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新意识的培养路径探析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董梦婷

江西省上饶市德兴市黄柏乡中心小学,江西上饶334203

摘要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同时,也可以调动小学生对小学语文学习的兴趣,这是新课标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创造性思维是最根本的要求。也是一个重要部分,基于此,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教学体会,着重探讨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阅读意识,并提出有效的实践策略。


关键词

小学语文;创新思维能力;阅读教学

正文


培养创新意识是形成创新能力的起点,教学活动中创新意识的培养要面向全体学生、要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去。语文是最基础的学科,尤其是语文阅读教学,其中包含的丰富的科学性、历史性、启发性的内涵知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起到了极大的影响作用。教师要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和行动自觉,设置创新教学目标,设计创新教学活动,挖掘创新教学因素,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结合起来,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

一、在小学语文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创新教学方式

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主要倾向单纯地教学课本知识,未能注意开发学生自身的思维能力,而创新意识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当应用在课程教学中,以培养创新意识为出发点,可以创设一系列关于启发思维的教学方式,既能够完成培养目标,又能够创新教学方式,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创造精神,在语文教学中应采用合作探究的方法。这个规定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方法发生了变化,学生要积极的学习,能够对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1]。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因此而改变,注重学生自主思维、动手能力的培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尤为突出。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指导学生自主阅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在运用小学语文阅读课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时,师生要相互合作,一起探索,寻找获得新知识的有效途径。

(二)有助于推进课改进程

对于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创新意识也是一种学习能力与综合素养的体现。在新课标背景下,逐步提倡素质教育理念,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在这一时期的小学生还处在学习的启蒙阶段,在这时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以很好形成良好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改善原有教学理念,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语文阅读教学的出发点,不断优化语文阅读教学资源,创新语文阅读教学方式,为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打下坚实的基础[2]。同时,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对所存在的教学问题进行深度研究,让培养创新意识可以达到预期效果,进而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与作用。新课标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令学生在学业上敢想、敢做、敢说,为此,语文教师需要重设教学方式,让小学生能够逐渐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提升学习能力,推进语文课程改革创新。

二、新课标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新意识的培养策略

(一)注重阅读课前预习,加强创新意识培养

完整的语文阅读教学主要包括课前预习、课堂教学及课后复习等环节,在之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不够重视课前预习的作用与优势,会让较多学生在语文阅读过程中并没有准确的学习目标,也难以抓住教学中的重点,无法实现创新意识的培养。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做出改变,可以在教学中使用现代化技术信息,解决阅读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教师可以先对学生学习需求进行整合与分析,进而可以有针对性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开展语文阅读课前预习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小学语文教师还可以使用大数据技术与预习结合在一起,优化学生的学习资源,可以解决学生在自主预习过程中所出现的学习问题,帮助小学生解决生词问题,更好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3]

此外,教师要对准课标,牢牢把握创新意识的目标要求。小学语文阅读课程标准是教师开展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教学评价等教学活动的具体指南,课程标准中既规定了学生在小学每一个阶段应当掌握的知识,还明确了全面提升学生能力素养的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研究课程标准时,不单单要重视掌握基本知识的要求,更应该关注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要求,更加深刻地理解诸如指导学生养成自学习惯、敢于提出问题、敢于表达自身感受等,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内容,将其作为教学目标设置、教学内容设计的指导方向,以便于在课堂教学中更加突出创新发展要求,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二)优化课堂结构,激发创新意识

一堂课能否顺利进行,关键在于如何有效地进行教学。美国心理学家不鲁纳曾说过:「对所研究的事物感兴趣,才能激发研究的最大动力。」一个好的引入可以引发学生之间的认识,引发他们的好奇心,从而引出一个与他们的内心紧密相连的课堂环境,将他们原本的心理平衡给打破,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引导,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来进行恰当的课堂设计[4]。课堂引入要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要目标,同时也要注重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想象力,从而起到激发他们的创造力,达到启发他们思考的作用。在课堂上,教师应把原本单调乏味的内容“打扮”成一些新鲜有趣的东西,这样就可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使其产生创造性思维。

此外,教师还要在课堂结尾时激发创新高潮。文章的结束语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巩固教学目标的关键所在。在这节课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一节课结束时,教师若能把这节课讲好,不但可以满足同学们的需要,也可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成果。比如,在《狼和小羊》教学时,教师可以接着发问:这篇文章是怎么说的,当一只狼冲进了一只小羊的肚子里消失了,然后发生了什么事?还有人能继续说吗?让学生自由演讲,教师再进一步提出问题:我们很善良,我们都有一颗仁慈的心,都不想让这只可怜的绵羊受伤,但是,这只绵羊终究还是逃不过一头恶狼的追捕,和这头恶狼讲理是没有用的。如果你是课文中的小羊,你会怎么做?以此启发学生的思维,并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相互交流,在这个基础上自己去创造性地设计、探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强化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创新教学方式,培养创新思维

首先,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挖掘创新意识的要素因素。语文阅读教材和课外读物中,很多都含有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内容,特别是一些科普知识、人物小故事和浅显物理化学小常识等,蕴含着大量的创新因素和创新元素,特别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在讲授科学发明等教材时,可以引导学生一步步揭开发明的面纱、感受科学的奥秘,从而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出学生我要创新、我也能创新的兴趣;在讲授科学人物等教材时,可以引导学生从其中汲取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将其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激发其要成为一个创新的人。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发掘其中的创新因素,通过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提高。

其次,教师要创造适当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对于学生来说,课堂具有一定的情境能够促进他们更好地学习。教师可以通过创造适当的教学情境,给学生一种仪式感,并运用这种情境进行课堂教学和引导,让他们在课堂上形成自己的思考和想法,并积极地进行实践和判断。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力求制造一些具有生活性的情境建设,在语文教学中强化实践性的练习,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了解实际问题与语文问题的差异,感受语文的魅力。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在原有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会以教学大纲为依据对教学内容进行详细地讲解,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教师过于注重教学进度和知识点的讲解,忽视了学生的主观接受意愿,不给学生思考的机会。教师作为教育的指导者,要正确引导学生真正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敢于提问,敢于思考,与学生共同作答,提供正确的学习思路,帮助学生解决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问题。在思考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鼓励其以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并提出更多的解决方案,这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使其成为课堂的主体。

其三,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质疑是创新的源泉,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们自己进行思考,让他们能够自己提出问题,学生们在提出问题后通过自己进行解决,能够更好地发挥脑筋、发散思维,促进创新。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让学生想创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相对于其他学科的教学,是更加具有开放性的教学,因此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得自主体验,享受学习乐趣,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习效率,又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创新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课程教材,给学生布置自主学习的任务并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通过逐步升级的学习任务和问题使学生逐渐掌握学习各类课文的规律,从而不断提高自我学习、自我思考的能力,既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又培养了自我创新的意识[5]

此外,语文的学习是一种以个体参与为主要形式的认知活动。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而教师需要起到引导作用,让学生更好地对知识内容有理论性的概括,从而深入到文章内容中。在《窃读记》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贪婪”地读着书?作者为什么希望雨下得再大些?通过这样的问题,学生会将自己带入到课文内容中去思考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将满怀读书渴望的小女孩比作一匹饥饿的狼,贪婪地阅读,这表现出了我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对读书的渴望;作者希望雨下得再大些是因为“我”在这样恶劣的天气下,可以有充分的理由进行读书而无比的高兴,更加表现出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学生在对文章内容有了这样的理解后,便感受到了作者对阅读的热爱精神,感受到了获得知识的满足感。语文的学习是开放的,多元化的,而学生之间又存在不同的个体差异,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独立的学习与思考,获得各种各样的结果,再进行交流和沟通,激发不同的火花。

(四)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创新思想

一方面,教师要构建良好的课后交流平台。通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可以让小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与沟通,在阅读中丰富自己的感情,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教师可以使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拓展语文课外阅读内容,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效果。具体来说,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阅读学习的情况进行分析与整合,深入了解学生在这一阶段的变化,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小学语文教师还可以通过信息教学平台,为小学生推动学习资源,让小学生课外阅读中可以深化课堂内学习的知识,这样课堂课外相结合实现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符合创新能力培养的需求。另一方面,教师要进行差异化教育。现阶段我国教育部门对班级的人数都有要求和规定,而传统的教学方法仍然采用统一讲解的教学方法,忽略了学生之间学习能力和学习基础的差异,导致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这种教学方式会导致学生两极分化,优秀的学生成绩会更好,而学习能力差的学生成绩将会更差,违反了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由于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接受能力和学习基础,同学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并且每个学生有自己独立的个性和特点,因此,教师应该关注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实现差异化教学。例如,在《独坐敬亭山》教学时,教师则可以采取差异化的教学方式,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此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对诗中的字和词的意思进行学习,在讲解之后,教师可以让学习效率更高的学生对整篇古诗试着进行翻译,而对于并不能完全掌握词语含义的学生,教师则可以对其再次进行指导,帮助其进行学习。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学科。在教学中,重视质疑发现,变机械接受为主动探究;唤起学生创新意识,使学生想创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使学生敢创造。运用想象发现,变单一、常规思维为多向拓展的创造性思维,再造想象,拓宽思维,善于发现。在新课标下,教师要创新阅读教学方式,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通过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适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同时,更好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黄献勤.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的策略研究[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9(10):240-241.

[2]张王政.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J].文理导航(下旬),2020(02):50+52.

[3]艾拉柯孜·尼亚孜.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研究[J].科幻画报,2020(09):134.

[4]李红卫.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培养[J].小学生作文辅导(语文园地),2020(12):59.

[5]林晓东.新课标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新意识的培养[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2(12):117-119.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