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在初中班级管理中开展德育教学的策略
摘要
关键词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施策略
正文
一、引言
教师对学生具有榜样作用,能为学生传道解惑,打开学习的启蒙之门,同时,教师也是“文明之树”的培育者,能用自己的言行给学生帮助与指导,使学生成为更优秀的人。素质教育背景下,文化传授与德育工作需要齐头并进。德育工作对于初中生思想素质、身心健康成长都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初中班主任应站在学生的角度,发挥自身的岗位价值,优化教学管理措施,对学生的思想状态和心理状态进行深度了解,促进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思想品质,同时,创设有效的教学活动,保障德育教育的落实,实现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初中德育工作的原则
(一)层次性原则
初中德育工作的目标是保证初中学生具备正确的思想观念、道德素养和行为习惯。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德育工作要根据层次性的原则开展教育活动,要充分结合学生的思想认知水平和发展特征,进行恰如其分的教育工作。每一个学生由于其所处的生活环境不同,性格特征也各不相同,因此其在学校中表现出来的行为习惯和思想认识也不尽相同。学校德育工作既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体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提高,也要因材施教,在层次性教学原则的要求下,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个性化教育培养。特别是对一些问题学生,更要关心关爱,教育和引导他们克服不良习惯,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整体性原则
学校德育工作具有整体性的特点,因为德育目标的实现需要多方面的参与。它不仅和学校以及教师息息相关,同样与家庭和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密不可分。因此,初中德育工作要高度重视家校教育的协同配合。要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通过家访、微信群、电话等手段,增加和家长的联系,形成长效化的沟通机制,帮助家长正确对待自身的教育作用,从而实现家校协同,激励孩子完成多样的德育实践活动。教师一方面需要提高自身开展德育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又要引导学生实现个人素质的提高,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念。因此初中班主任和专职德育教师要注重对于自身修养的提升,形成良好的品德形象,为学生做出示范。在学校德育阵地建设方面,学校要注意为学生创造一个风气良好、环境和谐的发展空间,让学生在健康温馨的氛围中发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循序渐进地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
(三)渗透性原则
德育工作渗透体现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任课教师要从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入手,贯彻渗透性的原则,在不同学科的课堂中创造性地增加德育的内容。学校的各项活动都是德育工作的契机,都能够渗透德育内容。比如在每周的升国旗、唱国歌活动中渗透德育内容,利用中华优秀传统节日讲解德育知识和渗透德育素养等。
三、初中班主任德育管理措施
(一)坚持因材施教原则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青春期,学生自我意识觉醒,不时表现出较强的个性特点。因此,班主任在开展德育工作的时候,要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在立德树人背景下,班主任工作的重点不能只放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上,还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因此,班主任要积极地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做好德育工作,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发展。例如,一些学生好奇心很强,但是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班主任在面对这些学生的时候,就要及时和他们沟通,了解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进而有针对性地制定合适的教学策略。德育工作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班主任在和学生沟通的过程中,要适时地加入德育内容,让学生受到德育的滋养。在日常的工作中,班主任要及时地了解学生的长处和不足,对学生的长处,教师要予以鼓励,增强学生自信;对学生的不足,教师不能一味地批评,而是要及时帮助他们进步。只有深入了解学生,班主任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工作,才能更好地因材施教。
(二)从学生实际出发,倾注爱与行动
目前部分班主任教师工作态度模糊,缺乏教学创新的意识,并且经常是应付式地完成工作,导致班级管理趋于形式化。教师需要树立自己的师德师风,否则就无法带领学生们进入幸福的精神世界在德育教育和班级管理工作中,以生为本是基本原则。班主任应该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并为他们提供帮助和支持,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激发他们的潜力,使他们能够充分发展。班主任需要用爱心和关怀来启发和鼓励学生,帮助他们走上成长之路。例如,现在独生子女较多,学生的个体差异也凸显出来。这些初中生的物质条件优越,但不同家庭的物质消费水平、消费理念也各不相同。因此,学生之间会出现差异性,也会产生相互攀比的心理,进而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德育教育可以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让他们更好地成长。初中班主任需要深入了解自己的学生,找到合适的切入点来进行教育管理。同时,班主任也需要注意指导方式,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除此之外,班主任还需要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互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加强家校沟通,提高德育成效
德育工作不局限于学校,它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虽然初中生在学校的时间比较长,但是德育还需要家长的配合。家校合作才能更好地开展德育工作。初中班主任要和家长保持沟通,及时了解学生在家情况,这样才能更好地针对学生的情况设计有效的解决方案。教师可以通过家访、开家长会等方式和学生家长进行沟通,通过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强化家长与班主任的德育合作,提高德育成效。当前,很多学生都随身携带手机,虽方便和家长联系,但也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课堂上玩游戏、看视频的现象较多。这不仅严重地影响了学生自己的学习,也影响了他人的学习。有的学生还屡劝不改。针对这种情况,班主任就可以利用家长会的契机,告诉家长学生在校玩手机的情况以及沉迷手机对学生成长的不利影响。现实中很多家长都表示愿意配合班主任工作,对学生使用手机的行为进行控制。班主任和家长及时沟通,既能让班主任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也能让家长及时地了解学生在校的情况。这样,在充分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就能更好地开展德育工作。
(四)采取科学的评价方法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初中生更是如此。因此,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中,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评价。以往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常常是以教师作为评价的主体,有失偏颇。因为,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的能力。因此,班主任在实施德育工作时应注重学生的自评和互评,指导学生通过科学、公正的评价来正确地认识自己。此外,教师要善于拓宽评价的广度,摒弃单一的学业成绩指标,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与他人合作交往、综合素质发展等多角度进行评价,同时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全面、科学地评价学生各方面的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现代教育更加关注学生发展的过程,班主任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应采取多元、开放的评价方法。科学的评价可以让教师充分地了解学生,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对自己有清晰的认识。
结语
在新时代下,初中学校更加重视学生的德育管理工作,以促进学生的和谐、健康、综合的发展。初中学生对世界的了解往往比较浅显,他们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和生活阅历,对于德育教育的意义也只是一知半解。初中班主任应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积极创设有效的德育管理方式,构建全新的德育活动以及教育措施,做好起承转合,帮助学生高效接受德育教育,助力学生在成长的关键阶段得到德育、智育的全面培养,实现素质教育工作的高效推进。
参考文献
[1]姚锦爱.初中班主任德育教育中激励策略的实施[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5):124-125.
[2]张惠.谈德育工作在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的渗透[J].才智,2020(5):120.
[3]崔明.初中班主任如何开展班级德育工作[J].西部素质教育,2018,4(13):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