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苗族体育起源与分类研究
摘要
关键词
黔东南苗族,起源,分类
正文
苗族传统体育是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了我国民族的历史、文化、宗教、习俗等,是我民族智慧的结晶,情感的寄托,精神的传承。在新时代社会下,民族体育发展迎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并将文化自信首次写入党的代表大会报告。民族体育是中国传统文化一部分,在新时代发展民族体育将担负新的使命和责任。民族体育发展的道路,首先要分析民族传统体育的产生背景和环境,分析真实的本质,并根据特性进行分类研究,更好的为民族体育发展提出针对性的策略。
1.黔东南州苗族体育起源
1.1生产需要
生存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在复杂的自然环境和地理环境中,面对凶恶、冷酷的猛兽,人类生存是首要任务。人类要想获取生存空间,必须依靠自身的优势,发挥智慧的头脑,充分利用资源,来武装自己,提升战斗力。黔东南州苗族生活中大山之中,与世隔绝、自给给足,但毒虫猛兽对生存造成严重的威胁。在残酷的生存环境下,造就了苗拳产生发展,运用一定的搏斗方法来抵制猛兽,从而降服。苗拳就是最初就是捕猎基础上,不断完善,总结,再利用棍棒、飞石等器物来弥补自身的不足,提升战斗力。通过日积月累,口口相传,形成独具的民族拳术。清水江在黔东南流过,给苗族人类带来丰富了水资源,同时也阻碍了最初苗族人民交通出行。苗族人民凭借着聪慧的头脑,发明了独竹漂,提高了出行效率,为生活提供了便利。
1.2战争需要
当人类获取了生存的土壤,满足了基本的生活需求,就开始有了更高层次的需求。中国历史在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状态下循环,军事战争在历史舞台扮演着重要角色。
苗族拜蚩尤为祖先,蚩尤的形象勇猛无比,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是战争和技术的象征,是勇猛无比的战士和伟大的军事领袖。根据苗族民间传说,苗族武术起源于远古时代的苗族先祖蚩尤,发展于战争的需要。苗族是苗族武术硬器械类,经过自然环境、军事战争的影响,苗刀成为民族独具特色民族武术器械。摔跤苗语称“稀纽”,意即智慧、体力的较量。摔跤是在军事战争影响下,产生和演变,成为民族独具特色的体育项目。
1.3宗教信仰需要
苗族以农耕为主,通过自然的馈赠和自身的劳动,来获取食物,因此苗族对天地自然有特殊情感。黔东南苗族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宗教信仰。黔东南被誉为“百节之乡”,展示出苗族重视生活的仪式感,追求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同时展现苗族人民善良、感恩、淳朴的民族情感。苗族跳芦笙是一种集体性活动,大都在节日集会举行。在节日中,为了愉悦天神、娱乐自身、表达感情,赋予跳芦笙舞独特的意义。黔东南规模大、影响大的芦笙盛会有凯里舟溪春节芦笙会、挂丁苗年芦笙会、开怀吃新节芦笙会等。岑巩县古名思州。思州“喜傩神”是以驱邪逐鬼,为人们祈福消灾为内容的一种原始宗教祭祀活动。思州“喜傩神”的整个表演活动可以分为法事表演、傩技表演和正戏表演三大部分。每个部分都与宗教密切相关。傩技表演包括上刀山、过刀桥、踢钢刀、踩红犁、口衔红铁、口衔红犁、手扶红铁链、手捞油锅、口吐红火、过火海、开红山,喊竹和水上逐魂等20多种。原始的宗教催生了民族传统体育,民族体育与宗教密不可分,机密结合。
1.4源于自然环境
特殊的环境造就特定的生存方式,形成特征鲜明,民族风格独特的生活方式。早期体育源自人类生产劳动时模仿自然现象﹑动物形态。据《黎平县民族志》载,该县的苗族有虎拳﹑猴拳等象形拳,仿生拳。此外斗牛、斗鸡、斗鸟等动物打斗活动在黔东南苗族地区也习以为常。岜沙苗寨被称为“最后一个枪手部落”,在苗族岜沙地区,尤其崇拜树木,视树木为生命。岜沙人民认为树木富有生命和灵魂,非常重视树木。在岜沙特定的生活环境中,产生了秋千运动。岂沙吃新节又名情人节,,压轴节目就是荡秋千,以此来寻觅意中情人。岂沙每年结成连理的情侣多数都是通过荡秋千派对而成的。黔东南地区沟壑纵横、崇山峻岭、河流众多。爬坡节是贵州黔东南一带苗族的传统集会节日。有三月坡节,四月八坡节.六月十九爬香炉山等。通过爬坡进行登山运动,来获取吉祥,表达苗族对自然环境的追求,幸福的向往,展示出勤劳、勇敢的品质。
1.5源于娱乐活动
黔东南苗族地区高山峻岭,交通不便,相对来说生活环境比较偏僻、闭塞。苗族人民在农耕之余,茶足饭饱之后,便产生了娱乐欢快的体育活动。
赛马在黔东南苗族深受欢迎,历史悠久。通过考察,丹寨县银子洞内,还存有一副骑马图。据史料载,黔东南历史上是产马之地,因此在苗族人民娱乐中,赛马活动比较常见,表现出苗族人民勇敢、积极的生活态度。苗族素来有着斗牛的传统,每逢节日、闲暇之时,他们就联谊起来,组织斗牛活动。经过千年的传承,斗牛的文化已经融入了人们的生活里,成为生活当中的一部分,斗牛已经成为一种精神文化体现在他们的生活里。苗族斗牛与国外斗牛不同,国外是人与牛之间相斗,而苗族斗牛是牛与牛之间争斗,通过观看牛之间的相斗,具有极其震撼的观赏性。苗族板凳舞是苗族人民独有的舞蹈形式,道具简单,动作欢快,节奏热烈,具有很强的娱乐性,也称为苗族狂欢舞。
2.黔东南苗族传统体育分类
2.1武术类
苗拳是比较古老的拳种,经历了苗族的发展和变迁,是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在苗族人民的生存和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最初的苗拳,是苗族人民对抗猛兽,不断积累和创造的技能,而发明的生存技能。随着部落、宗族之间的斗争,苗族不断升级和改造,真正成为苗族人民看家本领,守卫家园的武器。通过习练苗拳,苗族在历史长河中,涌现出诸多英雄人物,武艺高强、英勇凶猛,为历史书写了重要的篇章。苗拳属于南拳,拳架紧凑、凶猛,动作灵活多变。苗族技击性比较强,注重实战性,模仿动物的姿势和动作,作为进攻的主要手段。苗拳历史悠久,经过多代人的传承,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文化是民族的灵魂,苗拳不仅表现在身体动作的格斗技能,而且体现在苗族人民精神的凝聚,传承苗族勇于拼搏、敢于斗争、不屈不挠的精神,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苗刀凶猛,进攻性比较强,尤其注重下三路的进攻。苗刀是苗族武术重要组成部分,是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苗刀风格独特,受到自然环境、民族迁徙、军事战争等因素影响,形成具有民族代表性的武术器械。苗刀是集智慧、勇敢、毅力等集一身项目,蕴藏了中华民族精神内涵。在重大节日中,苗刀也从未缺席。苗刀更是一种身份象征、精神代表、情感寄托,习练苗刀,感悟先人的智慧,受到民族文化的洗礼,增加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苗刀是力量、速度、协调等为一身,练习苗刀有助于增进健康,提高免疫力,锻炼意志力。
苗棍历史悠久,在民族生存、战斗中产生和发展,经过传承和发展,成为具有民族特色代表性武术器械。早年间,苗族产生一大批武艺高超的武术家,擅长使用苗棍,武艺超群,除暴安良,见义勇为。苗棍的特点是打四门,讲究方位重要性,以防为主,反映出出苗族人民长期处于压迫之中,只求安身立命生存状况,而并非想扩展侵略的心理特点。
2.2舞蹈类
反排木鼓舞是苗族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舞蹈,其特点粗犷豪迈、潇洒刚劲、热情奔放,反映出苗族人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顽强的意志力。反排木鼓舞是苗族舞蹈的杰出代表,是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民族情感。反排木鼓舞起源于宗教祭祀,是一种祭祀性舞蹈,运用身体的胯为动力点,展现一顺边的舞蹈。苗族人民结合鼓点,舞动身体,展现豪迈、奔放的舞姿,体现苗族人民乐观、自信和独特个性。通过反排木鼓舞,可以折射出苗族古代社会组织、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等民族历史发展。通过反排木鼓舞,取悦神灵,表达对祖先的思念之情,是表达情感、宣泄情绪的一种方式,反映出苗族人民的思维方式和性格特点。反排木鼓舞与鼓点紧密结合,配合默契,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
苗族板凳舞轻松欢快,利用板凳和脚步协调配合,通常在走亲访友时,酒过三巡,苗族人民表达情感而形成的舞蹈。板凳舞极其具有娱乐性,场面十分热烈,豪放,展现出苗族人民的聪慧和积极的生活态度。板凳舞内容简单,积极向上,通俗易懂,可以迅速加入群体活动中。
苗族芦笙舞是苗族传统日子主要的舞蹈,是日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芦笙舞起源于祭祀活动,发展于传统节日,反映着民族的生产生活,表达着民族情感。芦笙舞节奏紧凑、动作激烈、轻松欢快,充分体现着民族的生活内容和文化形态。芦笙舞具有祭祀性、习俗性、观赏性等特性。芦笙舞也反映了青年男女追求爱情的一种形式,参与者规定只有未婚者。“讨花带”是具有一种代表性的芦笙舞形式,姑娘们穿着节日盛装,踩着芦笙曲调,跟着芦笙手们翩翩起舞。男青年边舞边吹芦笙,不停地向自己的意中人示意,脚步不停围绕着女生。如果女生也中意男生,便拿出自己花带,走向意中人,将花带拴在意中人的芦笙管上,表示爱意。这是男女交往的形式,表达出苗族人民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体现出苗族人民多才多艺。
2.3观赏类
苗族斗牛历史悠久,最早仪式伴随着图腾崇拜而进行一系列的活动。最初斗牛是为了祭祀进行,具有仪式性、神秘性、独特性。随着社会变迁发展,斗牛活动由娱神转向娱人,由节庆文化转向日常活动,斗牛活动开始走向大众的视野,具有观赏性、娱乐性、刺激性。斗牛是节日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可以起到团结民族、联谊感情的作用。通过斗牛活动,使民族团聚在一起,增强民族的认同感,培养相同的民族情感,加强民族文化自信。通过斗牛活动,激烈、刺激的场面,宣泄感情,看惊心动魄的场面,起到宣泄作用,从而调节内心。斗牛代表苗族人民的意志,反映着苗族的历史、文化、习俗等,具有非常重要意义。
斗鸡在苗族地区普遍存在,目前在节庆活动中,还常见斗鸡现象。通过观看斗鸡,来获取情感愉悦,释放压力等。苗族斗鸡围绕着民族的生活方式,蕴含了民族的生活文化特征。
上刀梯是苗族人民的传统风俗,在重大节日都会出现,刀刃锋利,并刀刃向上装成刀梯,共36梯。上刀梯是惊心动魄的表演,时刻牵动着观赏者的心,反映了苗族虽经历战争、迁移,仍敢于斗争,迎难而上,勇敢、拼搏的精神。上刀梯是苗族独特的表演形式,是勇敢者的游戏,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培养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3.结论
苗族传统体育历史悠久,特点鲜明,是中国民族体育重要部分。民族体育的产生受到特定的历史环境、地理因素、军事战争等影响,并在时代发展中,不断变迁和演变。苗族传统体育发展应根据新时代社会发展需求,探索民族体育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让民族文化真正受益于人民,服务于人民。
4. 参考文献
[1]李国良,王召令.贵州苗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7,38(07):130-133.DOI:10.13965/j.cnki.gzmzyj10026959.2017.07.031.
[2]李姗姗.人本文化背景下苗族传统体育文化价值的复兴[J].贵州民族研究,2017,38(04):132-135.DOI:10.13965/j.cnki.gzmzyj10026959.2017.04.029.
[3]刘礼国,王馨平,徐烨.试论黔东南苗族传统体育的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2014(05):44-47.
[4]曾晓进.变迁与发展:现代化进程中苗族体育调查[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25(03):233-237.DOI:10.14036/j.cnki.cn11-4513.2013.03.008.
[5]刘礼国,徐烨.黔东南苗族、侗族传统体育习惯法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1,47(04):134-140.DOI:10.16470/j.csst.2011.04.023.
[6]唐建忠,徐泉森.湘西苗族传统体育项目中的宗教崇拜解读[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37(06):26-28.DOI:10.15942/j.jcsu.2011.06.0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