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策略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古诗 审美情趣 策略研究
正文
前言:古诗作为中华文学的精华,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古诗的教学,可以增强他们的民族精神,提高他们的人格修养。“腹有诗书气自华”,在古代诗歌中,既有抑扬顿挫的音韵,又有精炼的言辞,更有千姿百态的意境,触动人心的感情,在小学语文古诗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可以通过朗读、想象、品读、欣赏等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语感,使他们在充满诗情画意的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使他们成为一个有文化修养的人。
一、古诗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古诗教学在汉语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但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古诗教学却没有受到足够的关注,它在各级学校的语文教学中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小。正因为如此,季羡林,王元化,金庸等中外学者,都曾呼吁,要拯救孩子们的“黄金时期”,要杜绝在课堂上背诵教条,在课堂外背诵广告的现象,实行“中华古诗”的阅读计划。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应给予足够的重视。不仅能够对学生的理解力、记忆力、想象力进行培养,还能够让古诗在学生稚嫩的脑海中持续地进行反刍、发酵,在无形之中对其智力进行开发,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字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这对于以后的其他风格的教学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审美情趣概述
小学语文课本里的文本,大部分都是文学性的。它的内容、风格、语言等都为我们进行审美教学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语文教学是一门对美的教育,它是一门比其他学科更全面、更综合的课程。文学作品可以赋给少年学生一个更加广阔、丰富的想象世界,更可以寄托他们的思想,所以,在语文教学中,美的教育可以说是所有美育的基础和综合。
语文课堂对美的教育不仅是外在的,而且是贯穿于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通过对文本内容、形式的深刻理解,可以增强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情感修养。只有从触动学生的情感开始,才能引导他们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理解作者的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的用意以及表现手法的妙用。用情感的感染力,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让他们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得到审美的教育。
三、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现状分析
(一)古代诗文与当代学生相距甚远
古诗的语言简洁、优美、典雅,而语法、平仄却与当今的小学生相去甚远。现在,中国的传统文化氛围已经很难让学生有机会去体验,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很难接触到古诗,因此,在语文课堂上,古诗的教学就显得很冷淡。而且,教科书中的古诗,也是一些晦涩难懂的东西,很难让孩子感兴趣,所以,他们也就不愿意学习了。
(二)学生缺乏人生阅历,难以了解作家的思想
每一首诗都具有独特的意境、独特的背景,诗人或低声吟诵,或激昂高歌,每个体悟与情感都是作者的真实情感,或直接或暗藏。学生们年纪有限,阅历有限,眼界有限,所以当他们读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之类的诗句,他们都只是浅尝辄止,不能真正明白诗的含义,也不可能真正进入作者的心境。
(三)学生学习古诗的方式不正确
要想提升古诗的学习效果,就必须要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在掌握了这些古诗的基础上,掌握了这些单词的读音和意义,就可以对这些单词进行全面地分析。然而,就目前小学古诗的教学现状来看,大部分学生都是直接对其进行解析,这不仅给学习带来了困难,还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信心,导致他们产生厌学的心理,进而影响到他们的成长。
(四)不正确的教学目的
中国古诗内容丰富、韵律优美、意境深远,对学生的审美修养和文化修养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应重视知识的传授。古诗教学目标定得不当,主要表现为重释义、轻易体悟,有些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把生字词讲解、词义解释、语法讲解作为教学重点,忽略了其人文因素和审美情趣,从而偏离了培养目标。
四、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策略
(一)阅读多样感受情美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对古诗文的阅读,能够更好地让学生体会到古诗中的情感之美,体会到古诗所要表达的真实意义。朗读的前提条件是,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充分的理解,并得到了教师适当的指导。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之后,再加上老师的引导,在朗读的过程中,可以更好地融入到文章所表达的情境之中,从而激发出学生的想象心理,使学生能够将自己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相结合,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从而了解到作者的所思所想。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读”,体会“情”,体会“情”。
例如,在《饮湖上初晴后雨》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应该在导学环节指导学生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使学生通顺,对《饮湖上初晴后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对所描写的景物及内容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再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尤其是“欲将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让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再让学生进行情绪化的朗读,并对课文进行解读,从中体会到作者的创作意图,在朗读时,老师还可以适当地做一些示范,并播放一些朗读录音,为学生创造一个好的阅读环境,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最后再进行详细地读文,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更好地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与思想,尤其是要明白“欲将西子比,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意思。
(二)利用诗眼,营造古诗审美意境
诗眼是一首诗歌中最关键的一点,在小学教科书中,所收录的古诗大部分都比较短小,而且用词也比较准确,因此,老师们应该指导学生,通过对诗眼的掌握,从而让自己进入到古诗的审美意境之中。比如,在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教学中,老师要把握住这首诗的诗眼,即“江南岸,春风欲绿”,其中一个“绿”字,就是一种美感。老师可以让学生们小组讨论,讨论“绿”这个词应该用哪个词来代替,然后,对比一下这首诗中不同的动词所带来的美感。比如,有同学提出,“绿”可以改为“染”。这个时候,老师要做更多地指导,比如可以利用多媒体图片、音乐、视频等来构建一个立体的画面,利用多媒体播放江南春景的视频,配合舒缓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美感。在深入剖析“绿”“染”二字后,有人认为“染”可以表现春风的动态之美,春风像是一支沾满了颜料的毛笔,江南像是一张被春风染成绿色的画纸。有的同学认为“绿”是一种更有生气、更有情调的东西,更能反映江南春色的特征。这时,老师又给王安石添加了一些相关的信息,让同学们对王安石的生活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感受王安石《泊船瓜洲》中所表达的乡愁,然后再让同学们分析,到底是“绿”更能表达乡愁,还是“染”更能表达乡愁。在此过程中,要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让学生从整体上去感受诗歌的审美意蕴,不管学生赞成哪个字,只要能从审美的角度去感知,教师都应该给予鼓励。
(三)走入生活感悟意象之美
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缺乏美,而是缺少发现。”生活是写作的沃土,而对生活的审美感受则是写作的种子,离开了对生活的审美感受和深刻体验,生活将是一片“荒原”,不会赋予我们创作的灵感和材料。
大自然是多彩多姿的,让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中,亲身感受到绿色的树木和红色的花朵,聆听昆虫的鸣叫,呼吸清新的空气,享受清新的微风;让他们去嗅一嗅稻花的清香,从家里的水果里摘一颗新鲜的水果;让孩子到田地里,看荷兰豆是如何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让孩子们在自然的怀抱中嬉戏,体会到自然的美丽与魅力。在感受的过程中,学生要对写作对象的形象进行充分的感受,从表象到内象,由浅到深,由对写作对象的表面特征逐渐深入,从而掌握了写作对象的基本特征等,进而写出一篇有真情的作文。就像看见绿色的树木和红色的花朵,就会联想到蝴蝶飞舞,联想到春天的繁茂;闻百虫之鸣,思人生之珍贵;呼吸着清新的空气,享受着迎面而来的微风,想着保护环境;闻着稻花香,想着一分耕耘,一分丰收;海伦伸手摸了摸叶子,感受了叶子的震颤,感受了生命的活力,雨水从她的手指间滑过,感受了水的柔情。
人在自然中,要“登高而有情,望海而有意”,就如“山中访友”作家所做的那样,步入森林,鸟叫我名,露水和我对视,一棵棵树木就是我最好的朋友。如果只是匆匆一瞥,那就像乘船旅行归来的朋友,海伦会询问他们所见的一切。他们说,没有发现任何异常。
(四)积累为主,运用为辅
古诗的学习应以朗读和背诵为出发点,而对运用不作过多的要求,这一点从古诗的课后习题设置中可以看出——编排在课文中的每一篇古诗都要求学生能朗读和背诵,仅有少部分古诗要求默写。不难看出,教科书所倡导的“多阅读、多背诵、多积累”的古诗学习方式,对提升学生的文学素质大有裨益。
语文教学要重视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6]。读背为本并不是要忽视运用,通过朗读、背诵等形式,通过习作、口语交际等形式,应当指出,此处的“应用”,并非指一定要用文言文来写,如对联、律诗、文章等,要因人而异,因地制宜,不能照搬。比如,在习作中,在口语交际中,学生可以对古诗进行适当的引用,这样既可以让作者将自己想要表达的语言变得更加简洁凝练,增强感染力,以达到更好地表达达意的效果,也可以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发挥自己积极的创造作用,以起到推陈出新,增强生动性的作用。另外,如果要让学生在习作和口语交际中引用古诗,那么老师就要在平时的教学中重视学生对古诗的积累,在课堂上着重强调“好词好句”“名人名言”等,加强对古诗的应用,并在习作分享课中对那些在习作中引用古诗的同学进行奖励,从而起到激励学生应用古诗的作用。
(五)针对学生实际生活体验,创设诗词审美教育情境
古诗的美隐藏在语言之中,它在情绪之中表现出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质,是让学生对古诗有更深层次的了解的前提,通过创造一种与小学生的现实生活相一致的体验式教学环境,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审美激情,为古诗的审美艺术打下良好的基础,进而使学生们对古诗的审美能力得到全方位的提高。由于小学生缺少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他们在学习古诗的时候,就很难深入地理解其中的文学性,以及其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这就需要老师们创造出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环境,在古诗的审美教育中,寻找出一条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纽带,并将它合理地融入到生活中,从而让小学生们意识到古诗与现实生活之间存在着一种紧密的联系,从而提高他们对古诗审美教育的情感体验,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之中,形成一种艺术审美能力。生活是古诗创作的灵感和来源,老师们可以根据古诗的内容以及学生们已经拥有的真实经验来进行设计,这样才能真正地将学生们的古诗美学学习的兴趣调动起来,让学生们能够得到一种与众不同的美感。
比如,在教辛弃疾《清平乐·村居》的时候,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营造出一种生动的情景,呈现出茅屋,溪水,孩童,荷花等画面,让孩子们感受到一种宁静、宁静的乡村生活,这样就能让孩子们把自己的感情和感悟,融入到诗歌中去。例如,老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活动:“在你的心目中,乡村生活是怎样的?”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想象中的田园生活。这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提高了小学古诗审美教育的质量。
结语:在小学语文古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展开各种不同的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并带领学生去感受诗词的韵律美、语言美、画面美、情感美、意境美,这样可以对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进行有效的提升,将素质教育理念真正贯彻下去,从而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感知、品鉴、表达的能力,对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进行完善。让学生从小的教育环境,就能在优秀的国学精粹文化的影响和影响下,不断提高他们的内在品格和个人涵养,从而让古诗教学真正起到提升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效果。
参考文献
罗娇.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审美情趣的养成[J].山西青年,2020(18):195-196.
[2]郑启开.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情趣[J].知识窗(教师版),2019(12):86.
[3]陈应喜.论小学古诗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学周刊,2018(30):52-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