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摘要
关键词
新课改理念 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实践探索
正文
前言:近年来,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成为中国小学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课题。小学语文教育要想追求更高的层次和更高的教学质量,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教学的时候,要充分地解放自己的思想,并适时地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小学生很有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如果学生可以将语文课上学到的知识充分地应用起来,来对这些困难进行解答,学生就会体会到学习语文知识的乐趣。
一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内涵
(一)新课改理念的内涵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是当前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一项重大改革举措。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来看,目前的新课程改革强调的是全面的、和谐的教育,在教育的过程中,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要以学生为中心。这种观念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新课程改革思想的提出,是对传统教育思想的一次革命,它使人们的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它对现代教育与教学有着重大的指导作用。
(二)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
新课改的目的,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有明确的表述。第一,转变传统教学侧重于知识的教学方式,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第二,改革课程结构,不能过分强调学科,也不能太过单一,需要按照九年制的要求,设置一门综合性课程,并增设一门综合性课程。第三,在教学内容上做一些调整,从高难度、陈旧、杂乱、偏僻等方面,向学生提供更多的知识,更多地与当代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相结合的教学内容。第四,改变传统的死记硬背、被动学习和机械练习的现状,倡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主动探索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获取新知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第五,转变过去课程评估中过于注重“筛选”的“动力”,采取多元化的评估方法,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二 新课改理念下小学语文基础教育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随着时代的发展,对写作技巧、写作技巧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在社会生活和工作中,都要做一些相关的书写和记录,而小学语文就是为写作打下基础的一个重要时期。在小学语文的课堂上,老师们从一年级起就会向学生们灌输一些有关文学方面的知识,学生们可以通过阅读并认识很多的经典文学作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在无形中积累很多的文学名句,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可以从量变到质变,为学生的写作水平的提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有利于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
在小学阶段进行语文基础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理解能力以及语文组织与表达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另外,通过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如何解决问题,并可以把所学的语文知识转移到其他方面。举个例子来说,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时候,除了要进行计算之外,还需要解答应用题。而应用题不仅包含了数学知识,还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学生只有在理解题目所表达的意思的前提下,才能进行下一步的计算。从这一点来看,语文学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解决数学难题,而且还可以提高语文、历史和政治等科目的学习效率。
(三)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我国具有五千年的历史,在这五千年中,创造出了无数优秀的文化和精神,这些文化和精神对当代学生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小学生是一个刚刚起步的儿童,在这一时期,学生具有较高的学习和接受能力。所以,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将大量的优秀文化和精神带给学生,让学生去学习,从而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精神世界,让学生在接触优秀文化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加深其文化底蕴。
三 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上课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不强
在小学阶段,语文的课程内容比较简单,但是语文的学习却是最基本的。因为它不仅是一门知识,还是一门母语,只有掌握了这门语文,学生们才能在接下来的课程中,继续学习下去。但是,在当前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是课堂上的主体,在课前备课之后,按照课程的内容逐步地让学生去学习,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很难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感不足,教学效果不佳。
(二)教师的授课内容不够严谨
每个学生学习的情况都大不相同,所以对于新知识的接受能力、掌握程度也不相同。在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中,由于教育资源的限制,许多地方都采取了大班的教学模式,一个班级数十名学生,一元化的教学模式使老师的教学很难有针对性。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采取的是统筹兼顾的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方法导致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越来越大,班级的两极分化也越来越严重,有的学生还会出现厌学的现象,这与新课程改革对小学班级管理的要求不符。
(一)教学评价方式不完善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应该以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及考试的语文成绩为基础,展开一种综合性的评价,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语文学习的实际水平和真实情况。然而,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成绩以语文考试为主,注重的是最后的学习结果,而不是学习过程,造成教师把大量的精力放在了分析试卷和帮助学生提高语文考试成绩上,而对学生的其他方面的语文学习能力和情况关注较少。另外,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评估时所使用的语文也有待完善与提高。比如,在许多情况下,当学生在课堂上给出一个答案后,只会得到老师的一句“很好”“不错,继续努力”,但是,学生的优点到底体现在哪里,老师却并没有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因此,学生就不能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从而在以后回答问题的时候,也不知道该如何提高自己的答案。这样的评价方式并不利于学生真正地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从而提高自己的语文学习能力,也不利于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三 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一)通过分层教学的方式,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能简单地采取“一种形式”的教学方法。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进行分层教学。让优秀的学生继续进步;让那些成绩不好的同学,也能体会到学习语文的快乐。在大班的情况下,对分层教学造成了一定的难度,但老师们要做的就是改进,这样才能在语文课堂上贯彻新课改理念。
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学习层次,目的是让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学习中找到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举个例子,老师在给学生们讲解《两小儿辩日》的时候,就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如果是语文水平比较高的,老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可以寻找其他相似的文章,并要求学生去翻译。并将其与课文中所学到的相关知识做了对比,例如:刻舟求剑,南辕北辙;对语文水平不高的同学,可以让学生下课后自己做一些翻译工作;如果是语文水平不高的同学,老师就会要求同学们在课后仔细阅读课文,并且要把握好课文中要注意的词汇。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使学生可以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提高自己的学习热情。
(二)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也应该是课堂教学的中心,也应该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然而,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很难真正地展现和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从根本上改变过去陈旧落后的观念,突破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方式,对学生给予足够的关心、关爱和尊重,让学生处于主体的位置,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学习和探究的时间,让学生能够积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出问题,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譬如,在《圆明园的毁灭》这门课上,以老师为主,老师占用了大部分的上课时间,让学生自己去学,老师和同学之间的互动也很少,老师和同学之间的距离越拉越近,教室里的气氛也就越沉闷。因此,老师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构建了一个学生的自主学习空间,给了学生更多的机会,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加到课堂的学习活动中。在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作者会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让学生把自己的问题说出来,而对于学生的问题,作者也会耐心地进行解答,从而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完美。除此之外,作者还会在课堂上积极地和学生进行对话,用对话式的沟通方式来缩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作者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三)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语文教学的趣味性
在语文课堂中,信息技术的运用非常广泛,但是,如果教师仅仅使用信息技术来播放视频和课件,并没有将信息技术的价值完全发挥出来。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资讯科技的优势。让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中发挥出它的价值和优势,从而可以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语文教学中,资讯科技的运用,除课件与影像外,亦包括微课与课后思维导图的运用。运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新课程理念下,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比如,老师在讲授《小英雄雨来(节选)》的时候,可以在讲课前,将自己制作好的视频发给学生,这是一堂很长的课。使学生在观看微课文时,对课文有一个大概的认识,从而完成预习。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可以根据课本内容整理出文章的思维导图,帮助学生理顺文章的思路,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
(三)引导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对教科书上的基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还应该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四维空间,指导学生不断拓展自己的思维想象,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语文作为一门既有文学修养,又有思想价值的学科,它与学生的学习过程紧密相连,因此,老师们应该有针对性地持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使学生能够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自己去发现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让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持续的提升。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创造一个宽松、融洽的班级环境
课堂气氛在学生的学习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可以让学生的心情变得轻松,同时也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对课堂学习和活动更加感兴趣,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课程,它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有很高的要求,如果课堂气氛太过紧张、严肃,那么学生就会对语文感到排斥、恐惧,这对学生的学习不利。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创造一个好的语文环境。
2.提供学生合作交流的机会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对学生进行基本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交际能力。为了取得更好的结果,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与老师、同学沟通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对别人的不同意见进行分析、评判,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如何与别人沟通,也可以使学生的表达能力、语文组织能力得到持续提高。
结语:总而言之,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教师要运用创新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从浅到深,在对课文的研读、探究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从而提升自己的语文能力。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时候,老师要引导学生的思维和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去探索,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参考文献
[1]刘亚琴. 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探索[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08):167.
[2]张振国. 浅谈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研究[J]. 学周刊,2018(28):63-64.
[3]安云龙.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研究[J].科技资讯,2020,18(30):140-142.
[4]李芳.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的教学方法创新的分析[C].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