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数学课堂深度学习策略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小学 数学 深度学习 核心素养
正文
前言
深度学习,也就是深层学习,由美国学者 Marton等人在1976年首先提出,并基于浅层学习实验提出了学习层次的概念。与浅层学习相比,深度学习具有“认知深度”、“参与深度”、“结果深度”等特点[1]。深度学习是一种能够充分利用学生的智能资源的有效方法,它是一种让学习者在充满挑战的学习课题的过程中,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体验成功并获得发展的过程。
一 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素养是中国社会教育不断实践与发展形成的现代化教育标准,是学生在数学学科课程学习中反思与探索发展形成的重要支撑点,同时也是学生在社会实践及多元情境解决实际问题的必备能力。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以数学抽象、数学运算、数学建模、数据分析、直观想象和逻辑推理六个维度构成[2]。其中,直观想象为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因素及重要支撑因素,它的形成与数学建模、数学抽象存在直接联系。而逻辑推理是数据分析、数学运算、反思、归纳等一系列过程的综合体现,也是社会实践发展中演化为解决实际能力的重要体现。通过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可实现学生运用数学的语言与方法,通过抽象、简洁建立出来的模型解决问题的一种思想办法,是解决数学问题强有力的手段,有利于学生明确解题思路,摸索解题技巧,从而做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轻松解决问题,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便于学生理解,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树立抽象的关系,加深学生的知识理解,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力。
二 培育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主要原则
(一)动态原则
学生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其产生数学核心能力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年龄和认识特点,掌握其发展的主要目的,以其自身的成熟程度为基础,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进行系统性的设计。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数学知识和技能掌握的水平也不尽相同,数学能力的发挥也各不一样,因此,适当的行为可以激发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挖掘和发展。在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选择、教学评价手段等方面应遵循从易到难、前后衔接、整体螺旋上升的思路,建立起一套教学的动态运作机制[3]。例如,在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时,应在难度不同的知识点当中对相同的素养进行训练;针对特定的知识或技巧进行训练,可以分阶段、多次操练。在对学生的数学核心能力进行评估的时候,既要注意学生的表现,又要意知素养内在的“缄默性”,从而保证判断的理智性和客观性。
(二)实践原则
数学核心能力的产生既是主观的,也是情境性的,这主要依赖于学生主体的表现,也就是在学习过程中,是否能够把问题的知识、问题的情景、以及基于人生经验的个体知识都与数学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技巧的掌握,是促使学生形成数学思维能力的关键。小学生的思维尚处在从具象到抽象的转变过程中,因此,学生的数学思维尚不可能离开特定的环境,更不可能离开实际的教学活动。知识和能力的迁移也要求在特定的环境问题中进行,使学生能够把所获得的知识、技能持续地应用到更大的实际活动中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人生经历、个人能力存在不同,从而选择学生所熟知的环境对数学素养内容进行导入,使其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快速地完成学习任务,进而掌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从而达到培养数学素养的目的;另一方面,教师应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和技能的运用实践,使其能够在实践活动中更好地运用数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
三 在小学数学中开展深度学习的必要性
(一)发展学生的数学认知能力。深度学习的本质是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参与交流、批判反思等方式来充分认识知识的本质,并能够对知识进行灵活的应用和迁移,充分促进学习者自身认知能力的发展,尤其是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对学生的推理判断能力、运算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更需要学生进行深度学习[4]。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有效引导学生们进行深度学习,理解数学知识的要义,并对所学知识进行灵活的运用。在备课中,教师应以发展数学认知能力作为教学设计的核心和关键要素,尊重学生主体性,并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做到对教材进行深度解剖,对教学目标进行科学定位,对教学方法进行合理选择,对教学情境进行灵活创设,从而保证小学数学课堂的高效和高质量,使学生的数学认知能力得到切实提升。
(二)构建学生的数学知识体系。深度学习的是为了让学习者在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与娴熟以及核心素养的培养等方面都实现持久性的、系统性的发展和提高,而知识的全面系统的掌握是深度学习的关键目标[5]。深度学习的本质决定了在数学教育中要重视学生的数学知识体系的建构,需要教师对小学数学知识重点和难点进行横纵向的比较,并归纳普适性规则,总结数学思想方法,从而确保学生数学知识体系构建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在进行深度学习的训练时,更加重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重视将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克服教材知识内容的零散性或者单元之间的割裂性,使学生能够在系统地构建数学知识体系和运用数学思维的同时,将其转化为深度学习。
四 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数学课堂深度学习策略
(一)整体把握教学思路
在深度学习中,仅仅对单独的知识点进行深入的理解是不够的,学生必须通过系统性的学习才能将整体的知识框架进行有效构建,并切实做到知识的灵活应用和迁移。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结构,充分调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对教材中数学知识的主线和脉络有一个整体的把控。另一方面,小学数学教师还应该通过梳理所讲知识内容的体系与结构、定位与要求、地位与作用等,使学生掌握这种主题式的、整体性的知识梳理方式,并使他们能够从不同维度对数学知识进行全面的了解与掌握。只有这样,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才不会是零散的、片面的、孤立的、静态的,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由于所掌握的数学知识都处于同一个逻辑链上,因此他们更易理解,记忆也会更牢固。
(二)创设情境架构知识
通常来说,多数小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不够强烈,往往需要在他人的督促下进行学习;部分学生天性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课堂学习注意力不够集中,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很大难度。同时,数学学科的知识比较抽象,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多数小学生缺少数学学习的兴趣。对此,教师应积极创新教学内容,设计有趣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沉浸在数学知识中,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研究发现,情境教学能够改善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环境,将抽象的概念直观地呈现出来,同时,通过形象的画面,学生能够产生强烈的情感认知,根据问题情境发挥想象,产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动力,带着问题进行学习[6]。
为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学习需求等信息来进行生动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投入主观真实情感的前提下加深对所学知识内涵的理解,从而强化整体教学效果,为学生未来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在此过程中,教师可合理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图像、动态模型、情景模拟视频。这样一来能够将抽象的知识具象化,学生的认知能力与记忆能力都能得到大幅度提升,同时能在情境中架构起知识模型。教师将数学概念、数学定理以及相关运算方法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就能够自然将数形结合,建立起带有数学符号、字母的知识模型,就此掌握数学学习规律,在面对问题时也能综合观察、分析,从而实现理解能力的提升。同时,情境的创设还能将新旧知识串联。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发现新旧知识之间的关联性,实现学习能力的提升。
(三)设置深度启发问题
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学生具备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及能力。数学知识相较于语文、英语等学科知识更加抽象,学生在理解记忆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障碍。因此,教师一定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在适当的时机为学生提供帮助,保证他们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下发展核心素养。在此期间,教师需要重视对启发性问题的设置,在备课过程中详细分析课程内容,根据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的了解设置不同的思考问题,在课内设置留白区域,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思维发展空间,同时还要为后续教学做好准备,从根本上保证教学的有效性。启发性问题的设置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知识本质的探究意识,他们能在好奇心与求知欲的驱动下充分发挥自身潜能,根据已学知识对未知知识进行深入探究,并主动与同伴建立合作关系,在互助过程中实现共同发展。
(四)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整体单元教学
小学数学整体单元教学是以教材内容为依据,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通过对现实问题的剖析,使学生了解数学,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目的合理选择单元内容,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同时,要根据教材的要求,对数学课程进行选题,把“以知识为本”的单元内容转换成“以活动为中心”的单元,通过“活动”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要把单元主题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形成富有生活特征的情景,并把它融入到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在情境中积极探索,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特征,设计具有趣味性的数学教学活动,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促进教学的顺利进行。例如,在学习加法和减法时,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课本的内容,设计出相应的教学内容,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教学,提高单元教学的效果;此外,还可以利用传话形式的游戏,进行二位数字加一位数字的进位加法口算,从而让学生在游戏中更主动地进行思考,并能将知识和现实环境相结合,从而达到对所学知识的有效掌握。
(五)导入新颖的教学内容
小学生一般都很喜欢新鲜的东西。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适时引入新鲜的知识,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数学教育的效果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只有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探索兴趣,才能逐步形成“爱学”、“乐学”、“善学”的良好学习意识。在新课的引入中,教师可以通过游戏表演、故事讲解、情景创设等方式来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例如,当学生在学习关于一个圆的知识时,老师可以在开始上课前提出问题:“各位,你们一定看到过车轮吧?这是属于哪种图形的呢?你有没有看到过正方形、长方形的轮子呢?”随着问题的引入,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老师也会顺势而为,向学生解释与图形有关的知识。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理解课堂的内容,同时也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
五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师要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加强对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习和研究,合理应用深度学习教学策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其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钟荣英.引导深度学习,提升核心素养——小学数学深度教学策略研究[J].亚太教育,2022(24):55-58.
[2]谌舒山,黄格格.“双减”背景下指向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逆向教学设计[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35(06):135-141.
[3]林贞梅.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数学以学业评价促深度学习的策略[J].读写算,2022(26):103-105.
[4]张占凤.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课堂深度学习力培养策略分析[J].试题与研究,2022(21):159-161.
[5]吴丽梅.善用导入方法凸显深度学习——基于核心素养视角的小学数学课堂导入策略[J].家长,2022(21):16-18.
[6]杨旭雯,茅彦婷.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培育视角下小学深度学习课堂的构建——以沪教版一年级“讲讲算算(一)”为例[J].现代教学,2022(S1):63-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