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及对策
摘要
关键词
新课标;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创新对策
正文
引言:在新课标中明确的提出,教师需要围绕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设计教学活动,同时凸显出教学活动所具备的时代性以及前瞻性教育优势,不可仅是单一的将数学知识教授给学生,注重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依据学生学情,合理设计教育目标,对传统的授课形式进行革新,优化教学过程,并以潜在的教育问题当做数学教学方法创新的切入点,消除学生数学思维以及数学能力提升培养的阻碍性因素,转变传统固化的教学思想,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要求
首先,要高度注重基础性的教学。基本技能与基础知识的讲授是基础性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要以该要求为基准,发展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教师所讲解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这样学生就可以在初始的学习阶段打好基础,给其后续的学习生涯发展提供助力。小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启蒙阶段,所以教师应当深度剖析数学教材的内容,把控课程的核心要素,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数学知识体系,使得学生能够深层次且整体性的认知数学知识,综合考量学生的学习特征以及学习状况,保障教学内容设置的合理性。并且教师还应当正确引导学生,让其能够形成良好的数学知识学习态度,推动学生身心健康化的发展进程[1]。其次,教师在新课标的引导下应当着重凸显出教学活动开展的趣味性优势。小学生所能够接触到的各类事物会比较少,这就使得其对于新奇的事物会产生较为强烈的探究心理,其需要依靠自身的形象思维探索问题。若教师给学生讲述较为抽象化的数学知识,那么就能够发现大部分学生会受到思维局限性的影响,并不能较好的吸收和理解抽象性较强的数学知识点,并且学习该模块知识时,会感觉到异常的吃力。所以要坚持趣味性的教育原则,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基准点,合理设计教学活动,使得数学知识能够更好的和学生的形象思维空间相融合,这样学生就会形成学习数学知识的成就感,从而让其在内心深处逐渐喜爱上数学这门课程。
二、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一)教学体系不够完善
小学数学这门课程极具工具性的特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所应用的教学理念没有与时俱进,会仍旧沿用平铺直叙的授课方法,将数学教材当中的知识点讲解给学生。其应用的教育评价方式并不能较好的贴合学生的实际学习现状,教师会过于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并以分数当做教学目标,没有注重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还有一些教师会选择实行选择式的教学办法,仅会关注教材上的重点考试内容,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兴趣会随之受到影响,学生无法自发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并且在数学教学体系不够完善因素的作用下,教师所设定的教学目标不够清晰,这就使得整体教学质量无法达到并切合新课标的教学要求。
(二)教学理念较为落后
教育始终是一项极具系统性的工程,若教师所应用的教学观念较为滞后,那么其最终所取得的教学效果将会差强人意。以往数学教学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会比较少,教师会采取快速式的教学办法,给学生布置大量的数学习题,让学生置于题海之中。这种题海战术的实施虽然能够在短期内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但是其会形成以讲代思、以讲带学等的教育问题,教师会成为课堂的教育主体,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教师所讲解的数学知识。教师不能全方位的掌握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以及学习需要,这就使得其最终所制定出的教学方案缺乏针对性,其会抑制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对策
(一)实行螺旋式教学
螺旋式教学模式应用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上能够更好的提高教学活动开展的成效,使得数学知识能够顺利的传输给学生,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稳步推进各项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进程,其对于数学质量提升方面所产生的积极效应会比较显著。在实行螺旋式教学法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系统性的设定教育目标,统筹规划,纵观教育全局[2]。
首先,要深度剖析数学教材内容。依据教材的特征设计数学教学活动,协调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在以往的教学课堂上,一些教师并不会依据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制定教学方案,其所制定的教学方案和学生实际身心发展需求不符,这就会使得学生并不能准确的吸收、内化教师所讲解的数学知识,会形成徒劳无获等的教育问题。例如,在讲解《小数除法》这一知识时,一些教师所设定的教学规划缺乏整体性,所以在概念知识的讲解方面会较为浅显,这就使得学生对概念知识的认知不足,教师要重点解决现阶段概念教学活动方面存在的问题。其次,教师要确保目标定位设置的合理性,注重培养学生知识技能。将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相整合,强调学生的主体课堂地位,对学生展开正确的指引,这样学生就能够由以往的被动式学习转变为主动的学习状态,发掘学生的闪光点,保障目标设定的合理性,引导学生反思自我,结合其实际自身学习状况创建自学体系,从而让数学知识能够处于融会贯通的状态。再次,要以经验激活为基准,将相应的概念教学内容引入至其中,加深学生对于数学概念性内容的理解深度[3]。可以将数学知识和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能够真正的做到融会贯通,合理利用数学知识这一学习工具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实践真正的掌握数学知识。最后,要以积累学习经验为基准构建概念体系,分析总结数学知识点。及时发现其现存的问题,让学生能够由量变过渡至质变,教师要发挥出自身的引导作用,并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思考空间,利用悬念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
(二)游戏化教学法
游戏化教学法是我国教育领域新推出的一类新型教育办法,该类教学措施的实施能够更好的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培养学生数学学习能力,从而打造高效的数学教学课堂。融合学生的学习特征,将游戏和数学知识充分的融合在一起,引导学生探索数学知识,提高学生数学教学活动的参与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首先,在实行游戏化教学法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合理的安排教学的时间,防止游戏化教学形成形式化、表面化的教育问题,深入了解游戏教学形式与内涵。做好各项课前准备工作,对教学知识进行系统化的安排,做好教学预期工作,防止其游戏形式过于固定单一。依据学生实际学习情况,使用更具多元化的游戏教学活动,让学生产生出强烈的数学知识探究兴趣,可以引导学生多方位、多角度的观察思考,培养学生数学发散思维,科学合理的规划游戏活动的时间,防止其延误或者影响到教学活动开展的进程,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其次,在实行游戏化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充分参与到游戏之中,利用游戏构建新知,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小学数学知识会以抽象的定理公式等为基准,这就使得学生在学习这些知识时,会感觉到异常的枯燥乏味,但是会有部分数学内容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所以教师可以结合其内容设计游戏活动,坚持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从而构建轻松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大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4]。比如,在讲解《可能性》这一知识时,要通过该节知识的讲解,使得学生可以结合其已有的认知经验,判断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并简单的说出具体原因,列举记录简单事件有可能发生的结果,发展学生简单逻辑推理等的能力,设计游戏活动。在课前提前准备好黑色塑料袋以及多个篮球、红球与白球,将三种颜色的球放置到黑色塑料袋中,让学生走向讲台随意的去摸球,看看能够摸到哪种颜色的小球。在摸球之前,可以让其他学生进行猜测,教师要针对学生的摸球结果进行记录,在学生依次摸球过后,让班级学生用语言描述其摸球的结果。这一游戏活动的开展,可以发展学生的质疑以及思考能力,如果黑色塑料袋中放置的全部是红色的小球,那么不管多少个学生去摸球或者摸了多少次球,其最终摸到的球都一定是红色。若在黑色塑料袋中放,全部放置蓝色的球或者白色的球,其最终的结果也将是全是蓝色的球或者全是白色的球。由学生描述最终的游戏结果,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这一摸球游戏能够了解到,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情的发生是不确定的,从而在脑海当中构建和可能性相关的数学知识,借助数学游戏帮助学生巩固新知,突破数学教学的重难点,活跃学生思维,让学生能够充分的感知到数学知识的魅力[5]。
(三)微课与多媒体的应用
随着近些年来我国科技水平的提升,教育事业的发展态势也变得越来越好,将信息技术应用至数学教学课堂上,会给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教学资源,搭创良好的教学平台,让学生能够处于更为优异的学习氛围之中。在全新教育思维方式的影响下,微课以及多媒体的应用会使得学生的思维空间变得更加的广阔,培养学生数学空间感[6]。设计贴合学生学习需要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置于熟悉的生活情境之中,全身心的学习数学知识,培养学生数学知识的迁移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立足于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合理借助微课等辅助教学设备,将数学知识使用动画以及音频等多种形式直观的传递给学生,这样就可以打造出更加轻松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学生也能够产生出自主获取数学知识的兴趣和欲望,全面发展学生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把其所学习到的数学知识进一步内化成为自身的数学素养,充分合理的应用多媒体以及微课辅助开展教学活动,这样数学教学课堂模式就能够由静转变为动,同时刺激学生的感官感受,提高该模块知识对于学生感官方面的冲击力,让学生能够形成较好的趣味性学习体验感,引导学生自主获取新知。比如,在讲解《折线统计图》这一知识时,想要把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变成为具象化的数学知识,那么教师则可以应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展示折线统计图,并利用画图演示的方法进行教学,进一步提升教学活动开展的趣味性优势。在实行微课教学法时,要把控好微课应用的时间,将其时长控制在15分钟以内,其能够较好的贴合学生的认知特征,学生也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吸收掌握该模块的知识,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此外,教师还应当合理借助微课拓展补充数学知识,让学生能够接触、了解到新的数学知识内容,提高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在脑海当中构建更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借助微课搭创课程的知识框架[7]。
结语:综上所述,在数学教学课堂上,教师要依据现推行的新课标教学要求设计更贴合学生实际学习现状的教学方案,注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的教育角色,不可急于求成,应当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从而高效的完成立德树人的教学任务,挖掘学生数学潜能,让学生能够始终保持高涨的兴趣以及热情投入到教师所创设的。学活动之中,并把数学内容和游戏、微课等相融合,使得理论和实践能够构成一个有机体,促进学生吸收内化数学知识。构建更为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提高数学教学方法创新的教育优势,同时教师也应当在授课的过程中积极参与继续教育,提高自身教学素质水平,营造更为轻松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凸显实际授课的趣味性。
参考文献:
[1]闫钱红.试论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及对策[J].读与写,2022(11):166-168.
[2]张婧.试论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及对策[J].新课程,2022(3):62-63.
[3]马秀英.试论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及对策[J].考试周刊,2021(36):65-66.
[4]黄晓兰.试论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及对策[J].学周刊,2021,29(29):121-122.
[5]何晨.试论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及对策[J].新课程,2021(30):164.
[6]罗前鸣.试论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及对策[J].考试周刊,2021(56):76-77.
[7]孟学东.试论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及对策[J].新课程,2021(44):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