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发展学生阅读能力的初中语文教学探索
摘要
关键词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引导策略
正文
阅读能力是学生语文学习中至关重要的技能,一个具备良好阅读能力的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更能够帮助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获得更多的信息和知识,最终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诗圣”杜甫对阅读重要性的精要概括。而现阶段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的阅读量是远远不够的,这对于其今后的学习是非常不利的。因此,有必要探究并实施一系列科学有效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以此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关注指导,引领掌握
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教会学生自我阅读。教师要清楚文章的阅读目标,通过实例和方法,引导讨论,激发阅读兴趣。所以,教师要教学生多种阅读方法。安静地阅读、思索的阅读、比较的阅读、完整的阅读等等。[1]例如,对于各年级的教学材料,教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形式来进行区分,为使学生学会阅读方法,可以通过各种“教”来促进阅读方法。举例来说,默读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默读。当学生默读后陈述时,教师有必要进行适当的引导,鼓励学生提问,培养学生在安静的阅读习惯中发展学生思维。老师要花足够的时间来思考,才能真正推动安静的阅读,这是一种训练学生反复思考的读书方法。
二、推进自读,优化自主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内容丰富、结构严密的阅读课程有利于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指导学生进行高质量的阅读,可以逐渐形成一个阅读共同体,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为此,教师要把阅读教学工作做好,创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让学生自己去读,通过对人物关系、背景关系、情节线索的分析,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达到更好的阅读效果。为此,教师要主动参与到整个读书活动中,倾听学生的观点和想法,以自己的实践来引导他们的阅读,从而使他们的思维和语言能力得到提高。例如,在《孤独之旅》一文中,同学们就认识到了主人公杜小康的人物形象,但是因为文章是节选自曹文轩的《草房子》,所以学生很难全面了解主人公的人物形象以及故事脉络,这时老师们可以运用任务设计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们去阅读《草房子》,设计大量的自读任务,让学生在课文阅读的基础上完成自己的任务,从而达到巩固阅读的目的。在自主朗读课文时,老师也要向学生分发教学大纲,让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进行阅读,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画出课文的思维导图,从而有效地解决了目前初中语文教学课时不够、教学质量低下、教学结构不合理等问题。[2]
三、展现文本,感知内涵
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文本探讨,注重取长补短、充分展示其语言的魅力与文化内涵,促进阅读教学的深入发展。教师可以把同学们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并组织小组进行讨论,使每一位同学都积极参与,体验到作品的美感,从而达到对学生的审美和创造力的全面培养。老师可以向每一组学生提问,以便在小组讨论时有一个清晰的目标。老师也要加强督导,及时化解学生的恐惧心理,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例如,在教授《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采取“有创意的学生讨论”,即创新共议的方法,把鲁迅同时期的文章融入到教学中,使学生能够发现不同的文字,从而获得正确的认知和丰富的经验。此外,教师也可以组织读书交流、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让他们在阅读中得到更深刻的发展。
四、研究主题,拓展兴趣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动态、有趣的阅读活动时,群文阅读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营造良好的阅读教学氛围。在群文阅读内容选材中,选择文本的质量高低极为重要,而且还要满足核心素养方向的阅读需要。因此,群文阅读内容的选择要充分体现学生的需求和个性化,还要能够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在阅读中的思维能力和语言阅读能力。例如,在课堂的群文阅读中,语文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教育性很强的内容。如《我爱这土地》《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由于青春期的初中生心理不成熟,容易注意力不集中,语文老师可以利用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来开展群文阅读教学,比如视频和动画的形式,播放爱国的歌曲,让学生通过阅读群文内容亲身体会家国情怀,教师还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去理解这些内容中的情感;在这样的阅读下,孩子也更明白自己的责任,并能在成长中身体力行去做“爱国”之事,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群文阅读教学的效率和质量,起到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要求。此外,在开展核心素养背景下的以“行为教育”为议题的群文阅读时,群文阅读的内容来自教材中一些关于初中生行为习惯的内容,教师给学生确定的议题是——体会主人公的行为和做法,并且要从中得到自己的感悟,这一组文章篇章都体现了主人公的行为和思想,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时很容易就读出作者的思想,并且能够在其中教会学生做怎样的事,做怎样的人,例如《土地的誓言》;东北流亡到上海及关内各地的一些青年作者开创了抗日文学的先声,第一次把作家的心血,与东北广袤的黑土,铁蹄下的不屈人民、茅草、高粱,合为一体,以一种浓郁的眷恋乡土的爱国主义情绪和粗犷的地方风格,令人感奋。再如《敬业与乐业》,这是一篇宣讲人生与事业关系的演讲词,主旨鲜明,可以感受先哲的思想风采,并深入思考人生问题;又如《纪念白求恩》概述了白求恩同志来华帮助中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的经历,表达了对白求恩逝世的深切悼念,高度赞扬了他的国际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和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3]
五、探究对比,推进阅读
5.1解析素材,引导阅读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式是多样的,既可以是单一文章阅读,也可以是针对多篇文章的阅读,还可以是整个系列的阅读。本文提及的比较阅读就属于多篇阅读,相对于单篇阅读来说,比较阅读更适用,这是因为初中学生已经有了一点的阅读知识储备。比较阅读能使学生更好地拓展他们的阅读领域,还为他们更好地进行深层次的探索和研究奠定基础。而老师要知道,比较阅读是一种阅读教育方式,是用来帮助我们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的,同时也是为我们的教育活动提供服务的,因此,比较阅读的学习也要紧密结合课本和课堂的教学内容。教师在阅读教学备课的过程中,要明确教学目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的基本内容,以此制定针对方案,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阅读效果。比如,在《渡荆门送别》教学中,要求同学们要熟悉文本,把握创作主题和情感,同时还要学会诗词的表现手法和章法特征。其中,对诗歌表现手法的研究最为突出。然后,老师们可以把其他送别的主题诗歌拿出来,通过比较阅读,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诗歌的手法和表达技巧,更好地解析诗歌的情感和主旨,由此提高阅读教学效益。[4]
5.2改革手段,发展效能
5.2.1外缘阅读
在阅读一篇文章前,先对其创作背景、作者生平以及作者的生活背景做一个简单的介绍,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实际上,这种活动都是为研读文本作铺垫,同时也是比较阅读的一个环节。例如,《社戏》与小说《呐喊》中的其他作品都是在同一个时期写成的,通过对这些文本的对比,可以拓宽读者的阅读范围,使读者能够进行横向对比,从而获得更多的信息。
5.2.2内在阅读
这种阅读方式侧重文章内容的对比,例如文章的风格、文章的主题等。这种类型的阅读,对学生的要求不高,而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需要老师将阅读内容化繁为简,并能让学生们主动地去阅读。内在比较阅读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对比阅读方法,可以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交流与合作,以此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效。例如,将《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放在一起阅读,就要通过“内在比较阅读”。在初中语文阅读课上,比较阅读的教学方式还不够完善,缺乏一定的可用性,所以笔者以为,要做好比较阅读,应从下列几个角度入手:其一是要找准比较点。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对多篇有关的文本进行细致的对比分析,找到了许多相同之处,并引导他们进行了对比和研究。对比较点的研究,既是老师的工作,又要让学生主动参与,这样就可以培养他们良好的探求和创造能力。其二是科学引导。在刚开始时,学生的阅读探索没有目标,而且杂乱无章,这就需要老师对他们进行科学指导,让他们的对比分析尽量向之前找到的比较点靠近。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以及小组之间的竞赛等形式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此保证比较阅读的良好效果。其三是要进行总结。在学生讨论,发言之后,老师要做一个小结,将学生阅读有偏离的部分纠正过来,并给予一定的肯定和鼓励。最终老师做总结、概括,让学生们在脑海中对阅读内容有一个清楚的认知和正确的理解。
六、名著导读,感知内涵
6.1完善导入,吸引注意
我国古代四大名著诞生于明清时期,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品,承载着中国文化的精髓,是初、初中的必读著作。其中初中教材名著导读要求学生要通读《红楼梦》,深刻感知曹雪芹笔下那一个个形象饱满的人物,在书中理解人生百态,得出自己的人生见解。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课堂导入的方式。例如,在《林黛玉进贾府》的课堂导入中,老师可以播放视频《葬花吟》和87版电视剧《红楼梦》林黛玉进贾府的视频片段,来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然后让同学们通过视频和歌词描述分析林黛玉性格特征,如黛玉葬花可以看出黛玉是高洁的形象化身,电视剧片段也借黛玉之眼来描写贾家的一干人等与贾府的建筑结构,房屋摆设,人们之间的关系,是全书进一步展开故事的精华之笔,由此很好地导入课堂情境。
6.2激发兴趣,推进成长
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所以引导学生有兴趣地进行名著阅读显得尤为重要。在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发展阶段,更倾向于让学生通过文字体验生活的真与美。为此,教师应结合课文内容,运用电子技术等现代技术,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鼓励学生感受名著阅读的乐趣,从被动走向主动。例如,在学习名著必读篇目《昆虫记》时,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体验文章所表达的艺术设计,以及各种昆虫生物的多样多姿。结合《昆虫记》来进行一些昆虫动作模仿,让学生在动静、观望、思考、表演的同时,享受阅读的乐趣。此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选择感兴趣的阅读内容,简单地写下读后的感受等。
6.3选择材料,拓宽视野
在名著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育部语文初中课程的教育目标,有针对性地选择阅读材料。在课堂中,要擅长引导学生分析阅读材料,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和知识点。在课外,要选择能激发学生独立思维的名著阅读材料,在拓宽学生视野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知识的摄取。在选择阅读材料时,还要注意学生的整体语言能力,因材施教,有序推进。例如对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篇目:比如《红星照耀中国》就洋溢着浓厚丰富的家国情怀。当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就会受到熏陶和感染,或是对人生有了新的思考,抑或是对学生的道德品质有了显著提升,还提升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
七、结语
阅读是一个通过阅读文字来获取信息、增长知识、扩展视野的过程,需要教师注重学生的兴趣激发和教学方法的使用,从多个角度入手,给学生提供生活体验的机会,促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国霞.漫谈初中语文阅读[J].新课程,2021(2):124.
[2]付德鹏.浅谈初中语文阅读[J].中学课程资源,2020(11):20-21. DOI:10.3969/j.issn.1673-2634.2020.11.010.
[3]马锦,高玉芳.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研究[J].华夏教师,2022(8):52-54. DOI:10.3969/j.issn.2095-3267.2022.08.021.
[4]陈洪琼.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浅议[J].南北桥,2021(14):100.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14.0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