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化策略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汪玲

铅山县明德小学 邮编:334500

摘要

阅读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帮助学生丰富语文知识储备,强化语文修养,并且教会学生如何运用课内知识解决问题,对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提升有巨大的帮助。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和进步,新型教学方法和教学工具的出现,为教师开展多元化教学提供了多元途径,教师可以利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工具优化当前小学阅读教学,为现代语文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正文


前言

在新课改、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下,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这就要求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同步提升。目前,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仍需加大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这是由于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力均较弱等因素造成的[1]。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非常关键的,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对语言的敏感程度有所提升,并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素质。小学语文教学是提高小学生阅读水平的关键,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写作水平、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是小学语文教师必须重视的问题。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单一枯燥

近年来,新课改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新兴的教学理念。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信息技术也融入我国的教育事业当中。在这两股势头下,现代教学拥有了更加新颖的治学理念和高科技的教学工具,为教师开展多元化教学提供了途径[2]。但是在传统教学当中,很多教师还“沉溺”在过去,受分数的制约,不敢利用新型教学方法和教学工具对现有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长期处于单一教学模式中的学生,逐渐丧失了学习语文的兴趣,课堂枯燥无味,学生兴趣缺乏,教学效果不佳,制约了语文教学的发展。

(二)缺少阅读方法讲授环节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贯彻的教学理念大多是“读”,默读、速读、集体读,阅读的方法很多,但是未起到效果,这是因为教师在教学当中并未将系统的阅读方法传授给学生。对于学生来说,在阅读当中不仅要了解文章的含义,还需要积累词汇、学会运用知识、学习优秀写作技巧等,这些都需要教师教会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以提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传统教学当中教师正是因为忽略这一环节,才导致阅读教学失去宏观性,未能发挥其应有的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优化策略

    (一)采用情境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最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了达到这种目的,老师必须在课堂上运用情境教学法,以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使学生在课堂上体会到阅读的乐趣,并使他们对课本、课外文章的阅读都产生很大的兴趣,进而使他们的阅读能力和水平得到提高。情境教学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融入故事情节而让他们简单地讲故事,而是要把文章的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相结合,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深刻体会及了解文章所要传达的思想感情,从而不断丰富其文化内涵[3]。也就是说,在阅读课堂的情境教学中,可以通过情境化的方式,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让他们能够亲身体验到故事的真谛,从而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情境教学法能够把抽象的概念转换成具体的情景,或是用录像、图片等形式,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下获得更多的信息,从而引起学生对情感、文章主题的直接了解,激发他们的兴趣。在此过程中,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自由表达,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想法来作答,而不是机械地、按照套路来进行回答,以免使学生被“正确”答案所误导,从而影响到他们的真正感受和真实感悟。老师还可以指导学生进行朗读,通过有情感、有情绪的表达,让他们能够更好地体会到文章所要传达的感情和思想[7]。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情境化的教学,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认识和学习能力,而且还能够加深他们对课文整体的认识,从而达到对课文内容的多种表现手法的掌握目的,使其在自己的写作中也能够灵活应用,对提升其写作能力有很大帮助。

    (二)营造良好阅读氛围

小学阶段的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不强,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在形成过程中,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看,其心理倾向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习状态。在常态化的阅读教学中,如果仅仅让学生单纯阅读文本,学生往往兴趣度不高,特别是遇到晦涩难懂的词句也会增加阅读理解的难度,教师口头的解读又相对抽象,所以学生直观上会感觉困难,其阅读积极性一定会受到打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内驱力的有效途径之一。要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要直面问题,给学生营造辅助阅读的情境,丰富阅读内容,降低阅读理解的难度,应用电子白板就能够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结合学生阅读的内容进行备课,给学生搜集辅助阅读的相关素材,可以通过整合学生能够接受的直观的图片、视频、动画等形式,在学生初步阅读的基础上为其呈现这些辅助资料,实现对学生感官的刺激,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深入了解阅读内容,从而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小学二年级下册《沙滩上的童话》这一课的阅读中,很多学生没有去过海边,难以展开联想或想象,教师就可以借助电子白板给学生呈现关于海边的视频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在学生阅读寓言《揠苗助长》时,也可以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用动画故事的形式进行呈现,学生看完后再鼓励他们阅读课文,如此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会大大增加,而且还会有新的发现。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顺势通过问题进行引导,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高质量地完成阅读教学目标。

利用微课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小学生在学习期间,学习效率的高低通常与感兴趣程度呈正向关系,对于其进入深度学习状态具有重要影响。此时,将微课教学模式积极引进课堂,对于调动小学生个人的阅读兴趣具有显著的效果[4]。但应用微课阅读模式教学时,教师需要注意,不同的阅读内容需要配以不同的课堂教学方案,如在阅读写景类文章时,教师可以将文章中的静态文字转变为微课形式的动态视频,将文章中所描述的文字以形象、动态的画面呈现在小学生眼前,将文字理解转型为动态图片、视频记忆。同时,学生从中更加深入地享受到身临其境的画面,感悟文字语言所描述画面的美好,提升对于祖国大好河山的崇敬感和对大自然的敬畏心。另外,通过微课模式所开展的阅读教学,学生也可从中捕捉到更多阅读乐趣,并主观上将阅读视为一项美好的学习体验。

例如,当进行《草原》这一文章的阅读教学时,由于学校所在地距离内蒙古草原较远,所以学生很难亲身感受到草原的辽阔壮美,同时对少数民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也无法感同身受。面对现有阅读情况,教师就可利用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整理关于草原、民族特色等视频资料。学生在观看完毕后,教师可围绕微课视频中的画面导入《草原》文章中的内容,引导小学生带着“视频印象”去阅读。在微课视频的影响下,小学生阅读的情绪空前高涨,阅读的热情及积极性也随之增加,无形中培养小学生主动阅读的习惯和能力。

(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小学生年纪都比较小,对于小学教师来说,在日常授课时常常都会出现上课提出一个问题,学生们集体回答的情况,这样的现象虽然有利于调节课堂沉闷的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也非常容易忽视一些本来就性格内向,不爱说话的学生和后进生,这些学生就容易在这样的课堂上失去课堂交流的机会,只是跟着别人的答案走,没有进行独立思考,体现不出来自己的闪光点,长此以往就会缺乏自信,这对学习和生活都是不利的。所以作为教师,为了锻炼到每个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就要让每个学生都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闪光点,这就需要采取一些措施。第一个措施是尽量让回答问题的方式由集体回答变为单一回答,课堂提问是老师和学生交流的重要方式,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要尽量给到每个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同时在学生回答后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这样可以调动到其他同学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想要参与到回答问题环节,激发了每个学生的思维能力;第二个措施是要注意到性格内向的学生和后进生的课堂表现和发展,良好的课堂氛围很重要,后进生变为优秀生也十分重要。后进生因为觉得自己学习成绩差,课堂上就不喜欢思考,不会主动对教师的问题进行思考;而性格内向的学生不太好意思在同学面前回答问题,但其实他们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有自己的思考,有些想法相比于外向的学生还更加优秀,只是不愿意表达。所以面对这两种学生,教师更应该及时提问并进行鼓励,调动他们学习兴趣,鼓励他们在课堂上勇敢发言。

(五)设计小组共同阅读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并不具备较强的独立阅读能力,进而影响到他们语文阅读的顺利开展,而小组共同阅读则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在小组共同阅读中,每一个成员都积极思考,并且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5]。经过讨论之后,学生就可以更加完整地了解整个文本内容。例如,在学习《田忌赛马》这篇课文的时候,为了解决学生独立阅读能力不足的问题,教师可以设计小组共同阅读。第一步,结合学生的实际阅读水平和语文基础,合理分组,保证每一个小组阅读水平的均衡性。第二步,留出时间让小组共同阅读和探究课文内容。有的成员负责找出其中的生字,像赢、拳等;有的成员则负责总结孙膑制定计策的过程等,每一个成员各司其职,都努力阅读和探究课文。之后,再让小组分享他们的探究成果。最后,教师可以总结各个小组分享的内容,促使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地掌握本篇课文。同时,在小组阅读过程中,若是某个成员表现较好,教师可以适当给予鼓励,更好地激发出学生的语文阅读动力。小学语文教师通过这样组织小组共同阅读课文,每一个学生都能表达出自己的独特想法,这对于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作用。

(六)引导学生进行“单元整合”式阅读

在语文单元主题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出发点,善于抓住学生兴趣的切入点,进行坐标式教学,同时,也要能够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逐渐爱上阅读,避免学生在阅读学习中出现“偏科”的现象。比如,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对于诗歌类、文言文类型的文体文章缺乏一定的兴趣,对散文、叙述文类的文体文章比较感兴趣,所以,教师要抓住学生阅读兴趣的切入点,在原有的兴趣基础上,应用有效的教学手段,进一步地感染学生的情感,在缺乏兴趣的情况下,也要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和阅读积极性。“单元整合”式阅读技巧比较适用于人物单元。例如,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的“人物描写一组”,包括《摔跤》《他像一棵挺脱的树》《两茎灯草》三篇文章,为培养学生高阶思维,教师可以根据课后练习内容,引发学生思考与探讨。课后问题一是让学生“说说三个片段中人物分别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是从哪些语句体会到的?”这个问题是让学生通过对人物具体的语言、动作及神态的描写来总结人物的性格特点的。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作答,教师要结合《两茎灯草》举例:从严监生在临终前“伸着两根指头”“把头摇了两三摇”“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等动作描写,去感悟一个吝啬的守财奴形象。学生运用这种阅读策略,读一读,画一画,说一说,不仅能较好地理解以“人物单元”为主题的文章,更充分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阅读教学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环节,让小学生在阅读中博览古今、放眼世界,并获得广博的知识,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其语文素养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谢艳英.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J].亚太教育,2023(11):65-68.

[2]张邱. 新课标视野下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面临的问题及对策[D].重庆三峡学院,2023.

[3]任文君.趣味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教师博览,2023(15):52-53.

[4]马力,王悦,洪子怡等. 双减背景下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研究[C]//中国陶行知研究会.2023年第三届生活教育学术论坛论文集.2023年第三届生活教育学术论坛论文集,2023:257-261.DOI:10.26914/c.cnkihy.2023.010977.

[5]赖明霞.浅谈“读思达”教学法视域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3(04):145-147.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