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理共融学数学,综合实践育素养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谢海棠

福建省宁德市柘荣县第一小学,福建省宁德市355300

摘要

情理共融和综合实践其实都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教学要求,数学课堂上实现情理共融和综合实践,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情感和理性思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数学素养。故而小学数学教师想方设法创新方式,创建情理共融学数学、综合实践育素养的新课堂,指导学生在新课堂格局下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感受数学、表现数学。


关键词

小学数学;情理共融;综合实践;素养培育

正文


情理课堂是一种新型模式,综合实践是一种新格局,情理共融和综合实践的目的是在尊重学生学习情况和情趣情感的情况下,基于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在情理课堂中学习数学,发展理性思维;在综合实践中提升综合能力,发展核心素养。种种情况下,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构建情理共融的教学课堂,根据教学要求设置综合实践,真正意义上达到情理共融学数学、综合实践育素养的目的[1]

一、情理共融学数学

(一)优化感性教学课堂

情理共融中的情指的是情感,是一种包括了情感、情趣、情绪在内的知识情境、生动画面和实操活动,属于感性层面。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应该注重情理共融课堂的创建,积极的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轻松愉悦的情感教学范围。目的是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其感受数学学习的快乐时乐于表达。比如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苏教版“大树有多高”时,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个动画片《聪明的阿凡提-卖树荫》,讲解相关的故事,引出课题。其次以课文中的故事为中心,让学生们思考“面对巴依大老爷设计的‘在不爬树的情况下说出大树有多高’诡计,长工们应该如何做”?此问题一经提出,就已经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学生们此时会七嘴八舌的说出自己的想法,有说“趁大老爷不注意偷偷爬树,放和大树一样高绳子,再测量绳子长度的”,也有说“将几根竹竿绑成一根长竹竿,竖在大树旁,直到和大树一般高,测量竹竿长度的”,也有学生认为“可以利用影子,当太阳照射下,大树的影子和大树高度相同时,测量大树影子”[2]。观点虽然不同,但是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投入课堂学习。如此情境的融入,便实现了情理共融课堂的创建,赋予数学课堂趣味性、生动性和活力性,促使学生表象认知数学知识。

(二)创建理性教学课堂

理和情不同,是客观事物中的抽象规律方法和本质属性,属于一种理性。情理共融课堂的创建可想而知,需要教师重视理性的飞跃。教师们需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习推理、说理,要体现数学的知识概念、规律定理、逻辑推理和思想方法, 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例如教师教学“小数乘法和除法”时,可以设计这样的情境:六一节马上要来了,教师为了庆祝儿童节,打算给全班同学购买一份礼物。已知文具店内的书包买三送一,文具盒买五送一,文具店内的书包三十七元七角八分一个,文具盒十八元九角九分一个。如果教师最后拿了七个文具盒,四个书包,那么最后老师支付了多少钱?在此过程中,教师先对买三送一、买五送一的概念详细讲解,再让学生们根据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解答[3]。此时学生们就知道,七个文具盒内,买五送一,也就是六个文具盒只花了五个文具盒的钱,那么就是5*18.99,再加上第七个文具盒,列算式5*18.99+18.99,得出文具盒一共花费了113.94元。而书包买三送一,教师刚好拿了四个书包,花费了三个书包的钱,就是37.78*3,书包的总价为113.34元。书包和文具盒加在一起,需要支付227.28元。课堂上,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们显然加强了对小数乘法的认识,在不断的学习解答中推理说理,发现数学本质,解决问题。

(三)通过微课应用体现情理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众多基于科学技术的微课也得到了普及。所谓微课,就是一种微课程,以图画、声音、色彩凝聚而成,最大的特点就是时间短、内容集中,且动态直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录制微课,打造教学情境,指导学生在情理共融课堂上对数学概念和规律积极自主的探索。比如“可能性”的课堂上,以动态的微课方式,演示同一个人在一个封闭式箱子内摸不同颜色球的情境,让学生们观看整个摸球情况[4]。其次,教师提问:“箱子内有红球十个、黄球八个、白球六个和黑球四个,所有的球除颜色不同,大小、形状和重量皆相等。那么每一次摸球,摸到红球、黄球、白球和黑球的可能性分别是多少?摸到四种颜色球的可能性是否相同?”在此过程中,学生们需要积极观看微课,阅读教材上的知识,分析问题,甚至画图分析。教师也要适当加大难度,在微课上展示视频,视频内的人一共摸了四次球,那么四次都是黑球的可能性是多少?利用微课设计探索和推理教学,学生们便能在教师的潜移默化下学习数学,理解算理,并了解不同的数学思想,掌握数学知识,提升整体水平。

另外,巧用电子白板,以情促理。狭隘的小学数学教学都是教师讲解,学生被动听,教师和学生之间没有真正互动,甚至根本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但真正的数学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思想互动,是学生和学生之间的知识互动,是学生体现自己的主体,通过动态学习对数学本质进行发现和感受。基于此,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对电子白板的应用,构建情理共融课堂。在现代化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入交互式电子白板,实行信息方面的交互,从而调动学生的情绪,激活学生的感情,促使学生掌握说理能力。例如教师教学分数相关知识时,可以利用希沃白板展示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借助几何直观解决问题。图片上,东东手上拿着一杯喝了一半的牛奶,剩下的半杯牛奶被兑了半杯的水。第二次东东又喝了一半牛奶,那么如何表示第二次所喝牛奶和原来牛奶的关系?教师一边分析,一边引导学生用电子白板进行画图,以图表示第二次喝的牛奶是半杯的一半,是原来牛奶的四分之一。接着对半杯牛奶加入水的过程进行动态演示,此时学生们发现牛奶的液体逐渐变淡,牛奶和水甚至出现分层的情况。这样以交互式电子白板为依托的教学方式,方能积极联系情境和推理,以情助理,促使学生主动探索,感受学习探索的趣味性后发展说理能力。

二、综合实践育素养

(一)选择合适的实践主题

明确的主题之于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而言非常重要,若是以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为出发点选择的主题,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数学综合实践是一种综合性活动,要求数学和其他学科之间相互结合,而并非一门单纯的实践课程[5]。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注重综合实践育素养时,应该挖掘数学特性,了解数学和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以此落实综合实践。比如“一亿有多大”的教学中,课本列举的素材是让学生们以纸张为基础,思考一百张纸、一千张纸有多少,再类推一万张、十万张纸有多少。这样的素材之于学生有实际作用,但缺乏一定的创新性。情理共融、综合实践的课堂上,教师可以以此为依据,全新选择教学主题。指导学生们以生活实际为前提,以我国人口为基础,估算十四亿粒米需要占用多少空间。该探究的主题并不是真的让学生们求出十四亿粒米所占用的空间,而是让学生们因此树立亿的单位概念。甚至教师可以做出教学延伸,让学生们分析:如果每个人都向国家捐赠一袋二十斤的米,那么捐到一亿斤需要多少人?一亿斤有多少个一百万?综合实践主题的明确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而这类联系日常生活的综合实践主题,不仅让学生们了解到数学的实用性,更能够发挥学生各自的优势,甚至能让学生自主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加上“一亿有多大”的课程学习对学生的思维有极大要求,此时便能基于实际教学情况,加工教材内容时展现学生思维的全过程,挖掘学生的数学智慧,体现数学实践意义,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达到情理共融学数学、综合实践育素养的目的[6]

(二)综合实践中加强学生的数学调查

综合实践育素养的重点显然就是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而这就需要教师指引学生进行数学调查。教师需要有效引导学生,以学生的日常生活为结合点,让其对自己调查的内容、范围等进行确定,再以合适的方式对相关数据进行收集、分析和整理,利用有用的数字信息等积极学习。事实上,每个教师教学时都有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也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和风格,这些不同的教学方法和风格呈现出的效果存在极大不同。基于此,小学数学教师要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在教学方面的与众不同,要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正确引导学生。结合课堂教学和课后生活,帮助学生积极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丰富学生的数学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其掌握更多的知识和积累更多的经验。如此能突出综合实践的作用,提升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素养。

例如“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等统计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应该以“家用水电”为主题,让学生们对自己家里的用水用电情况进行了解。连续两周对家庭的用水量、用电量进行记录,了解家庭用水用电中的一些浪费情况[7]。这时学生们记录后发现,如果日常不在意用水量和用电量,会导致水电的浪费,严重者一月能浪费两吨水,电更是能浪费十几度。指导学生们将自己的记录结果、观察时间等都统计在统计表内,以此制作三种不同的统计图,根据自来水厂一年所产生的水量和国家用电情况,了解水电浪费造成的危害。再根据此,学习应该如何节约用水用电,做好相关的德育工作。如此学生们学习数学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了解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中的联系,并因此升级数学思想和意识,根据加强的综合实践达到综合素养的提高。

(三)应用信息技术设置综合实践

事实上,情理共融学数学、综合实践育素养的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教师了解信息技术的作用价值,课堂上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以信息技术直观生动的展现出数学知识,刺激学生多种感官,尽可能消除学生和数学之间的距离。使其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对数学知识认真学习,对数学问题仔细思考,对数学应用详细分析。小学数学教师要了解信息技术的作用,分析小学生的个性特点,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以信息技术营造逼真的探究情境,直观趣味的展示知识,指导学生快速投入信息技术所设置的综合实践[8]。这样能够增加数学教学的开放性和灵活性,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学习,深入掌握课程。例如“校园绿地面积”课堂上,明确活动主题之前,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校园的绿地,以动画的方式让学生投入情境。其次,教师让学生们通过多媒体上的校园绿地,根据已知条件和信息求出绿地的面积。甚至拓展教学,让学生们分析当今社会绿地越来越少的原因,以此从数学知识讲解延伸向德育教育,通过综合实践培育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借助激励评价,达成情理共融

威廉詹姆斯认为,得到他人的认可、欣赏和赞美是任何一个个体潜藏在内心最迫切的需求。实际上,他人的认可、欣赏和赞美能够极大的鼓励学生学习,激活学生学习的潜能,使其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从而在深度融合的情理中、综合实践中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情理共融学数学、综合实践育素养的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对学生展开积极性的激励评价。给予学生充分的鼓励,激励学生主动质疑,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自己对学习中的问题进行发现和提出,大胆质疑后合理探索。教师要了解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的客观差异;利用委婉的语言帮助学生,缓解学生畏惧畏难的心理,让其能够找到质疑的关键,不断创新和探索中体会数学的学习快乐。譬如教师教学“因数和倍数”的课程知识时,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说出有两个及两个以上公因数的两三个数。此时有学生说12和24,公因数有2、3、4、6。也有学生说27和36,公因数为3、9。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要进行激励评价,肯定学生的答案,并促使学生继续探究和质疑。这样的方式优化了情理共融课堂的构建,学生们通过综合实践学习数学,培养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结语

情理共融学数学、综合实践育素养,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和素养。新课程改革时代,小学数学教师应该以情为主线,理为核心,体会为目标,实践为基础,构建全新的情理共融、综合实践的数学课堂新格局。强调情和理的共融,综合与实践之间的结合,引导学生积极了解数学特性后主动参与活动,在情感氛围中发展理性思维,实践课堂上理解数学的综合性,提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任霞. 让小学数学课堂情理共融——以"认识分数(二)"教学为例[J]. 教育界,2020(6):25-27.

[2] 陈秋华. 创设情理共融课堂提升学生说理能力[J]. 新教师,2020(11):49-50.

[3] 苏强强. 综合实践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探讨[J]. 基础教育论坛,2023(9):25-26.

[4] 张硕,刘晗,杨树元,等. 核心素养下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J]. 教育实践与研究,2023(7):52-56.

[5] 黄芳.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有效开展探究[J]. 基础教育论坛,2023(2):79-80.

[6] 许云. 小学数学实践和综合应用课程的实施策略研究[J]. 教师博览,2023(9):77-78.

[7] 钱春芳. 大任务观下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究[J]. 小学教学研,2023(8):77-78,81.

[8] 施峰艳. 启润课堂下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课的教学策略研究[J]. 情感读本,2023(20):153-155.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