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学校音乐创新教学的有效方式研究
摘要
关键词
特殊教育; 音乐教学;有效方式;探究
正文
目前,特教学校招收的大部分儿童都是自闭症,智力障碍的孩子。因为这些学生的特殊性,大部分特教学校在语文、数学等常规教学学科中的教研、教学资源相对比较少,而更多地将精力放在了对更具自然官能觉醒功效和天生识知性的艺术学科一特别是音乐的开发上。所以。特教音乐老师要深刻意识到这一门课程在特殊教育中的重要性和价值,要与特殊学生的个体条件和康复、发展需求相结合,在教学理念、思路和策略上进行多元化、复合化的改进,以达到更好的整体教学效果。在我看来,要达到上述目的,特教音乐教师必须把下列几个方面作为教学革新的主要抓手:
一、完善对特教学生的差异化教学
前面说过,特殊教育学校的孩子都会有一定的身体和精神上的缺陷,但这并不代表他们的个人条件都是一样的,而且,特殊教育学校的孩子们,大部分都处于一个“进行时”的阶段,他们的身体和精神都会受到影响,这一点也是老师们必须要重视的。在此之前,音乐教师必须要将对学生的整体状况进行全面的收集和利用,并且要制订出一套差别化的教学方案,只有如此,才可以为之后的音乐教学指明一个正确的发展方向和发力的途径。
(一)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障碍类型,制订不同的教育计划
就大范围而言,音乐确实是一种建立在人的感官能力之上的艺术,然而,如何表达、欣赏和学习与之相关的知识和技巧,并不只是听觉健全的人的“专利”,还有许多其他的方式可以进行。在设计教学内容、形式和具体方案的时候,要对各种类型的学生进行身体和精神上的关怀,这样才能有效地避免目标学生的官能、认知障碍。另外一面,注重发展和运用其良好的机能和认识,使其通过多种途径,使其具有的吸引力和价值,深入到每一个同学的内心。在此过程中,特殊教育的老师们必须要防止“极端思维”,同时,为了帮助他们的身体和心理健康,还需要对他们进行一些基础的、必需的、有针对性的音乐教育。
比如,如果有一些孩子的听力不好,或者说话不利索,老师可以不用唱歌的方式,而是用动作的示范和引导来引导他们对身体的动作进行音乐的练习,通过调整动作的大小和频率,让孩子们体会到“节奏”的存在和音乐的含义。还有一部分同学的问题是在智能上,这时老师要加强对语音的刺激。让学生去接触一些曲调,节奏更有变化,更有紧张感的曲子,这样可以持续地刺激他们的感官,增强他们所输出的讯息对他们的认知效果。
(二)针对不同的音乐特点和不同的不足,设计不同的课程
特教师的学生,除去身体和精神上的缺陷,与普通的儿童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他们有着自己的情感和喜好,也会在不同的知识和技能领域拥有一技之长或“木桶的短板”。所以特教音乐教师在充分了解了学生的残疾情况后,对其音乐优势、短板给予了足够的关注,给予了他们展现自己特长、发挥自己优势的机会,让他们获得了精神上的满足;在此基础上,教师应积极指导学生对自身不足进行补充,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和实效性。而且。同时,特教音乐老师也要注意对学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追踪,注意到他们的“好恶变化”,并将其融入到以后的教学计划中,保证相关工作能够长期有效地进行下去。有的儿童,尽管他们的语言能力还不够强,但他们会“咿咿呀呀”,而且经常会露出微笑,这时,老师可以尝试着在课堂上指导他们多唱几首简单的歌,并且教会他们通过打节拍来调节自己歌唱的速度;还有一部分同学十分安静,但是在音乐课堂上,他们会不由自主地摇摆自己的身体,这样就说明他们的节奏感比较强烈,老师可以尝试用木鱼、手鼓等简单的打击乐器,来指导他们学习音乐,打出节奏。
二、突出对肢体律动的课程利用
一如作者前面所说,在音乐教育中,除了“听歌”“唱歌”等听觉途径外,还可以借助身体活动达到相近或更佳的教育结果;大部分特教在身体素质上保持了比较好的身体素质,因此他们在参加身体节奏的教学中有很大的优越性。所以,特教音乐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要自觉地增加身体律动的比例,从而成为激发学生兴趣、培养他们的素质的一种方法,并借助身体律动较强的情感调动性,为他们创造一个更为生动的音乐学习情境。
(一)开展有趣的比赛活动,展示身体节奏与乐感
特教学生同样具有活泼好动、爱玩的性格,对于游戏具有天然的“抵抗力”,往往能够在游戏中展现出积极的心态,以及良好的学习成绩。因此,特教音乐教师可以利用游戏来进行身体律动教学,根据教学内容、目标以及学生的兴趣和能力水平,积极设计并组织学生们参与具有趣味性和参与性的身体律动游戏,让学生们能够“边玩边学”,在体验游戏的轻松刺激的同时,自然地掌握简单知识、技能,培养出强烈的音乐学习兴趣,并利用这样一种良好的气氛,来帮助特殊学生语言、智力等方面的康复。要注意的是,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在进行这种活动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全面”“适度”,一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二是要在“娱乐性”与“知识性”的基础上,找到一个平衡点。
比如,老师可以为小朋友演奏《春姑娘》,当歌谣中出现“柳树”“燕子”的时候,老师就会引导小朋友用手臂向下摆动,慢慢地摆动,来模拟柳的舞蹈,或是展开手臂,灵活地摆动,来朴仿燕子的舞蹈。对于听力有问题的,老师可以在自己听的过程中,作出相应的手势,并提示他们去模仿,并且把相应的图片展示在他们的面前,让他们通过“看”与“做”来体会其中的旋律与情景。接下来,老师可以让小朋友们进行一次“模仿秀”,老师会使用一种新的音频(或者是动画),让小朋友们按照自己所见的音频来模仿,最后老师会给小朋友们一个小小的奖品。
(二)以节拍为导向,以增强学生的节拍意识
“节奏感”在音乐教学中是十分关键的,如果没有良好的节奏感,就无法精确地掌握乐曲的节奏和节奏,很容易造成“跑调”“走调”等现象。要想培养特教学生的节奏感,特教音乐教师更要利用他们的身体律动的代入感和感官互动的优势,让他们能够用可以为自己直接感知的动作来感受到节奏的内涵,并对其进行精确的掌握,让相对抽象的节奏教学更加直观、具象、简单。首先,专业的音乐老师可以用身体的运动来指导他们,让他们用自己的感知去感知一个音节或者一种特殊的乐器,然后当那个音节或者一种声音出现的时候,他们就会跟着那个音节或者一种特殊的乐器一起移动。在学生的熟悉程度得到了提升之后,特教音乐教师就可以相应地加大难度,一次可以指定多个音节或声音,并为每一个音节和声音都设计出与之相适应的动作来让学生去完成。
其次,音乐老师可以让学生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做出一首有节奏感的“音乐”,让他们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去创造一个情境,然后让他们在情境中,用一个简单的动作表达自己的情绪,然后让他们喊出一个统一的口号,然后,老师和老师会对这一-串动作进行适当的调节,让它们看起来更有规律。
例如,在教学中,老师可以要求学生回忆他们平时“讲卫生”的《卫生歌》,然后指导他们搓手,掸手,梳头,洗脸,等等。然后,在音乐的演奏中,每当有与刚刚所做的动作相应的歌词,老师就可以带领孩子去做。而让运动的节奏渐渐与音乐的节奏相一致。渐渐地,他们就能把这些动作写成一系列的、有规律的、变化多端的动作了。
(三)重视运用自然的乐曲节奏
所谓的“肢体律动”,很多时候,一些特殊教育的学员,都会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着身体上的各种动作,那是一种对人身体的“本能唤醒”。特教音乐教师要将这一点充分地运用起来,在引导学生对曲目内容进行了解的过程中,还可以顺势利用学生的自然节拍,从中挑选出可以被学生所感受到并对他们表示出较浓厚兴趣的乐曲,在引领学生进行欣赏的时候,让他们沉浸在其中,并对不同的学生在放松状态下所表现出的自然动作进行观察。然后,特教音乐教师便可将这些动作集中起来,进行筛选整理,设计成上千个与不同风格音乐相对应的动作组,以此作为引导学生逐步掌握音乐表达方式和方法的框架材料。有的同学喜欢带有强烈“金属感”的快板,一听就会使劲地挥舞手臂,鼓掌;有的同学喜欢轻柔的轻柔音乐,一听就会闭上眼睛,微微摇头。然后,老师就可以将这两套动作收录,在引导孩子们享受到不同的音乐的时候,分别作出相应的动作,并寻求与音乐节奏的匹配,让他们在这样的情况下,更好地感受和把握音乐的节奏。如果是听力有问题的学生,老师可以使用音乐画面来达到相同的作用,并且在之后的指导中,将重点放在自己的动作上。
三、突出对体验教学法的课程利用
虽然他们的思想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但他们对周围环境的看法,大部分都与普通的孩子无二,有的时候,他们还会比普通的孩子更有热情,更有激情。基于此,特教育的音乐老师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经验教学”的运用,利用生活情境中的各种声学要素,多开辟一些“音乐通道”,将教学效果进一步放大和优化。
(一)从基础教学中创造音乐情境
特殊学生们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人生经历,他们会对周围的各种声音保持一些基础的认知和相应的天然记忆。这就为我国特殊音乐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在指导特教学生认识音乐、熟悉音乐的第一个环节,特教音乐老师应该首先从最基本的、来自生活的声音入手,通过这种充满“地气儿”的音乐资源,培养学生在大脑中建立一个整体的情境,让他们认识到音乐的“灵性”,认识到自己的音乐联系,为以后的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老师可以让孩子在上课的时候,让他们闭上眼睛(聋哑的人可以用眼睛来指导),然后,老师可以用录音材料,也可以用物体的拍打来制造声音,然后,让他们想象一下,当他们听见燕子的低语,树叶的“沙沙”声时,他们就会联想到春天的阳光,联想到青翠的森林,联想到他们的脚步声和呼啸的口哨声,联想到自己早上起来做晨练和跑步的情景。听着这喧嚣的烟火,同学们就想起了新年前夕的喜庆景象,诸如此类。
(二)运用组合音乐要素来创造乐境
音乐的表达能力是很强大的,各种风格和形式的音乐元素结合在一起,可以让学生对其产生一种带有一定情感的故事联想。为此,特教音乐教师要及时地与特殊学生的学习和训练进度及其生理状况相联系,将一系列有不同表现效果的音乐元素有机地组合串联在一起,让学生聆听这一复合式的音乐材料,并加入自己的主观想象,创造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从而使学生从更深层地体会到音乐在表达上的无限奥秘。
例如,播放一段轻盈的脚步声,让人想到一种活灵活现的、可爱的小动物正在跳跃着行走;然后,伴随着一段沉闷的脚步声,这就像是一个恶毒的人物出场了;随后响起了一种节奏感很强的音乐声,听上去像是一只正在竭尽全力逃离它的猎食者;“咚”的一声,然后是一连串似笑非笑的响声,那是猎人落入陷阱,而那只小兽却逃过了一劫。
结语:
特教教育是一个美丽的花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而孩子们就是这个花园里最娇嫩、最美丽的花朵。特教音乐教师要认识和发挥音乐教学对残障学生思维引导、情感恢复和情感塑造的重要意义,使他们以自身的能力和认知去体会音乐的无限魅力和多姿多彩的快乐,在学习音乐、享受音乐中得到成长和认识,并在不知不觉中塑造学生的乐观精神、健康人格和美丽心灵,为他们今后的音乐学习和人生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黄博,钟文涛.贵州省六盘水市特殊教育学校音乐教育现状调查报告[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14.
[2]李翱犟,郭奉华.昆明市培智学校音乐教育的现状和对策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7.
[3]吴善亮,李昭明,王玉兰.特教学校应用音乐治疗的原则和策略D. 现代特殊教育,2015(23):34.
[4]单云珠.特殊教育初中音乐有效教学策略探究D.中学生作文指导,2019(32):20.
[5]陈芷奕,苏婷芳.浅谈特殊学校初中音乐教育教学策略D.成功:教育.2018(20):98.
[6]叶向强.探索初中音乐欣赏教学方法D.课程教育研究,2014(14):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