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幼儿游戏教育策略探析
摘要
关键词
幼儿;游戏;教育
正文
前言
幼儿学习能力比较强,且游戏是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因此,在幼儿教育阶段,幼儿教师要将发挥幼儿能动性、发展幼儿自身能力与游戏相结合,寓教于乐,让幼儿在互动游戏中强化技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幼儿教师不仅要确定与教育目标相符的游戏类型,还要合理处理幼儿在游戏中产生的冲突,更要注重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同时要渗透知识教学。
一、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与融合价值
(一)满足幼儿的发展需求
就幼儿的身心发展而言,游戏玩耍是最能激发其想象力、令其得到快乐的一种途径,而在早期的幼儿教育中,综合游戏不但可以充分利用幼儿的潜能,更可以缩短幼儿与学习之间的关系,让他们在玩耍中增长知识和技能,使其符合幼儿的心理特征和发展需求。而从幼儿的生理发展的观点来看,单纯的教室教学很可能会对幼儿四肢的伸展发育造成一定的影响,但通过玩耍式的互动游戏教学,则可以规避课堂教学的不足,提高幼儿的四肢柔韧性,同时结合玩耍也能满足幼儿的活泼本性,有利于其骨骼、肌肉和神经系统的发展。因此总体来说,与教师单纯讲授知识点相比,玩游戏更能满足幼儿的心理需求,从幼儿发展和综合成长的角度出发,结合玩耍的教学是幼儿学习和健康发展保持平衡的必备前提,因此当下教师最好利用幼儿的游戏教学方法,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二)提高幼儿的游戏参与程度
教学是认识世界和探索自我的发展过程,是需要个体自我参与和深入学习的过程。但是,教学中的很多内容大多具备抽象的表现形式,再加之传统的教学模式更擅长理论的陈述,因此对于还没有建立起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幼儿而言,在传统的学习模式下学习往往是一件很乏味的事情。而游戏与传统教学不同,其本身是一种以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的特定法则达到心理上的满意的社会性的表现形式,游戏的开展更注重于规则的运用,其过程往往是符合人的第一直觉的,因此在游戏中,幼儿通过深度参与,往往能获得极大的心理满足,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幼儿对各种游戏的参与度较为深入。基于此,在教学中融入游戏可以提高幼儿的学习顺从心理,教师通过设置游戏场地和优化学习氛围来提高幼儿对游戏的参与度,通过游戏可以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使用和掌握过往枯燥的理论知识,能够促使幼儿在游戏中学习,这就是幼儿早期教学中,游戏教学的一大优点。
(三)提高幼儿的综合素养
幼儿阶段不但是人类个体发展最迅速的生理发育期,而且也是对幼儿个性和思想塑造至关重要的阶段。根据现有的研究显示,很多个体心理问题都产生自幼儿早期,包括心理障碍、孤僻、不善于与人交流、缺乏安全感等,因此在当下的教学中,对幼儿教育的关注不应只重视知识理论和能力发展,更应重视早期幼儿的心理发展以及心理的培养,为以后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而根据现有的研究显示,为了幼儿心理的发展和健康保障,教师应注重通过体育、劳育、智育、美育、道德等方面对幼儿进行综合培养,注重在教学中提高幼儿的身体素质,培养幼儿的体育、劳教、智育和道德水平,只有让幼儿体验到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愉悦,促进幼儿积累各方面的经验和技能,拓展幼儿的综合审美观,才能让幼儿更好地了解更多的东西,才可以实现幼儿的身心健康综合发展。从此角度来看,游戏融合到幼儿教育当中对幼儿的素养提升大有裨益。
二、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与融合原则
(一)幼儿为本原则
教师应遵循幼儿为本的原则,以、幼儿为本的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注重以幼儿为基础开展各类游戏教学活动,这一原则的遵循是为了避免游戏教学活动开展汇总,因游戏活动的竞争意识过度和学习强度过重而影响幼儿的身体健康,因为幼儿阶段的幼儿尚处于发育阶段,太过强烈的学习和游戏活动不但不利于幼儿的成长,更会影响幼儿的身体素质情况,因此教师应当在以幼儿为本的教学理念基础上开展游戏教学活动。
(二)趣味为主原则
教师应遵循趣味为主的原则,趣味为主的原则要求教师在开展游戏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注重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因为对于幼儿而言学习往往是劳累和枯燥的代名词,幼儿在各种学习活动参与的过程中,大部分基于这两大因素而会产生退缩,因此为了避免这一情况的出现,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注意提高教学活动的趣味性,促进幼儿在游戏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通过较为有趣的活动项目和游戏教学项目参与,实现对学习劳累和枯燥的抵消,以此实现幼儿主动参与游戏教学活动的目的。
(三)循序渐进原则
在游戏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循序渐进的原则就是指在进行游戏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避免给幼儿规划过于困难的学习目标,而是要在符合幼儿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开展更为科学更能够循序渐进促进幼儿进步的游戏教学活动,这就需要教师在游戏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制定好科学的游戏教学活动目标,以循序渐进缓慢进步的教学方式,促进幼儿自主自愿地参与到游戏教学活动中,并实现正确学习理念的构建。
三、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融合对策
(一)确定与教育目标相符的游戏类型
幼儿教育的目标是游戏开展的起始环节,其对于游戏目标的实现具有奠定基础的作用。实践证明,只有确定了幼儿教育的目标,才可以依据要实现的目标确定教育内容及教育手段。《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提出,想要促使不同年龄段的儿童都达到相应的目标,就需选择最佳的游戏类型与形式,促进目标的实现。因此,幼儿教师需深入分析《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所涉及的目标与内容,并以此为基础确定相匹配的游戏类型,进而实现预期的教育目标,促进幼儿不断发展。依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可将幼儿教育的目标分成自我意识与人际交往。就自我意识来说,可通过音乐游戏进行自我意识的教育。以“身体音阶歌”为例,幼儿教师可通过音阶的唱名结合幼儿的身体各部位,让幼儿依据音乐歌曲中的歌词以及指令,逐步认识身体部位,以巩固与深化幼儿对身体各个部位的认识。还要通过音乐表演的形式,培育幼儿的自我意识,让幼儿照着镜子进行游戏,并对“我的”“我”等代词形成明确的认识。就人际交往来说,目标实现的最佳方式就是组织幼儿玩角色扮演等游戏,如搭建积木、娃娃家等相关游戏。幼儿可以在游戏活动中,进行角色分配、分享相关游戏材料,并通过合作互动,提升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
(二)合理处理幼儿在游戏中产生的冲突
游戏指导属于一门艺术,其对于幼儿教师自身的素养与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幼儿教育通常具有相应的特殊性,主要是因为教育的结果无法更好地实现量化,再加上幼儿自身的年龄相对较小,缺乏相应的经验,在游戏活动中就容易出现各种问题。合理处理游戏活动产生的各种冲突,能使幼儿更好地解决其在未来学习与生活中出现的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因此,在游戏中出现困难或者冲突的时候,教师要依据实际状况准确判断,并给予相应的指导,促使幼儿高质量完成游戏活动。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在幼儿做游戏的过程中,教师需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指导。主要表现为:一是教师要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到游戏中,让他们在参与高水平、建设性的游戏过程中实现有效且全面的发展。二是幼儿开展游戏后,幼儿教师要时刻观察,并巡回指导。三是在幼儿游戏的过程中,幼儿教师要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发现幼儿之间发生冲突或者幼儿陷入困境时,要及时、准确地指导。要说明的是,只要没有对幼儿的安全造成威胁,教师就不要随意停止游戏或约束幼儿的行为。
(三)在游戏情境中激活幼儿思维
爱玩属于幼儿的天性,基于此,幼儿教育中,教师需要考虑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创设游戏情境,充分吸引幼儿参与游戏活动,同时促进幼儿积极主动思维,提升幼儿的思维能力。幼儿教师创设游戏情境时,不仅要使幼儿体会到游戏的快乐,还要使幼儿自身的心情得到放松,同时调动起幼儿参与游戏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设多元化的游戏情境时,幼儿教师可以根据情境特点给幼儿安排不同的角色,并结合教学内容,给幼儿准备不同的道具与服饰,让幼儿在游戏情境中获得更加真实的体验。就角色体验而言,通常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包含了警察、医生、快递员、消防员、教师、工人等拓展岗位。教师要尽可能丰富每一个职业角色,尽量使幼儿获得更丰富的体验。每名幼儿都能转换相应的角色,经过体验不同角色,感受各种角色的内涵,了解生活实际的方方面面,让他们提早认识职场,形成团队意识,并初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除此之外,幼儿教师还要在幼儿完成角色体验后,引导幼儿讲述其角色体验后的感受。在这个过程中,能对幼儿的思考分析、语言表达、归纳总结的各项能力进行培养。幼儿通过自主表达,就能回忆其全部游戏过程,并实现巩固游戏内涵的教学目的。
(四)在信息导入中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
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幼儿教育的重点之一。为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幼儿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游戏中的一些表达契机,鼓励幼儿尝试着自主表达。比如,引导幼儿观看动画后自主描述动画人物的性格特征,讨论自己喜欢的动画角色,最后复述动画故事的内容。当幼儿对动画内容充分了解之后,教师根据幼儿个性分配其要模仿的角色、模仿的动画内容,挖掘其表演能力,充分满足其表演欲望。同时,在幼儿表演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录制幼儿模仿视频,让幼儿充分体会到教师对于游戏活动的关注与重视,可以激发幼儿的表演动力与积极性。在完成录制后,幼儿教师可以将录制的视频播放给幼儿看,鼓励其评价自己和其他幼儿的表现,以促使幼儿自身的思维能力以及语言表达力得到提高。
(五)注重家校合作全面开展,建立科学游戏平台
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与融合,还需要注重家校合作的全面开展,以有效的家校合作让游戏活动能够从课上延续到课下,增强幼小衔接的效果。一方面,幼儿家长与幼儿教师应当做好有效沟通,通过常态化沟通,实现对幼儿在家在校情况的全面掌握,促进教师和幼儿家长更好地根据幼儿的情况进行教学配合。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亲子游戏环境的构建,该环境的构建主要目的在于通过亲子互动环境的建设提升游戏教学的趣味性和温馨度,促进幼儿将学习与亲子互动与父母亲情联系在一起,在潜意识中形成对学习活动的良好印象,进而实现幼儿早期学习能力的培养。而在这一过程中主要需要幼儿家长做好对幼儿的行为和思想的关注并给予相应的互动反馈,进一步强化亲子互动环境的建设效果。另外,教师要预先将幼儿家长可行的家庭亲子游戏活动告知家长,以使幼儿在家也可以进行游戏活动,强化游戏活动的效果。例如,教师可以指导家长开展玩具分类游戏,即幼儿在玩完玩具后,由家长引导幼儿进行玩具分类,将不同的玩具分类放置,譬如玩具车放一起、毛绒玩具放一起、一种颜色放一起、形状相似地放一起等,通过这种依照颜色、种类或是数量分类的游戏活动,让幼儿在学会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正确的生活观念。又例如,教师可以指导家长带领幼儿观察并了解生活中常见的数字,包括父母的电话号码、公交车编码、地铁线路等,通过对数字不断地认识和了解,强化幼儿对数字的感知,有利于幼儿升小学后的学习成长。
结语
综上所述,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与融合具有重要的价值,在当下的教学中,游戏的科学应用和幼儿教育的科学开展,本质上有利于幼儿的进步与发展,对于幼儿的身心健康都有诸多裨益。幼儿教师在游戏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其对幼儿的教育作用,通过游戏的类型确定科学的方案,与幼儿自身的成长需求相结合,针对性地引导幼儿参与到游戏活动中,以促进幼儿自身创造力以及实践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赛凤.幼儿游戏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及实践问题[J].家长,2022(33):168—170.[2]沈小艺.践行“生活教育”,推动幼儿角色游戏有效开展[J].当代家庭教育,2022(27):86—88.[3]陆媚妮.课程游戏化在幼儿科学教育中的实践探讨[J].成才之路,2022(28):105—1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