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理念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特点及问题分析
摘要
关键词
新课标理念 高中信息技术 教学特点 问题分析 策略研究
正文
前言:从教学有效性的角度来看,它指的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以最少的精力得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在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让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社会育人价值需求得到满足。网络时代的到来,让信息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时,对人才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通过有效的教育来达到。高中信息技术课是一门重要的实践性课程,在新课改思想的指导下,探讨如何提高高中信息技术课的实效性,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一、新课标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特点
在新课程标准下,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表现出了很强的综合性,它是一种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在新课程标准下的信息技术教学更重视学科之间的集成性和关联性,与以往学科教学的单一性相区别,它更加重视学科的综合特征,无论是在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形式上,它都呈现出了一种均衡式的发展方向,它的教学形式更宽泛,更适合学生多元化的发展要求。与此同时,在新课程标准之下,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也变得更加具有灵活性。一方面,在选择教学内容的时候,更多地遵循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学生的兴趣爱好,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参与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在教学方式上,也要变得更加具有灵活性,比如合作教学、探究教学等,让教学的针对性、目的性和方法性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从而让教学活动的良性发展得以实现。
二、信息技术课程在高中教学的重要性
在社会生态学的理论中,信息社会环境对人的要求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大多数情况下,社会环境的基本特征是具有一定的创造性的,而在解决了一些问题的情况下,信息技术所带来的社会变革会对环境和生产方式造成较大的影响。所以,在传统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强化对学生计算思维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使学生更好地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从而在解决某些重要问题的时候,可以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指导学生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进行理解与发展,在多个方面,实现个人成长与发展的思维。
第一,通过对计算机思想的训练,可以使学生在运用计算机技术的过程中,更好地运用计算机技术来解决问题。使用高效的计算信息工具来解决实际的问题,不但可以让学生拥有高效的共性特征分析能力,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信息技术应用的特征性表现。在信息技术中,使用计算思维可以将这两种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以相对最优和最完美的方式表现出来,可以在多个层次上寻找更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也是在新的环境下,信息技术教育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所以,训练学生的计算思维,推广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有着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二,计算机思维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判断和辨别信息技术的运用。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各类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设备都对社会的生产提出了新的需求,信息技术已经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而各种技术所带来的新的体验,也进一步加深了程序化、标准化的技术应用效率。另外,假如信息技术应用的影响太深,制作过程,技术要求,都会成为人类思维的枷锁。然而,如果拥有了良好的计算思维能力,再经过对外部信息系统的优化和调节,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达到人们对外部信息的分辨效率和交互效果,进而提高人们基于信息技术的分辨能力。
三、高中信息技术教学问题
(一)学生和家长对信息技术课堂的不重视
信息技术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还为人们学习知识提供便捷的途径。在这一背景下,学生学习一定程度的信息技术有利于适应社会环境,更好地学习知识,但大多数学生对信息技术这门学科产生了偏差,大多数学生认为信息技术这一门课是作为学校生活的娱乐,所以在课堂上没有很认真地听讲,课堂上布置的作业要不是随便应付,要不就是抄同学的。等到信息技术会考时就看教师发的资料,刷几道题就行了。对于家长来说,信息技术就是计算机,智能手机,这一课程也不是很重要,学多了可能还不利于孩子主科的学习。再加上在高考时信息技术只要及格就好,学生和家长对信息技术并不是很重视。
(二)信息技术教育内容的落后和教学目标设置的不够准确
科学技术在发展,相应的信息技术教材就变化得比较频繁,但现在很多的教材没有及时更新,没有与当今的科学技术接轨,导致现在学生学习的都是一些比较基础的知识,而有些学生在小学和初中的信息技术课上就已经了解并大致知道如何操作计算机,这样学生就更加没有什么心思听课了,就会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写别的科目作业或者与别的同学讲话。而在课堂上,因为学生对理论知识不感兴趣,所以教师大多都会缩减讲这些的时间,然后布置好学习任务,剩下的时间留给学生自行安排。学生就会用剩下的时间进行娱乐,教师布置的作业随便做或者干脆不做。教师对此也是很头疼。这种情况的出现不仅是因为学生对这一课堂的学习态度,还与教师设置本节课的目标有关,教师没有进行合理的设置,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缺乏对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视
在现代教育中,新课程标准对信息技术的需求是从零开始的,但由于不同学校的教学水平、教学时间的不同,导致了不同的学生,尤其是技能的运用。另外,有的学生却不太上心,只是在考试前临时复习,即使以前很熟悉,也只是浅尝辄止。这不仅会极大地影响到高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而且还会妨碍到学生全面的信息计术能力。
新课标理念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
(一)重视学生基础操作,提升信息素质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育中,透过新课程的讲授,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眼界与眼界。在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到自己的信息素质要与时俱进,从而抓住机遇,提高自己的信息价值。因此,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操作,尽量提高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结合学生的知识分析水平,选择最能提高学生计算机操作的内容。同时,在指导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时,应尊重学生的知识分析水平,指导学生基本实用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学生要不断提高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并与教师在教学中的内容讲解相结合,构建出一个有效的知识体系,从而有助于自己理解相关的信息技术知识,进而提高自己的基本操作水平。
比如,在指导学生理解相关的信息技术知识时,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操作能力进行测试。因此,在高中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先对学生进行基础测验。经过模拟测验及老师的全面评价,使学生对基本知识及操作有了直观的了解。另外,通过这种测试,老师可以了解到学生的信息综合能力,从而对以后的教学有所帮助。最后,老师要指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反复的反思与分析,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电脑运用有许多缺陷。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对学生的操作疏忽展开综合性的分析,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知识理解水平,进而让他们的信息基础素养水平得到真正的提高。
(二)完善教学模式,灵活使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因材施教。
在传统的信息技术课堂上,老师将课程内容一边倒地呈现给学生,学生的参与性很低,而且由于学生的基础和能力存在很大的差别,导致了他们的学习效率很低,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因此,在教学中应积极学习,勇于创新,不断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方法和手段,以克服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例如,采用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线上线下融合的混合教学环境等等。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地消除传统教学方式中存在的各种缺陷,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发挥出自己的作用,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动脑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和团结协作的能力。让学生在获取知、掌握技能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获得实现自我价值的满足感。
因为每个人的基础、能力都不一样,所以信息技术教师要善于对他们的知识水平进行分层把握。针对不同水平和技能的学生,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使每一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都能获得更多的信息技术知识。可以利用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教学辅助平台,对课堂教学资源进行优化。与此同时,还可以使用平台的课堂调查、课堂测验等功能,对学生进行学情分析和教学评价。还可以实施翻转课堂等,根据学生的基础情况,对他们进行分层教学,为他们布置多个层面的学习任务,这样就可以让各个层面的学生都能学到东西。
(三)注重教学方法选择,调动学习兴趣
选择一种合适的教学方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当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才会得到提升。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采取小组探究、合作的方式,来完成一个信息项目的学习。以学生的年龄为基础,可以将他们喜爱的游戏组合起来,让他们使用电脑来进行游戏,让他们了解到自己感兴趣的游戏所依据的计算机知识,了解到计算机软件的作用,并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来讲解一些计算机知识,这样就可以有效地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制作演示文稿”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学生之间互相分工,有的负责编辑,有的负责素材的收集,有的负责美化背景,有的负责整体布局。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还可以提升他们的合作能力,让他们在互相交流、讨论和合作中,把一项任务做好,这也是一种提升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然后,老师让学生将小组的成果上传到班级互动平台,学生们相互欣赏、互评,使学生可以自主地发现自己的缺点,汲取别人的经验,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促进学生的素质发展。
(四)采用多元化、人性化的课程评价体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采用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等手段,也可以利用在线考试的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操作的水平。运用“电子化学习档案”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学生完成电子作业的情况为依据,对其信息素养、创新能力的发展进行评估。同时,教师的考核也要体现出教师的人文关怀。比如,在进行过程评估时,要注意把“半成品”评估和解决问题的评估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及时地发现并发掘出学生的优点,对他们所做的事情给予肯定,做到以评估为导向,注重把新课程标准中对学生信息素质培养、能力发展的要求付诸实施。与此同时,在评价的过程中,老师们也应该将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都考虑进去,对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让这个过程性评价可以做到有理、有据、有情,真正体现出“为了一切学生”的培养目标,将每一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都发挥出来,将他们的潜力发挥出来。结语我国的信息技术课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目前所暴露出来的可能只是冰山一角,未来我们还需要在实际的教学中不断地去探究,而这并不是课程改革的唯一途径,
结语:总之,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给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一阶段,提高课堂教学的实践有效性,已经成为了教育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现阶段,针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内容陈旧、方法落后、参与性低等问题,需要教师结合新时期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转变教学理念,以新课标理念指导信息技术教学实践的开展。所以,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老师们要适时地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从而提高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樊龙.提高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实效性的对策[J].知识窗(教师版),2021,(05):8-9.
范仁俊.例谈新课标理念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实践[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1,(03):54-56.
[3]李燕.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优化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9(11):166-167.
[4]赵彦立.论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J].学周刊,2019(13):32.
[5]冯萍.新课改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新课程导学,2016,(11):40-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