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能力培养的相关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分析;能力培养
正文
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也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学科。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题解题能力尤为重要。因此,许多研究都集中在这一领域,旨在寻找有效的方法和策略来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题解题能力。基于此,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题解题能力,教师应该注重灵活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把握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培养他们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应用题教学效率的提升。
一、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从小学生的角度来看,现在的学生生活经历和经验相对丰富,他们可以独立地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这样的话,他们就不需要用数量关系的辅助来解决问题了,但是,当他们遇到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如果老师不能帮他们分析出数量的关系,他们的解题和思考能力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甚至会让他们对数学问题的理解和思考产生恐惧,从而失去学习的热情和动力。从老师的角度来看,目前的数学课本上并没有提及数量关系的具体概念,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往往会很难将数量关系的概念表达出来,因为这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是一种很枯燥的解题方法,且这样的解题思路也不能简单称为数量关系。[1]
二、问题解决过程中的问题分析
2.1对题目理解不准确
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发展迅速,但解题思维仍旧局限,看待问题常常过于片面和情绪化。而传统的数学教学较为落后,教师注重成绩提升,常常忽视了对学生题意理解的专门训练。所以在进行数学答题的过程中,经常出现不能准确筛选信息,找不出题目中关键词的情况。而数学问题中大部分信息是多余的干扰信息,还有部分是隐藏的问题条件,学生不会看关键词,也就意味着解题条件的缺失或者冗杂,不仅降低了学生的解题效率,学生还会觉得数学题目困难,产生害怕情绪。
2.2缺乏耐心,解题马虎
在目前的小学生解题过程中,许多学生都存在不仔细、解题马虎的现象。同时,还有一部分学生在解题时缺乏耐心,面对大段文字题干,这类学生常常会放弃,甚至胡乱应付,导致解题能力较低。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多种:首先是学生年龄过小,心智发育不完全,所以缺乏耐心;其次由于小学学生的性格复杂,部分性格急躁的学生会缺乏耐心,走过场式地进行解题;另外部分成绩好的学生还会存在骄傲自满的现象,解题时自主性过强,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解题,导致错误率上升,解题能力得不到提升。
三、论述如何有效优化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教学
3.1分析关系,夯实基础
在小学数学的应用题中,我们可以看到的成为显性“发现”,看不到的却存在隐性“发现”,需要我们对其数量关系进行分析,有些隐性条件才会更加明朗,才能帮助更快、更高效地推理出解题办法。针对具体的数学环境,如何让学生独立地分析出“数”与“量”的关系,这是目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
3.1.1分析题意,提出关系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当前很多小学数学老师都倾向于把精力放在建立情境和搜集信息的环节上,于是在实际教学中,他们往往过分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索环节,过于强调解题方法的多样化,而忽视了数学课堂教学的本质,也就是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和解决问题。这种情况在低年级学生学习中比较常见,他们往往会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和自己的人生经验来解决问题,这样的话,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不会得到有效的提升。此外,很多老师都会出于各种原因,不会直接向学生提出数量关系,这也会导致学生对数量关系把握不准确,最终影响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效果。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让同学们明白题意,而不是死记硬背,在做完了例题之后,可以让同学们对题目进行修改和举一反三,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们集中精神,又可以引导他们更好地思考。[2]
3.1.2构建模型,分析本质
小学数学应用题的多样性很大,只要稍加改变,就能衍生出很多新的问题,对于思维能力不强的学生来说,他们往往会手足无措。而在新的教学大纲中,规定了小学生必须掌握“距离、时间和速度”“总价、单价和数量”这两组数量关系。它们是人们日常生活中较为普遍、常见常用的数量关系种类,是学生进一步深入研究数学问题的重要依据。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更多地关注这两组数量关系到生成和具体运用,并通过对这两组数量关系的解析来解决更多的具体问题。
3.1.3描述题意,整理思路
在小学数学的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运用自己的语言,以提高学生对数学语言的正确运用能力,并将数字、图像等相关的知识转换为一种精确的数学语言。在实践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解题思维,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通过有目标地练习,训练学生的解题思维,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2把握关系,能力提升
掌握复杂应用题的关键与困难是:学生无法从问题中直接找出所需的已知条件和数量关系,所以难以找到解决最终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首先找到问题的突破点,利用数形结合思维,然后通过对题目数量关系的分析,来正确地回答这些问题。为此,在课堂上,教师常常会鼓励同学们去做一些实际性的问题。举例来说,一个农场里有478只鸡,而鹅的数量比鸡少26只,鸭子的数量又比鹅的数量多260,那么养鸭的数量是多少?在做这道题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同学们说出这个问题要求我们解决的问题。而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了解哪两种条件?已知条件是什么?未知条件又是什么?怎么才能得出未知条件?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教师会绘制解析图帮助他们理顺数量关系,然后进行列式运算,在反复地分析训练中,通过思考和交流,逐步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解题水平。但是,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有的同学忽视了题目的含义和数量关系,反而把一些应用题中的名词术语当作“法宝”,死记硬背,这样的方法对解题没有很大的帮助。为此,我们要重视通过对数量关系的分析,帮助学生能够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促使学生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和解题能力得到明显的提升。
3.3以数想形,空间认知
小学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基础阶段,思维需要经历从图形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程。为了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使学生建立正确的空间观念,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形成数形结合意识。[3]数学课堂中,教师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画一画、涂一涂、做一做等实践操作活动,引导学生感知与理解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关内容时,会涉及周长应用题的计算,为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在这样的情景中成长:在校园中有一块不规则的绿地,学校决定种上海棠,然后要给这块不规则绿地围一圈栅栏,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计算需要的栅栏长度呢?学生回答说:老师,围一圈栅栏就是绕着这个不规则图形走一圈,所以总长度=这个不规则图形的周长。没错,这个菜园的周长就是我们需要栅栏的总长度,接下来,学生们进行小组合作,使用量尺将各个长度测量后,再将它们彼此相加得到了绿地的周长。通过借助一些工具和小组合作探究,学生们将数学模型意识很好地融入了教学实践,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还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在复杂的数学知识背后,将抽象的概念转变为直观的感受,逐渐发展空间思维。
3.4模拟实践,理念运用
模拟实践教学是一种适合小学生个性发展的数形结合教学形式。虚拟教学空间一般采用 VR技术,通过传感器与学生进行互动练习。仿真实践教学更加灵活,突出了小学生的初级学习状态。通过模拟实践教学,学生体验应用题的发展过程,形成初步的认识。以此为基础,开展解题教学,提高学生的数形结合思维和空间感知能力。比如,小李和小张两人戴着对讲机分别开着车从相距260千米的距离相向而行,已知小李开车每小时32千米,小张开车每小时48千米,当他们之间的距离小于等于20千米时,就可以用对讲机互相讲话,问:(1)小李小张出发多久后可以用对讲机进行交流?(2)他们可用对讲机交流多长时间?在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由不同的学生扮演小李和小张,并绘制小李和小张的车辆运动轨迹,以加深理解,了解问题所在。在数形结合教学实践中,通过小组合作与交流,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行程问题,提高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学生回答错了,老师要及时纠正他们的错误,让学生有信心学习数学。[4]
四、结语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数学教育在小学阶段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能力的培养成为当前教育界研究的热点话题之一。因此,对于此研究的深入探讨已经成为学术界和教育界的共识。应用题具有现实生活背景,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与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因此,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思维培养和解题指导,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提问和探究,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帮助他们理清思路,有效解决应用题。
参考文献
[1]李树禹.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J].散文选刊:中旬刊, 2021(8):2.
[2]许朝松.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思考[J]. 2021.
[3]张晓霞.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J].数学大世界:上旬, 2021(5):1.
[4]黄朱健.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考试周刊,2020(1):69-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