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部编版习作教学策略探究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薛峰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玄龄小学 255400

摘要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学生缺乏主动性,对写作缺乏浓厚的兴趣,因此学生无法积极参与到习作中去,这对教学效果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习作存在的问题,语文教师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观察事物,并结合阅读和评价激励,以提高教学效率。为了提升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质量,本文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策略,以适应当前教学要求。


关键词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策略

正文


引言:阅读和创作皆为对语言和文化的领悟和运用。在当前的小学阶段,作文写作教学已经成为了学生发展能力、提升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培养小学生的习作能力,首先要使其形成对现实生活的热爱之情。在进行习作指导时,我们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关注他们的兴趣和需求,让他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习作素材,通过引导学生发现、想象、创造,激发其情感体验和思维碰撞。

一、目前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特点

(一)需要在整个教学流程中贯穿写作训练

教师可以将习作教学有机地融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逐步深入地构思学习内容,以帮助学生逐步掌握更为全面、丰富的写作技巧。同时教师也需要从整体上把握习作教学工作的开展方向,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养。在阅读教学中,习作教学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将语文知识应用于实践,教师应将写作训练贯穿于整个习作教学流程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清晰,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二)需要将“读”与“写”相结合

现今,越来越多的教师倾向于采用融合阅读和写作的教学方式,以提升习作教学的品质和成效。小学语文教材中也安排了不少关于读写结合方面的内容。当小学生进行写作时,他们往往会以自身所经历的生活经验为灵感来源,从而激发他们对写作内容和方式的深入思考,以此为基础丰富作文素材。读写结合的方法就是通过对课文进行分析并总结出相应的语言规律,然后再运用这些规则指导自己的语言表达。通过采用融合阅读和写作的教学方式,能够突破传统写作教学的限制,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

二、习作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对习作教学的转型重视程度不足

在部分教师的课程设计中,很多教师只重视了习作内容而忽视了形式和方法等方面的训练,导致了许多优秀的习作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在某些写作课堂中,教师过分强调写作技能,而忽略了阅读和口语训练的重要性。有不少学生认为写作是一件枯燥无味的事,甚至觉得写作就是把文章抄一遍而已,没有什么实际应用价值。有些教师未能将阅读和口语的功能与创作无缝融合,未能精心设计阅读和口语环节,从而未能为学生带来实质性的启迪

(二)学生思维发散能力较弱

当面对作文内容和字数的要求时,许多学生常常感到无从下手,因为作文的核心结构限制了他们的表达能力。究其原因,主要是他们对写作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缺少清晰的认知。实际上,这是因为在写作中缺乏必要的“度量”,即过度追求数量而导致对事物发展规律的理解偏差,从而影响了文章的结构形式和表达效果。另外,学生还存在着怕写作文的心理障碍。学生之所以对字数的要求感到畏惧,是因为他们的思维缺乏足够的开放性和创造性,无法在信息的海洋中自由探索和创新

(三)只读不写

在我的日常教学实践中,许多学生倾向于摘录课文或范文中的优秀语句,然后根据实际需要进行仿写练习。有的同学还把它们作为自己以后习作的素材来源。然而,许多学生所谓的“读写结合”只是简单的摘抄,即在阅读后未进行动笔写,如果孩子们将摘抄词句段视为一项强制性任务,而没有进行自我思考、迁移和运用,那么以读促写就会变成形式,而没有真正将积累落实到位,那么最初的意义将会失去

三、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策略

(一)综合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优化习作教学构成

在小学语文作文课堂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习惯,以便他们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教师可以根据文本的特点和学生的个体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恰当的话题进行指导,从而实现阅读和写作的良性互动。例如在教学《习作: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自发的方式交流,表达对自身或他人所见世界的独特见解,或者深入剖析“缤纷”所蕴含的多重意义,引导学生阅读相关文章或书籍,领略名家眼中的绚丽多彩。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主题式作文训练,让他们将自己看到的生活场景与人物内心感受联系起来,并展开想象活动,进而写出具有一定思想深度和情感色彩的佳作来。借助此种形式的引导,学生得以更深入地掌握写作的思路、技巧和方法等方面。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借助生活素材开展写作练习。通过扩展题目的内涵,学生能够拓展思考的广度和深度,从而在阅读、口语和实践的过程中实现学习习作的目标

(二)触发学生的所思所感

为了激发学生独立构思作品篇目内容的能力,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内在的创造性和审美能力调整教学的重点和目标,而不是直接面对“如何写作”的问题。因此,教师应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采取多样化教学方法,帮助他们提高写作能力,让习作水平稳步上升。在小学语文教材里有很多关于续写故事的素材,这些资源对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习作:续写故事》时,教师可以通过对已有故事情节的深入剖析和细致鉴赏,通过对多样的人物、背景和具体情节进行重构,引导学生在续写故事的过程中获得共情体验和独立思考创造的成就感,同时也提高了他们对习作的兴趣。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发现事物的过程中,运用独特的视角和思维方式,以达到更高层次的认知和理解。教师要鼓励并支持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想法。教师应当以一种尊重多元思维的态度,对每一位学生的内心所思所想进行深入交流,并提供精准的指导,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以读促写——培养学生观察力

在中学语文教材的中年级阶段,自然知识的奥妙与许多课文息息相关,因此教师可以建立一座桥梁,帮助孩子们跨越好奇心和兴趣的障碍,进入自然生活的领域,从而更深入地学习语文。小学语文课本是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由局部组成整体的顺序编排的,而低年级的学生又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的时期。例如在《金色的草地》一文中,作者以生动的笔触描绘草地色彩在一天中的演变历程。教师首先让学生去看草地。当孩子们的目光落在草地上时,他们会立刻察觉到草地上聚集了大量的小动物,它们在享受着这片自然的馈赠。为了让学生对这种变化有所感受,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事物的不同颜色来进行学习和理解。在黎明时分,草地呈现出一片翠绿之色,然而到了正午时分,它便呈现出了一片金黄的色彩,而到了夜晚,草地则重新恢复了它那曾经的翠绿。这一现象表明,草地是一个连续渐变的发展历程,其颜色也随之逐渐发生变化。在这一过程中,草地经历了从洁白到金黄再到绯红的转变。这些都为学习写作知识提供了非常好的材料。

结束语:对于小学生来说,写作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学习内容,同时也是培养良好品德和个性品质的关键。教师应当具备激发学生兴趣的能力,以此为核心,构建情境,注重阅读,将其与日常生活相融合,引导学生创作出高品质的文章。为了激发小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需要采用恰当的教学策略,以创造一个氛围,让他们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想法。

参考文献:

[1] 范静.小学语文部编版习作教学策略探究[J].语文课内外,2021(5):142.

[2] 徐莉莉.小学语文部编版习作教学策略探究[J].文渊(小学版),2020(3):591-592.

[3] 吕静琼.小学语文部编版习作教学策略探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20,14(31):89.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