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李静

甘肃省民勤县新关幼儿园 733399

摘要

在幼儿成长中,告状行为是较为常见的,为了避免幼儿在这种行为的影响下出现不正确的思想认识,教师、家长一定要认识到这种行为的危害。幼儿教师在日常活动及幼儿的成长中,一定要发挥自身的引导职能,针对引发幼儿不良行为的原因,设置针对性的引导方案,通过幼儿自主能力的提升、幼儿告状行为的引导等,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思想认知观念,从而为幼儿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


关键词

告状行为;幼儿;指导策略

正文


幼儿的“告状”行为可能会受到生理因素、家庭因素、教师因素等多方面影响,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幼儿教师要因材施教,面对不同的“告状”行为特点,从根源上出发,有针对性地采用合适的处理方式,并结合大班幼儿身心发育方面的特点,培养幼儿独立自主、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幼儿“告状”行为的动机分析

(一)心理因素

幼儿在看到一些不正确的言行举止后,会产生想要告诉教师的想法,希望教师可以及时制止一些不良行为。同时,幼儿具有强烈的荣誉感,他们渴望得到教师的认可和表扬,而“告状”行为可以成功吸引教师的关注,他们自己也能通过“举报”其他小朋友获得教师的表扬和奖励,从而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另外,幼儿的“告状”行为还源于其自身处理问题能力的不足,幼儿虽然在体能、思考分析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成长,但是在遇到比自己年长,或是个头比自己高大、性格比较强势的小朋友时,也会萌发一种“自卑感”,害怕自己直接上前制止其行为会受到伤害,但是受自身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心、正义感等心理因素影响,他们不想袖手旁观,于是就产生了向教师“告状”以寻求帮助的行为。

(二)家庭因素

在幼儿的“告状”行为中,也存在一种“大事小事都向老师汇报”的“告状”现象,归其主要原因在于幼儿家庭教育环境的影响。很多幼儿受到家长的溺爱,家长包办幼儿的大小事,在幼儿遇到问题时家长也马上帮助其解决,没有给幼儿足够的自立机会,导致幼儿遇到问题时也会习惯性地寻求教师的帮助,有时候其他幼儿的无意行为也成为他“告状”的理由。

(三)教师因素

幼儿教师每天的教学任务比较繁重,还要照顾幼儿的饮食起居,疲劳程度可见一斑。这使得有些幼儿教师无暇顾及“告状”行为可能会产生的危害,他们在面对一些幼儿的“告状”行为时,往往草草了事,并没有真正了解幼儿“告状”的原因,也没有采用针对性的处理方法,结果导致“告状”问题一直存在,并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二、幼儿“告状”行为的类型

(一)求助类“告状”

求助类“告状”主要指的是幼儿在与同伴接触的过程中受到肢体、语言等方面的伤害,于是找到教师寻求帮助的行为,主要在争夺玩具、占领游戏场地等背景下出现。

(二)试探类“告状”

试探类“告状”主要指的是在集体互动或玩耍的过程中,有些幼儿根据自己内心的评判标准,认为某些小朋友违反了规定,但是并不十分肯定,于是到教师面前“告状”,希望得到“肯定”或者“否定”的回答,验证自己内心的某种猜测。

(三)检举类“告状”

检举类“告状”主要指的是幼儿在日常生活、学习、玩耍的过程中,看到其他幼儿违反了某些行为规则,自觉化身为“正义使者”,检举揭发其他小朋友的错误行为,目的是希望教师尽快阻止错误行为,并且表扬和奖励自己。

(四)关爱类“告状”

关爱类“告状”主要指的是幼儿看到弱势一方被欺负后产生的“告状”行为。幼儿的主要目的是希望教师可以尽快化解矛盾,主要体现了幼儿对他人的关爱和同情。

三、幼儿“告状”行为的指导策略

(一)提高幼儿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幼儿成长中,为了避免幼儿出现告状行为,教师一定要发挥自身的引导能力,培养幼儿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在实际的行为指导中,幼儿教师要研究幼儿的告状行为,之后通过引发幼儿行为原因的分析,构建针对性的指导策略,帮助幼儿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如,在某次绘画活动中,小朋友们在认真的勾线、涂色,就在这时,小红说:“老师,你看我画的好看么”,这种情况下,为保持良好的绘画环境,教师微笑的点了点头,并对她表示肯定。过了一会,小红再一次提出同样问题,之后,其他学生也开始提出同样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幼儿教师要改变上述引导方式。由于幼儿时期的特殊性,他们的认知水平、生活经验相对缺乏,心理认知的发展处于初步成长阶段,针对小红这种问题,主要是小红在活动探究中,存在着三心二意的状态,通过告知方式希望得到及时的关注,所以,在具体的引导中,幼儿教师要掌握小红告状行为的动机,主动倾听幼儿的想法,之后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改变小红的行为状态,从而避免告状行为的出现,并帮助小红形成自我判断问题的能力。

(二)正确设置幼儿告状行为引导方案

对于幼儿教师,应该针对幼儿的特点,精准判断幼儿不同的告状类型,之后通过教育指导方案的设定、教育方法的完善等,为幼儿营造良好的活动环境。首先,针对幼儿逃避责任的现象,幼儿教师要针对儿童的表现,设置正确性的指导方案,避免幼儿由于逃避责任出现告状行为。如,在一次排队喝水过程中,小明突然冲到前面,并猛的推了前面的小朋友,导致其他小朋友摔着地上,这一系列的活动都被教师、小朋友发现,这时,其他小朋友纷纷的告状,面对这种场面,小明给予逃避,说“我不是故意的,是后面小朋友推我”。针对这种现象,与小明日常生活状态存在关联,也许受到家庭因素的影响,使其形成了自私、任性的性格,实际生活中怕承担责任,出现了逃避行为的状态。所以,教师在对小明的行为引导中,一定要讲明事情经过,帮助小明发现错误的原因,经过教师的调节,小明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勇于道歉,最终获得了其他小朋友的谅解。其次,幼儿教师在对学生行为引导中,一定要针对幼儿的差异性,设置针对性的指导方案。如,针对自尊心及攀比心较强的儿童,日常活动中要尽量不去批评他们,而是应该根据活动的状态,对幼儿的行为进行鼓励及引导。

(三)给孩子释放情绪的机会

幼儿为何会“告状”,那是因为他们内心有某种压力,需要宣泄,所以教师和家长要懂得,给孩子释放情绪的机会。有时,孩子自己不会释放自己的情绪,需要我们给予积极、智慧地引导。我们可以用提问式的谈话方式来跟孩子进行谈心,不是教导,而是让孩子自己来说出自己的心声。我们就是要做一个真诚的倾听者。当然我们还可以给孩子听舒缓情绪的音乐,还可以鼓励孩子拿起画笔,用绘画艺术来疏导孩子的负面情绪。教师和家长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抗压能力,不要包办孩子的一切事物,让他自己去体验生活中的一些挫折。

四、结语

综上所述,幼儿教师每天都要面对各种“告状”行为,一些幼儿教师对幼儿的“告状”行为会采取消极应付的处理态度,而这种错误的教育引导方式会直接影响幼儿的身心发育,不利于营造良好健康的班级氛围。大班的幼儿正处于自我意识的形成时期,他们对外界、事物逐渐表现出一定的“制约欲望”,但是由于自身能力不足,面对一些问题时力不从心,于是就会寻求教师的帮助,由此“告状”行为也变得频繁起来。

参考文献:

[1]徐文,吴艳鸿.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类型、表现及影响因素分析[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20,36(2):44-50.

[2]谢梅英.关于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J].山海经:教育前沿,2020,000(009):P.1-1.

[3]朱桑丽.浅谈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及指导策略[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10):19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