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策略
摘要
关键词
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课程改革;策略建议
正文
一、引言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课程标准取代了以往使用的教学大纲,凸显了课程改革倡导的核心理念。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构建,促进了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发展。课堂教学效益不能仅关注课堂教学内容是否完成,也要从学生角度分析其是否有收获,是否建立了学习兴趣、获得了情感体验。高效课堂建设能帮助学生提升发现问题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继而增强其创新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构建高效课堂要先了解每名学生,知道其优势与潜能,科学培养,帮助学生在保持优秀特色的基础上成长为国家可用人才。学生的培养不能局限在某一方面,要寻找适合的角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合理设计导学案,帮助学生高效预习
任何学科的学习,预习都是重要的环节。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有助于其自学能力的形成,同时,学生预习的过程还能记录学习环节存在的疑惑,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听讲。道德与法治学科以文字为主,学生阅读相关信息时就如读故事一样,通过课前预习,学生对教材内容能形成大致的了解。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合理设计导学案,利用导学案辅助学生预习,使其明确预习目标和学习重难点,在预习阶段尝试解决相关问题,让学生提高预习的有效性。例如,在“生命可以永恒吗”的讲解中,导学案的设计方面,教师应向学生明确教学目标,使其懂得生命来之不易,生命是短暂、独特又不可逆的。当学生了解生命发展属于自然规律后,对于生命有接续、生命有时尽这些难点知识的理解也更加容易。在导学案中还可设计生命相关案例,让学生知晓人从出生到长大、到死亡的一系列变化过程,根据案例内容了解本节课学习的核心知识。最后在导学案中呈现习题,帮助学生检验预习成效,引发学生思考。课堂教学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分享预习心得,展示练习结果,获知学生预习成效,让课堂教学活动的针对性更强。
三、结合现实生活,开展情境教学
在当前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内容脱离生活实际,导致学生无法产生代入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明显。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教师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设计教学内容,通过情境创设的方式完成课堂教学。具体来说,教师在明确本课的教学内容后要先结合班级内学生的现实生活与问题选择相对应的情境,然后借助动态课件或视频图片等多媒体形式将情境以更加生动的方式展现出来,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体验、思考和学习,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例如,在“友谊与成长同行”的教学中,教师要摆脱教材内容和情境的限制,通过与班级学生沟通交流、观察学生的日常生活、开展调查问卷等形式切实了解学生现实生活中友情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之后,教师以此为蓝本结合教材知识创设教学情境,并且通过相对应的视频进行展示。情境中,教师也可提出相应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和思考,结合自己的情况给出意见和建议。这种以现实情境为基础的课堂教学,能让学生对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产生更真实的代入感,进而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同时使课堂教学对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成长产生更大的帮助。
四、尊重主体地位,促进探究教学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是课程改革下课堂教学原则与对教师的新要求。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要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加以创新,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发挥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从而构建高效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教师要根据教材中的核心知识点以及单元主题确定课堂探究的主题,然后结合初中学生的现实生活或相应知识点的考试题目内容创设探究案例,要求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式的学习完成案例探究,给出解决方案,并进行案例讲解。结合这一教学模式的特点,一般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自主探究。课堂教学主要分为三部分展开。首先,探究案例的确定与学生的预习情况。在这一模式下,课堂教学的时间主要用于讨论和探究,基础知识内容的学习要在课下自主预习环节中完成。在当前的网络环境下,教师借助微信等社交软件和微课视频等网络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自主预习效率,保证预习效果。其次,课堂上的讨论和探究的过程。结合学生自主预习的结果以及预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疑惑,教师先组织学生在班级内展开讨论,探究这一主题下的关键性问题和容易混淆的概念,然后每个小组探究案例问题的解决方案在班级内进行展示并详细讲解。教师通过这一过程检验学生自主探究的效率和质量。最后,教师组织课堂总结和回顾。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利用知识框架或思维导图带领学生进行关键知识点的回顾,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便于学生对知识内容的记忆和理解。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开展探究教学不仅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有助于学生团结意识、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
五、运用小组合作,拓展活动教学
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核心教学目标在于实现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与综合素质。而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重要问题在于教学效果不明显,教师在课堂上仅涉及理论教学内容,关注学生思想态度上的转变,忽视了学生在生活中的实际行动,缺少对学生践行素质教育成果的监督,导致道德与法治教学无法真正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积极影响。这就需要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强调对学生现实生活习惯和行为的关注,也就是要积极组织道德与法治的社会实践拓展活动,并提高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具体来说,教师要结合本节课涉及的主要内容以及课堂教学的效果确定实践拓展活动的主题和内容,在围绕教材核心知识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新课改对学生能力上的要求选择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以及任务。同时教师还应结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制定科学合理、可行性较高的考查标准,以确保实践拓展活动起到应有的教学效果。结合这样的实践活动要求,小组合作是实践活动最常见也是最高效的开展形式。以“积极奉献社会”教学为例,这一课主要涉及关爱他人、服务社会和责任的相关知识。在完成基础知识教学后,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我的公德心”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在这一主题下,教师为学生提供可参考选择的话题,如,广场舞的纠纷、垃圾分类的问题、疫情期间自觉戴口罩的问题等。除上述话题外,教师也要鼓励学生积极观察社会生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社会公德问题开展调研。活动开展前,教师要简单地为学生讲解实践活动的流程,每个小组都要在自己的主题下搜集相关资料,观察现实生活,发现问题并且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尝试实践自己小组的解决办法并观察其效果。在学生基本了解流程后,教师还须说明实践活动记录的方式及最终的成果分享形式、考核评价标准和办法。做好准备工作后,学生利用周末以及班会课等时间完成实践活动,并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展示整个实践活动过程,交流活动的心得体会,以此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提高学生用实际行动维护社会公德的自觉性。教师通过一定的奖励提高学生参与实践拓展活动的积极性。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积极组织实践拓展活动,既能促使学生践行素质教育的内容,强化课堂教学效果,也能使学生对课堂上涉及的理论性、政策性知识有深刻的体会,进而深化对教材概念和知识内容的理解,提高初中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的学习质量和效率。
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树立构建高效课堂的理念,并且将其作为自身的指导理念,在这个基础上积极探索出有效的构建策略,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动力为前提,推动学生掌握更多的道德与法治知识,最终促进学生树立更远大的道德与法治学习目标。
参考文献
[1]赵映聪.探究信息技术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20(64):117-118.
[2]郭红玲.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核心素养的落实策略[J].智力,2022,No.699(33):140-143.
[3]唐国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升中小学生德育素养[J].考试周刊,2022(23):14-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