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艺术家生平对初中美术课堂的作用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张诗琳

广东省珠海市第七中学,广东 珠海 519000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在过去几千年的历史长河里,从艺术萌芽时期的那些洞穴壁画到现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美术展览馆里琳琅满目的艺术作品,人类在艺术世界里留下了丰富的遗产。这些数量庞大的艺术作品,按其产生的时间用某种逻辑和秩序串联起来就是整部人类的艺术发展史。我想,艺术史就是所有能看到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家创造作品的历程总和。虽然这可能是站在单一和笼统的角度去看待艺术史,但人类留存下来的这些丰富的艺术作品,确实印证了艺术史的发展,或者说为艺术史考古提供了确切的物证。

历史是由人创造的,艺术品也是具体的人创作的。虽然艺术家作为一种社会身份的历史并不算长,但是每当我们在赏析一件艺术作品时,我们都脱不开它所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由谁创造了它。因此,表面上看,艺术史给我们留下了实实在在摸得着看得见的艺术品。但本质上,艺术史更是人的历史、社会的历史,虽然那些浩如烟海的历史人事早已逝去,甚至无从考究真假,然而正是这些名人秩序、韵事,反过来为其对应的艺术作品增添无数光彩、梦幻,也丰富后世仰观者对于历史时空的无限遐想。所以了解艺术家生平成了我们美术课堂不可缺失的重要部分。

了解艺术家生平帮助学生欣赏分析艺术作品

贡布里希说:没有艺术,只有艺术家。这种观点可以说是唯艺术家论。钱钟书在婉拒慕名而来的探访者说:如果你吃到鸡蛋觉得很好吃,不必一定要登门探视生下这颗蛋的母鸡!这是另一种观点,可以说是唯作品论了。正如人们欣赏艺术作品,有些人简单通过眼睛观察和内在感觉来欣赏已经可以获取巨大的满足感;而有些人总是会想这个艺术家是在什么情况下进行创作,他所处的的时代以及这个时代下的具体环境对他的创作有什么影响等。这两种观点孰对孰错,这当然不是一个二元对立的问题,不同立场和角度看世界,世界才因此而多元多彩。

法国艺术评论家丹纳曾说: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它们所属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是的,每一件艺术品都是它所在时代的产物,时代赋予了它特定的风格和特别的涵义,会留下属于它的时代印痕,甚至每一个艺术作品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或有趣或悲伤或曲折的故事。如伦勃朗那幅著名《夜巡》,此作品在现在看当然是他个人风格的杰作,在当时却最终导致他身败名裂,晚年更是穷困潦倒;如近现代艺术家如梵高对艺术如此虔诚狂热,短短十年,留下800多幅油画,1000多幅色彩,还有水彩版画150多幅,主要作品都是生前最后几年完成的。生前默默无闻和身后响誉世界,不可谓不跌宕,关于他的割耳事件,关于他的死不可谓不离奇,这些现象都是艺术与时代的错位。这是时代的局限性,也是艺术作品与艺术家的命运吧。伦勃朗超脱于巴洛克的辉煌磅礴,独创属于他自己的光影世界,凡高能在经历巴黎印象派的洗礼后,沐火重生,画出它用生命点燃的烈焰华彩。在这样的背景故事中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们创作作品的过程和重要意义。由此可见,了解艺术家生平以及艺术作品背后的故事有助于学生深入赏析艺术作品。

二、了解艺术家生平丰富课堂教学,提高效率

我想许多美术老师有时候也有和我一样困惑的事情,美术书上的范图甚至名作学生基本不认识,课堂上列举一些相关艺术家的作品,也是一问三不知。尽管有些学生知道《向日葵》《蒙娜丽莎》等这些作品,但再问得深一层,作者以及创作背景等相关知识也是毫不了解,这无疑给美术课堂带来了极大的阻力。如何提高学生美术知识储备是每一节美术课都在做且应该是每一个美术老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这也是我思考研究开展这系列课的初衷。以下两点是我在思考并且在做的方向:

(一)听、看——艺术家传记

在美术课的教学中,老师一味去介绍作者以及作品的时代背景,甚至直接读艺术史资料,让学生感到不知所云、枯燥无味甚至无从下手。我想,作为老师不仅要思考如何分析作品,更重要的是要思考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我们一起去感受艺术家和艺术品。我尝试利用每一节美术课抽出5分钟时间,通过给学生讲艺术家的小故事、看艺术家传记视频、听名人讲艺术家故事三种形式,给学生了解艺术家生平,走进艺术家的生活,走近艺术家的精神世界。这给了我意想不到的收获,学生会追着你问故事的后续,会自己去寻找答案,去学习更多的相关知识。

(二)艺术家作品欣赏、临摹、再创作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才能充分发挥他们主观能动性,调动其自身的创造潜能,才能收获不一样的感受和体验。

课程以《我喜欢的艺术家》为主题,以小组为单位,每组选择一个艺术家为研究对象,选定艺术家作品,小组成员一起去研讨学习作品后面的背景故事、临摹作品、再利用各种材料根据自己感受去创作,最后各小组根据这一阶段所得收获,开展小组艺术展览介绍会。

我通过开展大单元课程引导学生逐步走进艺术家,了解艺术家最初的目的,感受艺术家创作过程,并尝试把作品再现,最后再根据学生自己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的感受来二次创作并升华。这整个过程不仅是让学生学到知识,获得成功感,更是丰富了美术课堂的教学,大大提高了美术教学效率。

三、了解艺术家生平影响学生的人生价值观

梵高是很多学生心中喜欢的画家,私底下很多学生也喜欢临摹他的作品,如《向日葵》《星夜》等。梵高是后印象派的画家,出生于荷兰乡村的牧师家庭。梵高生平非常的坎坷,他做过职员、商业经纪人和传教士,在生活中屡遭挫折和失败,最后他决心投身于绘画。由于绘画启蒙较晚,梵高非常刻苦,哪怕风吹雨打或者烈日暴晒,他也坚持把做作品画好。那群鸦乱飞的麦田,红叶斑驳的森林,星月流动的夜空……都在记录着他早出晚归、日晒雨淋、忍饥挨饿的困顿生活。人们常说梵高是天才,没错,他就是一个非常努力的天才。梵高的一生是艰辛的,尽管他一生中只卖出去过一幅画,生活都是靠弟弟接济,无情的生活、内心的痛苦都没有让他放弃对绘画的热爱,没有放弃自己的目标。1890年7月,他在精神错乱中开枪自杀。但是他作为后印象派的先驱,深深影响着二十世纪的艺术。

价值观是我们处理事情,判断是非,做选择时取舍的一种标准。对于学生,他的价值观是他成长道路上最重要的精神追求、寄托、支柱和动力所在。学生通过系列课程学习梵高的生平,认识梵高,感受不一样的梵高,走近梵高的精神世界。最终从凡高的一生中看到他献身艺术执着艺术的伟大精神,我相信会给学生的精神世界带来很大的震撼,会激励学生以后在成长的道路中坚持自己,永不屈服。

当然,古今中外还有许许多多艺术家,走近每一个人,他们身上的精神都会影响着我们的学生,激励着我们的学生。齐白石画虾先后历经数十年的时间来细心观察和长期写生, 最后才绘画了令后世人们效仿的“白石虾 ”,这种千锤百炼的品质不正是给学生最好的教育吗;徐悲鸿为经常跟在马车后面跑,只为了画出传神的马。最终徐悲鸿画出他满意的作品,这种功到自然成的精神不正是给学生最好的教育吗。

人的生命是短暂的,而精神却以某种形式得以留存。艺术家以其独特的个人魅力征服世界,艺术家的作品就是他自我升华的一种精神存在。走进艺术家的生平,走近艺术家的精神世界,让学生受益匪浅。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