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运动技能训练的小学体育教学实践
摘要
关键词
小学体育;运动技能;体能训练
正文
前言
体育运动是非常讲究技术的,对身体素质的要求也是非常高的,所以这两个方面就成了体育教育中最重要的部分。运动技能水平的提高,既可以促进体育学科的教学水平的提升,又可以对小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进行培养和提升。所以,在我国中小学体育教育中,运动技术训练方法的优化是当务之急,重视运动技术训练方法的改革也是当务之急。
一、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运动技能的内涵
当今社会,人们越来越注重对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意识的培养,在这个时期如何提高他们的体育运动能力,是我们要研究的问题,所以我们在教育上必须加强对他们的体育运动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小学阶段同样也是中小学生培养体育运动技术的重要时期,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必须要加大对中小学生体育运动技术的重视程度,并做好指导工作,这样才可以帮助中小学生养成正确的体育运动良好习惯,进而推动中小学生的健康、迅速发展,这样才可以更有效地提升他们对体育学习的整体学习兴趣,以及他们的学习能力,这对中小学生未来的成长与健康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小学体育教学应以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为基础,利用实践手段传授体育知识,并培养卫生常识,以确保学生通过有效的锻炼实现健康成长。在教学实践中,既要重视学生的锻炼效果,又要重视强化训练的效果。从实际出发,小学体育技能训练应以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完善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技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是提高学生体育能力的根本途径。
对小学体育教师来说,进行体育技能训练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个性化原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因材施教,进行有效的培训。其次,规范原则.在组织小学生参加运动技能训练的时候,应该将训练内容与方法的生活化、实用性作为重点,这样才能让学生养成锻炼的习惯,并在持续的锻炼中持续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四是灵活性原则。小学体育教师在体育技能训练中,要不断更新训练观念,创新训练方法,运用多种手段,提高运动技能训练质量和效果。
二、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的方法策略
在传统的教育思想下,许多小学的体育训练只注重表面,忽视了运动技能及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无法掌握体育知识,无法掌握运动能力。这种现象不仅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有不利影响,而且对学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和提高也有不利影响。因此,如何提高学校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问题。在这个环节中,小学体育教师要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积极贯彻个性化、常态化、灵活化的原则,选择科学的训练技术与方法,指导学生的全面发展。
1.贴切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要有系统、有规范的进行训练,并且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进行训练的内容、方法、强度、时间和频率。从实践角度来看,运动技术课程的设置必须遵循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这样才能实现人才的培养目标。对小学学生来说,不宜选择太过繁复和危险性较大的运动项目,并且要有综合性的运动技能训练。在这种情况下,小学体育教师要将儿童生长发育规律与运动训练客观规律相结合,并与体育运动常识与技巧的教学需求相结合,合理地设计出运动技能训练的内容。在实际工作中,小学体育教师应从小学生运动素质训练和专项技能训练两个方面入手,选择适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训练内容和方法,为有效地开展实践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在进行运动素质训练的时候,小学体育教师要对本班级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的发展状况,要对他们的学习能力、兴趣以及抗压性等方面进行充分的了解,要注重将运动素质训练与学生的生长规律以及遗传特质之间的有效结合,这样才能对运动素质训练进行周密的规划和科学的安排,为提升运动技能训练的效果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力量素质锻炼为例,在进行力量锻炼之前,教师要针对学员的年龄,体重,骨骼肌肉的发育情况,制订出适合学员的锻炼计划,避免学员在锻炼过程中受到伤害。在这种情况下,既要根据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发育特点,又要对其进行合理的体育锻炼,又要对体育锻炼方法进行科学的设计;更应结合学生的发展实际和力量素质训练要求,制定有侧重点的多种力量训练方案,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某一种力量特质。例如,练习的重点是相对和绝对力量的训练,并辅以速度力量和力量耐力的训练;以直立正握或反握重物为基础,对手臂力量进行训练,以仰卧起坐、仰卧举腿为基础,对腹背肌群力量进行训练,通过连续蛙跳、负重深蹲起、连续高抬腿等方法对下肢力量进行训练。当然,在对小学体育技能进行培训时,教师还应注重体育培训的趣味性和生活化特点,避免过多的重复、单调的训练。在实践作业环节中,要把握学生“爱玩好动”和“兴趣第一”的心理特点,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问题,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选用适合他们的训练方式。例如,可以采用踢毽子、花样跳绳等寓教于乐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提高他们的体育兴趣。与此同时,教师们也可以将小学生们的好胜心和胜负欲充分利用起来,通过比赛的形式,来吸引学生们参加体育锻炼,并逐步地增加运动训练的难度和强度,最终在不违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情况下,实现有效的教学。
2.注重不同学生个性差异
学生的个体差异对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影响,对教师来说,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同时要考虑到共性与个别化的教学,这样才能确保教学实效。不同学生在体能、身体素质、学习积极性、学习能力、心理特点以及合作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将会对他们的运动技能学习产生深刻的影响,更会阻碍教学计划的推进以及课程目标的达成。在这种情况下,小学体育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深入实施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根据运动技能培训的实际需求和目标,建立多维教学体系,为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对于小学生来说,极端自我与从众是非常显著的心理特征,这些特征有利于实施个体化与整体性教育。在具体的作业环节中,小学体育教师应该深入挖掘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全面的把握,然后利用分层教学、分组练习的方法,来实现因材施教,从而能够有效地弥补学生之间的差异,并引导学生达到统一的训练目标。
比如,按照学生的体质和心理成熟度,给他们制定出一条适合他们自己的“成长线”,从而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树立他们的信心;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承受能力,灵活调整训练强度,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应指出,在培训过程中,教师可以设定灵活的目标,让学员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适当地发挥自己的特长,避免在比较中受到伤害。就拿仰卧起坐来说,教师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设定5~7组,单组完成4~6次的弹性目标。在动态化、弹性化运动负荷和目标的基础上,体现出教师对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尊重。
3注重学生体能训练
在小学体育的运动技能训练中,身体素质的训练是一切的基础,只有身体素质好,才能确保小学体育技能训练方案的实施。所以,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身体素质的作用,寻找科学的教学方法,为真正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打下良好的基础。体能训练不只是在运动技能训练中进行,更应该与小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因此,教师应优先选择适合于在家练习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进行体能训练。
例如,通过俯卧开合跳、蹲起、仰卧起坐、原地高抬腿练习等,来提高学生的体能和身体素质。在学校阶段,可以把身体素质的锻炼和运动技术的热身练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用400~500 m慢跑作为课前热身活动,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运动热情,帮助学生充分热身,还可以综合锻炼学生的体力、耐力、心肺功能。对很多小学生来说,体育锻炼很单调,很难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把重点放在提高体育教学的兴趣上。例如,运用情境训练法,通过创设一个合理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进行体能训练时获得沉浸式体验,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实现体能的提升。另外,在进行身体训练时,还要注意身体动作的规范,避免学生因为动作不规范而受伤,或者浪费体力。
4多元丰富训练方法
丰富的训练手段,可以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训练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对小学体育教师来说,继续推动运动训练方法,也是推动体育教学改革的一种重要方式。在实务上,藉由多样化的训练方式,可以帮助教学的转型,提高训练的效果,加强训练的实操效果。传统的小学体育技能训练主要是以模仿练习为主要方式,在很多时候,学生并没有做好准备,也不能在练习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所以,大部分学生都不能切实地掌握运动技能。为了防止这一现象的发生,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应选择具有较强的诱惑力和参与性的教学方式。
例如,深入开展微课程,通过微课程帮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让他们对运动技术的训练重点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与掌握;以多种形式的游戏来改变身体、技能的训练方式,以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在专长训练中,要注意避免“鼓励”式的训练,要注重“身体素质+技术”的同步提高;注重“学+练+赛”的衔接,以赛促学、以赛促进练,让学生们在不断的练习中获得丰富的经验,快速成长。在实际作业环节,小学体育教师应注重教学延伸,将小学体育运动技能训练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为学生创造生活化、常态化训练机会。例如,给学生安排课余作业,让他们在课余时间里巩固自己的技能,提高自己的水平,增强自己的体质;通过制定个体化的培训计划,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来促进学员的个体化发展,使学员能够以自己的速度不断提高。另外,在制订小学体育技能培训计划时,应注意资讯科技的应用;在大数据、档案管理、多媒体等技术的基础上,设计出最佳的教学方案与实施方案;将信息技术与托底式教学的设计和实施相结合,为有效提高小学生的体育训练效果提供了基本保证。
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体育教育中,运动训练是最主要的环节,也是实施体育教育的最终目的。在这个过程中,小学体育教师要将身体训练与技能训练结合起来,以帮助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对体育技能的训练方法进行优化。为了提高运动技术训练的效果,小学体育教师应积极推进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并根据儿童的身体和心理发展特征对训练计划进行优化,以此将运动技能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莫逸飞.小学体育教学中运动技能训练方法[J].新体育·运动与科技,2022(9):45-47.
[2]谢书妍,郝光安.我国大中小学体育运动技能等级标准推广探索--基于创新扩散理论视角[J].新体育·运动与科技,2022(6):21-24.
[3]徐晶.基于阳光体育教学下的小学生运动技能的培训[J].当代体育,2022(36):0119-0121.
[4]邓伟.运动技能本体论及其对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启示[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教育,2022(2):0169-0171.
[5]王喜霆.从培养体育兴趣角度谈小学运动技能的教学[J].基础教育研究,2012(19):51-52+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