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技术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
摘要
关键词
信息技术;小学;语文
正文
前言
本文基于小学语文课程改革视角,对信息技术的应用现状展开了全面的分析,重点探讨了当前存在的教学问题,并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对优化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具有参考意义。
一、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一)学校层面
1.缺乏信息化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教学评价是整个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具有激励、调节、衡量的作用。在信息化小学语文课堂建设中,利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可以帮助教师了解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发展情况,有利于促进教师进行自我反思,同时学校也可以通过评课,了解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当前,很多学校并没有设置完善的信息化教学评价机制,对教师的评价仅仅停留在信息技术的应用次数和课件的美观程度上,评价标准单一。另外,评价结果不受重视,即使一些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情况并不乐观,但是由于缺乏奖惩制度的支持,很多教师依旧没有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由此可见,学校缺乏科学、完善的信息化教学评价机制,无法对教师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影响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有效构建。
2.缺乏信息化教学资源。要想保证信息化教学手段的有效性,就应促进信息化资源与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相融合。目前,很多学校并没有建立完善的信息化资源库,教师只能通过自主搜索的方式获取教学资源。网络平台中的信息资源质量参差不齐,教师在搜集教学资源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挑选和整合,以保证教学资源的价值,这就影响了备课效率。另外,部分教师为了节省时间,会直接利用网络中现成的教学资料,如微课视频、电子课件等,未结合实际学情进行改进与完善,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二)教师层面
1.对信息化教学的认知流于表面。实际上,很多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持有积极态度,但是,他们对信息化教学的认识并不深刻,单纯地认为将信息化元素简单地融入课堂就可以,如播放电子课件、开展线上教学等,并未认真考虑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的深度融合问题,导致信息化教学活动停留于表层,未能真正地帮助学生加强对知识的掌握。另外,在应用信息技术的同时,教师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参与性,在课堂上,学生依旧处于被动状态,教师向学生展示什么,学生就看什么,难以提升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2.教学方式形式化。信息化教学应坚持开放性原则,向学生展示丰富的资源和多元化的教学内容,逐渐突破传统教学的限制,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目前,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上并不陌生,但是其应用形式单一,导致信息化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并无实质上的变化。比如,教师只是将书本上的知识搬运到电子课件上,配上图片和花纹,虽然能在短时间内吸引学生注意力,但是依旧利用的是灌输式教学法,教学内容也没有得到适当的拓展,与信息化教学要求不符。
(三)学生层面
1.主体地位体现不充分。学生是教育主体,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学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课堂活动,通过独立思考和探究的方式将知识内化,从而提升语文素养。信息技术能够起到活跃课堂氛围、提升教学趣味性的作用,可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有的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的同时,依旧保持着“唯我独尊”的观念,在课堂上一边播放课件一边讲课,而学生只负责“听”和“记”,自主思考和发表言论的机会较少,当学生看到趣味性内容时,想要进行互动和发表言论,一般都会被教师制止。
2.没有将信息技术作为自主学习的工具。信息技术不仅可以应用到课堂教学中,还能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供有利的条件。但是,部分教师担心小学生自制力差,很少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一般会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做一些书面作业或者背诵课文等,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比较单一。另外,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意识薄弱,在自主学习中遇到问题时,很少利用信息技术搜集资料。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在自主学习活动中十分受限。
二、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路径分析
(一)加强信息技术支持力量
1.提升教师综合素养。信息技术的主要应用者是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起到引导作用,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都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实现信息化小学语文课堂的高效构建,最重要的一条路径就是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人才基础。首先,教师进行自我反省,了解自身的问题和优势,通过研学新课标、信息化教学技术、核心素养教学理念,不断地完善并提升自己。其次,学校要注重师资力量的培养,积极开展培训活动,对教师进行理论指导,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意识,掌握先进的教学理论,丰富认知,奠定理论基础。同时,要通过实践指导的方式,锻炼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保证教师能够在教学中灵活应用信息技术,提升综合专业水平。
2.健全相关的评价激励机制。要想实现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学校应建立相关的评价激励机制,对当前的教学情况进行充分了解,为后期的完善性工作提供依据。首先,将信息技术教学效果、教学培训情况、具体实施情况等融入教学评价中,深入分析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程度,了解实际教学效果,结合多种数据,对教师进行综合性评价。其次,建立激励机制,对工作表现良好、教学成效较大的教师给予相应的奖励,而针对未将信息化教学落实的教师,应给予相应的惩罚,以提升教师的重视程度,激发教师的改革积极性。最后,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评价,先了解学生对信息化教学的看法,掌握学生的发展情况,从各方面(如文化认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价,认识到信息化教学的真实效果,然后教师根据评价数据,对教学模式进行调整,逐渐完善教学体系。
3.培养对待信息技术的科学态度。教师和家长应提升对信息技术的认可度,并且要积极地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信息技术应用态度。小学生的辨别能力有限,而网络中资源丰富且复杂,学生在网络平台中搜集资源时,家长和教师要进行指导,保证学生能够在一个健康、绿色的环境中进行学习。例如,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家长要进行耐心的指导和监督,了解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情况,避免学生浏览不良信息。对一些自制力较差的学生,家长应控制学生使用网络的时间,避免学生在网络学习的过程中玩游戏。同时,教师可以提前搜集一些环境健康、信息质量高的网站或者软件,向学生推荐。
(二)优化信息技术应用手段
1.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信息技术能够为教学提供丰富的素材,如图片、视频、音乐、故事等,具有创建直观性教学情境的优势。而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兴趣影响较大,因此,教师可借助信息技术创设趣味性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小学生年龄小,认知能力差,在语文学习中很容易受到认知限制,影响对知识的理解。如果教师利用信息技术,结合教学内容构建情境,不仅可以起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作用,还能促进学生加深知识理解,促使学生感受到语文知识的奥妙。例如,教学《守株待兔》时,这篇寓言故事中蕴含着深刻的含义,需要学生理解和学习。但是,当教师利用口述和板书的形式向学生传授知识时,很多学生只能受到浅层的启发,难以深刻地感受到其中的道理。这时,教师可利用网络搜集相关的动画,并通过多媒体进行播放,创设直观情境,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以生动形象的方式感受故事的内涵。当观看完动画之后,教师可引导学生积极发言,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促进课堂互动,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促使学生发散思维。
2.运用微课导入,拓展学生思维。微课是信息技术的产物,近年来,微课在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具有内容精简的特征,视频时间通常在8分钟左右,能够在短时间内展示大量有趣的学习资源,符合小学生的学习特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微课进行课堂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使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能够更好地集中注意力,自主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例如,教学《大自然的声音》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导学环节中利用微课将文本内容展示出来,如播放大自然景象,将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和动物展现出来,再配上相关的音乐,促使学生深入地融入课堂中,激发学生对文本的探究欲望。微课视频的最后一幕应展示本课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目标的指导下进行探究,提升学习效率。
3.创建个性化学习空间,拓展学习路径。信息技术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可拓展学习地点和学习途径,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教师能够构建网络学习平台,为学生打造个性化学习空间,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网络学习空间中,教师要定期上传学习资源,如微课、写作素材等,为学生进行自主预习和复习提供充足的资源,实现网络学习平台效益最大化。例如,在课文《风娃娃》的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在网络平台上通过微课视频,进行课文阅读、认识生字词、概括文章段意等,并解决视频中所提出的问题,教师可以在后台清晰地看到信息数据,了解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这样的自主学习活动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丰富写作素材,拓展写作练习。写作是小学语文课程中的重点内容,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写作水平一般,需要调整教学方式,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小学生生活经验少,因此缺乏素材成为阻碍学生写作能力提升的重要原因,而单纯地依靠教材中的文章促进学生积累素材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要挖掘更多的素材,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文化认知。信息技术具有资源共享的功能,教师可以借助网络平台搜集适合学生的文章,向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通过阅读的方式积累素材。另外,教师也可以在网络中搜集一些新闻素材、成语故事、童谣、历史知识等,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这些资源都可以为学生进行写作提供参考。
5.引导学生自主搜集网络资源,提升学生应用意识。学生应对信息技术持有一个正确的看法,将信息技术看作辅助学习的工具,能够在自主学习中有意识地利用信息技术搜索相关的资料或者在网络平台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可有效提升自主学习效率,同时能够为教师减轻教学压力。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让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的优势,指导学生正确地利用信息技术,并且要提升学生的防范意识,杜绝网上的不良信息。例如,教学《海底世界》时,当学生掌握本课的内容之后,教师向学生布置课余作业,要求学生在网络中搜索《动物世界》并进行观看,通过《动物世界》了解海底世界是什么样的,海底世界中有什么生物等,开阔学生视野。到了课堂上,教师可鼓励学生说一说观后感,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促进学生相互分享学习资源。
结语
总之,信息技术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问题比较突出,影响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生的发展,需要得到切实的改进。首先,注重教师能力的提升,通过教研、培训等方式,迅速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和教学能力。其次,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发挥教学评价衡量教学水平和学生发展情况的作用,为后期的课程改革提供依据。最后,创建多样化的信息化教学模式,通过创建情境、运用微课、拓展教学素材、创建学习空间、提升学生信息技术应用意识和能力等方式,构建高质量的语文教学课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宗仁.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界,2022(34):26-28.[2]周淦.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22(04):39-41.[3]王西慧.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知识文库,2021(17):64-66.[4]骆元国.关于新课改下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20(24):45-46.[5]魏晋仁.新课程改革下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课外语文,2019(33):92-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