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关联理论视阈下分析《使女的故事》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李莹莹 田翠芸

华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要

人与人之间离不开交际,而交际的成功往往离不开互明和语境。在翻译中也是如此,译者通过语境信息推导出原著作者的交流意向,并通过互明的方式把讯息有效传递给读者,以便使译文读者能尽可能获得与原文读者类似的语境效果,从而实现一种原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最佳关联。关联理论是一种有关人们之间沟通和认识关系的学说,对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的发展也起着不可小觑的研究价值。本文以《使女的故事》译文为例,在关联理论的基础上阐明互明和语境在翻译中的重要作用,分析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为实现最佳关联效果所需要考虑的一些因素,从而更清晰的说明关联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以此起到投砾引珠的作用。


关键词

关联理论;认知语境;明示-推理

正文

一、 关联理论介绍

关联理论来源于美国的语言思想家葛赖斯(H.P.Grice)所提出的合作原则,主要探究人与人之间语言交流与思维认知的关系问题1986法国学者丹斯珀泊(Dan Sperber)与英国科学家迪尔德丽威尔逊(Deirdre Wilson) 在其著作《关联性:交际与认知》(Relevance: Communication & Cognition中提出一种新的观点,即明示-推理交际模式。说话为了让受话者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意图,会传递出较为明显的交流意图。对于受话者来说,他们需要结合一定的认知语境进行推理,才能完全理解说话者所想表达的信息受话者为达到足够的语境效果所付出的努力越交际的相关性就少。反之,则交际的相关性越多。自关联理论自问世以来,有关该理论的探讨不绝于耳,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另外,关于关联的研究文章也不断出现在许多重要的学术期刊上,如《大脑与语言》(Brain and Language)和《语用学与认知》(Pragmatics and Cognition)等杂志,刊载了与关联学说相应的研究专刊。1991,德语研究者厄恩斯特奥古斯特格特(Ernst-August Gutt)率先将关联理论引入到翻译领域内研究。通过关联理论的明示-推理以及关联理论的原则,使译文读者能够较为准确地捕捉到原文作者的意图。著名学者沈家煊,是我国最早将关联理论引入到国内学术界研究的人。后来,国内的一些学者,如何自然、何兆雄、熊学良等也撰写了大量的文章来介绍和探讨关联理论。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关联理论和认知语用学现如今研究概况同时也未来关联理论研究应用打下了足够坚实的基础。

二、内容简介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加拿大著名的小说家、诗人和文学评论家。她的代表作之一《使女的故事》,不仅是未来小说也是一本反乌托邦小说,最早发表于1985年。这本书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出版后,就受到各地读者的广泛欢迎,尤其是在美国,加拿大等地都引起了轰动。且直至如今,仍有众多读者喜欢追捧该书该小说时间设定在数百年后的一个未来社会,作者幻想在未来美国建立起一个以基督教为最高信仰,以大主教为最高统治的基列共和国。主人公奥芙弗雷德(Offred)通过向人们叙述自己成为使女的种种经历,向人们展示了所谓基列社会的种种不合理现象,披露了人性的虚伪丑恶一面。

三、译者介绍

陈小慰,作为国内优秀的翻译学者之一,曾作为访问学者多次到英国曼切斯特大学访学。代表译著主要有《使女的故事》、《上海孤儿》、《蓝色虚拟空间》等。

四、案例分析

关联理论认为,关联程度与语境效果和推理努力息息相关。语境效果好坏与关联度大小成正比,而推理努力多少则恰好相反,与关联度大小成反比。在人类交际的过程中,人们也都更倾向于尽量无需费力推理便能顺利理解交际双方的意图,得到足够的语境效果从而帮助双方获得交际的成功。为此,交际双方尽力明示出自己的意图,集中注意力在“最关联”的信息上,以此让双方都能在互动过程中正确理解话语,也拥有足够的语境效果,便于交际的成功。

1I was expecting a Martha, but it was her instead, in her long powder-blue robe, unmistakeable.

译:我本以为开门的是个马大,但眼前分明是穿着粉蓝色长袍的夫人

如果不联系语境,只从字面上看,这句话往往会让读者感到困惑,即“开门的不是一个马大,而是她”,那么,“她”是谁?又是谁穿着粉蓝色的长袍?这时读者为了更好的理解原文作者的意图就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而这显然与关联理论的最佳关联原则背道而驰。关联理论将翻译看成是一个交际的过程,而交际成功的基础是建立在原文作者、译者与译文读者之间能互相理解彼此的意图。译者作为“说话人”需要展示出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而译文读者作为“受话人”则需要付出努力去推理信息。因此,为了使读者更好的理解这句话,同时也为了减轻读者为理解原文所做出的推理努力,译者需要明示出原文信息,即向读者解释清楚是大主教夫人穿着粉蓝色长袍并为女主人工奥弗雷德打开了门,而不是按照字面意思将her直接翻译成“她”。

2She could get one of those over her head, he’d say.

译:女儿会把袋子套到头上去的,卢克总是说。

这是女主人公奥弗雷德因见到肉店用纸包装烧鸡,进而回想到以前为积攒塑料包装袋而与丈夫卢克展开的小小争执。关联理论强调语境与关联度的重要关系,译者通过联系前文语境,得知主人公奥弗雷德与其丈夫卢克曾有一个女儿,进而作出了语境假设:卢克担心女儿贪玩会将塑料袋套在头上,由此发生危险。结合此语境假设,只有贪玩又懵懂的孩子才会将塑料袋套在头上并由此可能发生危险。因此译者推理出此处所提到的”She”是主人公的女儿,并将此信息以明确的方式解释给译文读者,不仅免除了译文读者的推理过程,也促成了译者与译文读者这两者之间交际的成功。

在翻译过程中,无论是原文作者与译者,还是译者与目的语读者都是交际者。译者需要在充分理解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的基础上尽可能准确的将其传达出来,与此同时,还应充分考虑译文读者的认知水平,帮助译文读者达到最佳语境效果。但由于交际双方的认知水平、生长环境与理解能力皆有所不同,因此原文中所表达的信息与译文中所阐述的信息之间就会变得不对等。

3He didn’t mind, he teased her by pretending to be macho, he’d tell her women were incapable of abstract thought and she’d have another drink and grin at him.

Chauvinist pig, she’d say.

译:他倒不往心里去,只是呆在一旁故意摆出大男人气逗她开心。他会告诉她女人抽象思维不行,母亲听了会瞪他一眼,再倒上一杯酒。

沙文猪,她会说。

由于目的语读者的认知理解水平参差不齐,译者直接将Chauvinist pig以译为“沙文猪”显然不够合适,因为这样可能会让一些不了解相关文化的读者产生疑问,不但达不到与原文读者一样的语境效果也不符合关联理论实现最佳关联的原则。 Chauvinist” “大男子主义的,盲目的爱国主义者”的涵义,联系前文语境可以推断出“母亲”一直致力于追求女性的权力,且看不惯卢克一副大男子主义的样子,因此才说了这句话。所以译者在翻译时便需要结合前文语境与译文读者的理解,明示原文的涵义,例如给译文加注释或者直接将其译成“男权猪”等,使读者只需付出较小的努力便可充分理解原文。

4Some people call them habits, a good word for them. Habits are hard to break.

译:有人把我们的裙子称为habits(修女服),真是个名副其实的好名字,因为该词又指“习惯”,而习惯是牢不可破的。

此处有两个”habits”,但显然“同字不同义”,两处语境不同,因此译者并没有将它们都译成一个词语。结合语境,第一处”habits”显然是指一种服装的名称。原文所处的时代背景是大主教为最高统治者的时代,大主教在此时代位高权重,无疑是整个国家和社会的掌舵人。因此,在宗教盛行的时代,使女的服装样式也与修道院的修女类似。译者联系原文所处的时代背景与文化习惯,直接将此处的” habits”解释为“修女服”。而第二个 Habits”,译者在翻译时增译对单词 Habits”的解释,使译文逻辑更加顺畅。如若不然,直接按照原文字对字翻译成“有人把我们的裙子称为habits(修女服),真是个名副其实的好名字。习惯是牢不可破的。”那么,这无疑是不符合逻辑的。不仅原文意义得不到准确传达,译文逻辑也不容易被中国读者理解。如此一来,显然达不到关联理论所追求的明示要求也无法保证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能与译文读者共享。

除却目的语读者的个人认知能力水平,译者在进行翻译活动时还应充分考虑读者的语言结构、认知语境及文化背景等一系列问题。如果译者只会盲目将原文照葫芦画瓢地将译文展示给读者,而弃目标语读者的用语习惯和文化语境等于不顾,那么这个译文将无法传达原作者的交际意图,也会使该译文成为一个较为失败的翻译文本。

5The one with the moustache opens the small pedestrian gate for us and stands back, well out of the way, and we pass through.

译:脸上长着髭须的卫士为我们打开人行道的小闸门,自己则往后退,离得远远的,让我们过去。

为了理解原文中是谁脸上满是髭须并为“我们”开了闸门,即”the one with the moustache opens the small pedestrian gate”,译者需要结合前文内容进行合理的推理。通过阅读前文可知女主人公奥弗雷德及其女伴在走出门口之前曾遭到了两个守门的卫士盘查,其中一个卫士的长相便是如此,绵羊脸,上面长满了髭须。而此处原作者直接用了代词”the one”,指代并不明确。这也是汉语与英语的不同之一,即英语有较多长而复杂的句子,为了避免重复往往大量的使用代词,而汉语则恰恰相反,汉语句子结构松散且短小,所以往往使用较多名词来使句子的语义更加清楚。而关联理论认为语言交际是从推理到认知的过程。译者在翻译时通过连接前文中提过的信息,即“脸上长满髭须”、“打开闸门”等再结合译入语读者的语言习惯,便可以推理出此处的人是前文中所提到过的人物,因此将代词”the one”译成了“卫士”。

五、结语

综上所述,关联理论是关于人们相互交际和言语理解的一种理论。翻译实践活动,作为实现不同语言文化之间人们的信息转换的行为,则更是一种明显的交际活动。关联理论认为翻译过程便是以译者为桥梁,结合源语作者的交际意图和目的与读者的推断理解进行交际的。而交际的成功往往与否取决于认知语境。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结合关联理论的原则,明确的传递出源语作者想要展示的交际意图,减轻目的语读者的推理负担,让其无需付出过多努力便可达到充分的语境效果,从而实现最佳关联。本文通过列举《使女的故事》中出现的典型案例,初步展示了关联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而这还只是冰山一角。对于关联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和拓展还值得我们做出进一步的探讨。

六、参考文献

Sperber, D., & Wilson, D. 1986.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 Oxford: Blackwell.

Margaret Atwood. 1985. The Handmaid's Tale[M]. Toronto: McClelland & Stewart Limited.

陈小慰. 2008.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使女的故事[M]. 南京:译林出版社.

曹帅. 2017. 关联翻译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J]. 文教资料, (29): 4.

邓江雪. 2018. 浅淡关联翻译理论及英汉关联翻译实践[J]. 理论观察, 4: 168-170.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