。在这样的过程中,他们积极提出问题,对学习环境也有了特别的感觉,思维也有了一定的发展。

三、优化名著,推进认知

名著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育部语文高中课程的教育目标,有针对性地选择阅读材料。在课堂要擅长引导学生分析阅读材料,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和知识点。在课外,要选择能激发学生独立思维的名著阅读材料,在拓宽学生视野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知识的摄取。在选择阅读材料时,还要注意学生的整体语言能力,因材施教,有序推进。例如《红楼梦》: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首,充满着对封建社会的批判情感当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就会受到熏陶和感染,或是对人生有了新的思考,抑或是对学生的道德品质有了显著提升,曹雪芹的文笔,尤其是其中的一些民俗、谚语、诗词,更是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素养,提升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3]

同时,对比是通过细致的文本阅读来进行精妙对比,并把有效的阅读技巧应用于作品角色的分析。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时,老师引导同学们进行比较和剖析,探索典型的角色。老师先让学生对林黛玉的性格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了解她在与贾家众人相见时内心情感的变化和转折。学生说:“林黛玉起初很拘谨,可是见到贾母后就露出了真性情,抱着贾母痛哭流涕。后来她一直叮嘱自己要小心,注意身份,以免说错话,待见到贾宝玉后,心里终于像放了一颗定心丸似的,便开始仔细地琢磨贾宝玉的为人。”从这种反差对比中,可以看出林黛玉是一个心思细腻、谨慎敏感的人物。另外,老师还鼓励同学们把林黛玉和小说中其中女性角色进行比较,谈谈自己的读书体会。同学们觉得:林黛玉的性格更敏感,多愁善感;王熙凤却很开朗,从她的为人和行事风格来看,她表面上很是彪悍,其实骨子里却很细心。通过比较分析的方式进行作品中的角色欣赏,老师可以指导同学们结合其他文本,既要在同作品中进行比较,又要在不同作品中进行比较。只有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才可以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小说中的角色特征,并归纳其典型特征,从而进一步发掘小说的丰富意蕴。

四、体现现实,优化写作

在进行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将其与生活相结合,避免像传统的教学方式那样脱离现实。为了增强学生的真实情感体验,提高其写作的叙事能力,写作主题必须要贴近中学生的日常生活,让他们体会到教材所传达的感情,从而把他们的感情表现出来,最终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文章与现实的联系,使他们产生一种亲近的感觉,进而热爱写作。例如,在《荷塘月色》一文的学习中,教师可以根据文章内容,拓展写作专题课。通过分析朱自清在文章中的环境描写以及故事叙述,来体会作者最后表达出的情感和文章的深层哲理。通过这样地一步步地清晰学习,学生能够感受到语言、环境、动作、内容、情感上的写作要点,能够得到自身的关于写作的认知。在具体的实践课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开展户外实践课,去充分感受夏日生活和荷塘月色,并以此为主题进行文章创作,将从文章中学到的语言、环境、动作、内容、情感方面的写作要点进行有效应用,只有这样,学生的写作能力才能得到切实的提升。

五、转变观念,渗透文化

教育的主要意义在于立德树人,从古至今,这是一个造福社会的铸魂工程。语文学科教学在教育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它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养,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首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抓准教学目标,思考如何将传统文化经典教育融入高中语文的日常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保学生积极健康的成长。例如《论语》《离骚》等,都是展开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教学的良好素材,对于培养学生践行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等优秀思想是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好学生的重要“教材”,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教师应积极将传统文化引入课堂教育,在教学中将科学思辨和传统文化进行融合,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民族、时代的卓越品质,让学生了解文化传承、交流创新的重要性。中国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历经无数次动荡浩劫而延续至今,最重要的就是坚不可摧的民族文化精神,如《离骚》提到前方的道路漫长又遥远,我将百折不挠、不遗余力地去探寻,这一传诵千古的名句,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为真理不懈求索,生死以之,这就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又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长声叹息而泪流满面,为老百姓多灾多难而哀伤,屈原的悲天悯人情怀是一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我们可以看出,传统文化从未过时,用新时代的眼光看,它仍然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着浓郁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让我们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与诗歌词赋为伴,做顶天立地的振兴中华之人才。[4]

六、把握规律,解析思路

在新高考背景下学习高中语文学科教师不能让学生事无成,也不能放任学生进行无头无尾的学习,而应该要加强学习过程的管控和引导,强化师生的双向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性以获得相关的信息反馈,然后引导学生继续参与解题规律的深入探索为此,高中语文教师首先要为学生列一个时间规划表,要求每个学生做好相关的学习笔记并及时整理错题在这样的过程中,逐渐做到熟能生巧和触类旁通,让他们始终在日常的学习中也处于高考奋斗的状态。其次,高中语文教师需要构建语文课程知识体系,要将一些有关联的知识点串联起来从而打破原来的课本束缚,把主题相关的知识从不同的知识系统中分离出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能够根据知识体系更容易更便捷进行解题。再次,教师应设置一些变形的练习,从而提高学习的整体效率,让学生在和高考相似题型的训练中学会对同类的问题举一反三,让学生更好地应对新高考。

七、结语

随着新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语文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为了适应新的教育形势,优化高中语文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高中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阅读,培养他们的情感和审美能力。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学习传统文化,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基于此,为了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教师就要在教学过程中找出更好、更适应学生发展的教学策略,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顺应新高考的背景,科学地设计教学内容,创造适宜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学习成绩得到提高,深化高中语文教学的价值意义,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曹慧玲.论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教育的挑战与探索.环球慈善2021(7):0246-0247.

[2]李娟娟.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教育的挑战与探索.天津教育2020(26):113-114.

[3]李晶,叶浩明. 浅谈新高考语文评价体系下的传统文化教学[J]. 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2,1218(9):20-21. DOI:10.13525/j.cnki.bclt.202209006.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