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双减视域下小学体育课程如何提质增效
摘要
关键词
小学体育;双减;课堂建设
正文
前言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应以学生的体质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中心。在体育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责任感、纪律意识、集体归属感、正确的行为态度。高效课堂不应只追求短期内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而应注重学科教学对社会的影响。新课程观认为,课程活动应该着眼于学生的终身成长与未来发展,所有的活动与内容都应该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发展。在传统“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学活动是按照考试大纲来设计、组织的。为使学生能较快地达到应试水平,教师将指导学生在课堂中进行有关动作技巧的反复练习。这种机械的体育课堂既枯燥又乏味,这不仅制约了小学生的自然发展,还导致他们在课堂上的参与性逐渐下降,从而使他们对体育失去了兴趣。在这样的条件下,大部分学生在课余时间没有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双减”的提出,就是要摒弃功利、目光短浅的教学行为,要求一线教师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探索减负、提效的改革之路,真正做到以生为本,树立人文教育、五育融合的新理念,这符合高效教学的理念。因此,在“双减”的背景下,我们的小学体育要回到基本的生活中去,我们的教育家要从实践的价值与实质上对其进行再认识,并将其与“双减”相结合,以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学生的体育素质。
一、双减于小学体育课程的影响
1.“双减”让学生有了更多的锻炼机会
“双减”政策,给了学生更多的空闲时间,也给了他们更多的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一般而言,三年级以下的学生在每天放学后都不用做作业,而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则可以在一个小时内完成相应的作业,这无疑给学生们留出了更多的锻炼机会。
2.“双减”新增了体育社团活动
在“双减”的大背景下,很多学校都开展了课后延时服务,并成立了与之相适应的兴趣社团,体育社团自然也在此列。同时,学校教师还可组织学生开展多种体育社团活动,如在课后服务时段,指导学生一起学习和练习花样跳绳,一起进行篮球花样运球练习等。随着体育技能的掌握,学生将逐渐形成良好的体育习惯。
3.“双减”对全面育人具备促进作用
为更好地贯彻“双减”,教师们优化了体育课程,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公平、优质的体育教学,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培养他们良好的运动习惯,并使他们的身体和精神得到有效的提升。与此同时,运用对运动思想品德进行巧妙的教育,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运动竞争意识,帮助他们建立起了科学的运动胜负观,从而培养出遵纪守法、尊敬他人、自尊自信、关心集体生活等优良品质和精神。
二、“双减”在学校体育中的实施途径
1开展体育游戏,提高学生体育兴趣
小学体育课堂上的游戏活动可以将奔跑、跳跃、投掷等基本动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学生创造愉快的运动氛围。将体育游戏的内容与“语言”、“动作”、“情感”相结合,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在“双减”的大背景下,要想真正地提高体育课的教学效率,实现“减负增效”,就必须要让体育教师们在课堂上认真地做好准备工作,同时也要树立起快乐的体育教育思想,为学生们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体育游戏环境,让他们在欢乐的体育游戏氛围中,获得更多的兴趣和热情。所以,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运动特点,设计和组织多样化的体育游戏,在提高学生运动兴趣的同时,提高他们的运动素养。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一些运动比赛。
如,跑步运动是一种很常见的运动项目,大部分的运动项目都是要跑来跑去的,比如“捕鱼”运动项目,就是让学生们分别扮演“渔夫”和“鱼”,并且在一定的区域内进行运动。所以,每个人都会拼尽全力地跑。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跳远运动,如,可以组织学生做“袋鼠跳”,让他们自己变成一只袋鼠,用“立定跳远”的方式,把一件物品从一个地方移到另外一个地方。教师要对学生的起跳、落地动作进行仔细的观察,并对他们进行严格的指导,使他们对自己有更多的要求,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他们的立定跳远能力。同时,教师也能组织学生进行民俗活动。民俗运动有很长的历史,小学生们都会在课余时间和朋友们一起进行民俗运动。在体育课堂上,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自由结组,进行相应的体育游戏,例如,可以进行踩影子的游戏,也就是学生两两一组,每个学生都想要踩住对方的影子,但同时,每个学生都要尽力避免自己的影子被踩到,于是就会灵活闪避,尽量奔跑。再比如,教师们可以组织同学们进行“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尽管这一游戏活动较为传统,但它可以对同学们的奔跑能力和柔韧反应能力进行很大的提高。在体育游戏活动中,学生的身体和精神都较为轻松,他们会完全沉浸在运动训练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观察与分析,对学生的体能素质与运动技能进行综合判断,并对学生进行分层的评价与针对性的指导,要求学生加强某一体能、某一运动项目的运动练习,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2举办竞赛活动,挖掘学生体育潜能
体育运动是一种极具竞争性的运动,在竞赛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运动潜力,发挥出其最佳的竞技水平。除此之外,在学校和学区范围内,也会定期组织学生进行与之相适应的运动比赛,比如运动会、体操比赛、篮球比赛、足球比赛等。通过这些运动比赛,不仅可以营造出浓厚的运动氛围,还可以培养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在“双减”的大背景下,体育教学中应加强对体育竞赛活动的重视,积极为学生提供参与体育竞赛活动的机会与氛围,以达到提高学生体育素质的目的。教师要指导学生参加由学校或校区组织的体育竞赛。就拿运动会来说,教师们应该鼓励那些有体育天赋的同学参加体育竞赛,同时也应该指导那些没有直接参加体育竞赛的同学,做好班级的后勤保障工作。同时,在体育教学中,对直接参加体育竞赛的学生应给予适当的体育指导。
例如,对于参加短跑比赛的学生,教师就要观察他们的起跑动作和加速跑动作,观察他们的爆发力和摆臂速度,并指导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运动练习。如果学生的挥臂速度不够快,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多做挥臂训练。如果是爆发力不足,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做高抬腿的练习。赛后,不管同学们在体育竞赛中取得怎样的成绩,教师们都要对同学们的付出和出色的表现给予充分的肯定,并指导同学们继续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绩。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以竞赛的形式指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例如,在短跑训练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接力赛。也就是教师可以将班上的同学分为四个人一组,由同学们自行决定比赛的先后次序,在赛跑中拼尽全力。在竞赛活动中,教师要指导学生为直接参加竞赛的同学呐喊助威,使每个参加竞赛的同学都能保持激动的运动状态,并尽最大努力。
3重视正向激励,创造良好体育环境
体育运动的实践性很强,即使学生通过看教师的动作示范,完全了解了体育运动的动作要求,但是不进行运动练习,运动技能就不能内化为学生自身体育运动的一部分。但是,在锻炼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疲劳、厌烦的感觉。例如,一个学生在第一次训练的时候,或许会很兴奋,但过了几分钟,他就会变得喘不过气来,甚至还会出现“极点”的情况,也就是他觉得自己不能再继续跑了。在学生产生“极点”的时候,教师若能适时地给予积极的鼓励与指导,让他们学会调节自己的气息,放慢节奏,坚信自己能行,就能使他们实现自我的突破。因此,积极的鼓励方法能够提高学生在体育锻炼中的自信,并能有效地指导他们进行体育锻炼。所以,在教学中应根据小学生的运动认知特征,给予他们一些积极的鼓励,使他们的身体素质得到有效的提高。教师可以使用目标激励,也就是要指导学生制定适合自己的运动目标,比如每天10分钟的跑步练习,10分钟的跳绳练习等。制定目标相对来说要容易一些,但更多的却是执行。学生要自觉接受教师、家长和小伙伴的监督,做到实事求是,不自欺欺人。如果学生能坚持完成一个月的运动计划,那么教师就要对他进行一定的奖励,并鼓励他继续努力。如果学生中途停止了运动练习,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立即重新开始,这样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在日积月累的运动练习中,培养出良好的运动习惯。
4开展校外拓展,指导学生强化锻炼
体育运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而且体育运动本身就应该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在体育课堂上加强运动练习,还要指导学生在课余时间里加强拓展练习,进而帮助学生培养出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教师可以利用课后服务时间,组织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教师可以建立体育兴趣小组,进行多样化的运动练习,有的学校是由教师统一组织学生开展课后服务,或者集体写作业,或者集体参与社团活动,有些学校可以让学生自己决定自己的课后服务项目。教师可以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和班级学生的运动特点,引导学生进行体育游戏,进行篮球基本运球练习和传球练习,进行体育比赛活动等。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周末和节假日进行运动练习。在“双减”的大背景下,各专业培训机构不能挤占学生的周末、节假日,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合理安排自己的节假日。所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亲子运动,与小伙伴自由结组,进行运动练习。如果有空闲的话,可以和孩子一起跑,一起打羽毛球,一起打乒乓球等等。如果家长不能抽出时间,那就需要同学们在保证自己安全的前提下,和朋友们一起玩。在学校方面有要求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及其家长进行运动打卡练习,家长要将学生运动的图片或视频上传到班级微信群或其他信息平台。
结语
总而言之,在“双减”的大背景下,教师们要积极地组织学生参加体育比赛,积极地鼓励他们,指导他们增强他们的课外体育活动,同时,在推动小学体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的过程中,要将学生的个性特征与教学目的相结合,从多个方面采取多种手段以不断提升学生的体育素养和能力。
参考文献
[1]何执渝,李爽,徐才燎.“双减”背景下小学体育课后服务的挑战与推进[J].教学与管理,2023(5):15-18.
[2]顾德新,吴嗣勇.基于"双减"背景下小学体育家庭作业的实施对策[J].体育教学,2023,43(2):36-39.
[3]谢孟楠.“双减”政策视角下的中小学体育教育策略[J].科学大众:智慧教育,2023(3):0009-0010.
[4]张正祎,李要南,兰彦芳,黄万胜.“双减”视域下中小学课后延时体育服务发展契机、制因与路径[J].当代体育科技,2023,13(6):90-93+98.
[5]邓忆.双减视域下小学体育社团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J].运动-休闲:大众体育,2023(5):0079-0081.
[6]刘转青,刘华荣,贺启令,夏贵霞.“双减”背景下社会组织参与中小学体育治理的逻辑、困境与理路[J].体育学刊,2023,30(1):90-98.
[7]孙冬,迟桂军,梁轶伟,温占东,曹英.“双减”政策背景下中小学课后延时体育服务发展研究——以北京市海淀区中小学为例[J].青少年体育,2023(1):120-1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