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探微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李永娇

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王爷府学校 邮编:024421

摘要

在新课改的条件下,立德树人是小学道德教育的重中之重,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将来的发展。在教学中,班主任要注重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在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的同时,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为社会培养出高质量的、优秀的人才。本文从说明在小学中进行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入手,并对当前阶段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之后在新课程的环境下,对小学德育工作的方式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比如可以通过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构建良好的班级文化以及运用家校联合模式来对学生的道德素质进行培养。本文的主旨是:以此为契机,引发班主任对立德树人观的反思,提高学生的品德水平,从而促进其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


关键词

新课程;小学教学;德育工作

正文


一、开展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一)开展德育工作能够促进学生

核心素养的提升: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有关部门提出了注重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工作目标,也就是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求的道德品质和个人能力。在学生中,要以社会主义价值观为指导,树立正确的生活价值观,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它的价值取向主要是指人的价值取向、社会的价值取向和民族的价值取向。而学校的道德教育恰好满足了这种需要,因此,在学校中进行道德教育,对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起着重要作用。

(二)开展德育工作能够发挥立德树人理念的作用

班主任应以德育工作为课堂教学的第一要务,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这主要是因为,这个时期的学生正是个性形成的初期,因此,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对他们的身体和心理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可以为他们今后的发展奠定一个很好的基础。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把道德教育放在第一位,才能真正发挥出立德树人理念的作用。

(三)开展德育工作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

小学义务教育阶段是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学习的重要时期,学生身心尚未发育成熟,人生观、价值观正在逐步形成。所以,学校要抓住这一时期的特殊性,积极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提高学生在生活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促进学生优秀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形成。但是,在当前的道德教育中,教师真正把道德教育放在第一位吗?能否将道德教育贯彻到教学中去?近几年来,新闻报道中出现的校园伤害事件频频发生,这与学校道德教育的缺失密不可分。因此,学校应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德育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在学习中形成感恩、尊重等良好的道德品质,杜绝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将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道德素养的社会栋梁。

二、在新课程背景下开展小学德育工作的方法

(一)通过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培养学生的德育素养

在新课改背景下,班主任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但是,在传统的德育工作中,老师们非常重视自己在班级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而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真实感受。学生们只能被动地跟着班主任学习有关道德知识,无法真正发挥出道德教育的作用。因此,小学班主任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才能有效地进行德育工作。首先,班主任要对学生的学习特点、性格特点和个人偏好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其次,要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激发学生对道德教育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道德教育知识。其次,在小学阶段,学生之间是有区别的,他们的家庭情况,他们的生活环境,他们的成长方式,都不一样,因此,他们的性格也不一样。所以,班主任在组织学生学习德育知识的时候,应该综合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制定出适合所有学生的德育方案。

比如,在我们班上,有些同学由于受其父母的影响,个性较为内向,不爱与人交流。这些同学在生活中犯错的时候,为了防止他们对自己造成心理上的伤害,作者采取了赏识教育的方法,不用严厉的言语来进行批判,而用平静的语调来引导他们发现自己的错误,并加以纠正,这样可以有效地保护他们的自尊。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我会在课堂上对这一类型的学生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然后给予他们赞赏,这种方式有助于他们建立起自己的学习自信。同样,在班上也会有一些让作者在管理上比较头疼的学生,他们在课堂学习中总喜欢破坏班上的气氛,不按老师的要求去学习。与此相同,采用赏识教育的方法,表扬他们的优点,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爱,了解没有放弃对他们的教育,并及时端正学习态度。因此,在道德教育工作中,班主任应采用为学生讲理的方法,来指导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加以纠正。最后,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班主任要用自己的热情和爱心去关心每一位同学,并对同学们的意见和建议给予重视,缩短自己与同学们的关系,让自己变成同学们在校园里学习的最好的朋友,从而支持学校的德育工作。

(二)通过构建良好的班级文化培养学生的德育素养

一个好的班级文化可以提高同学们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班主任要主动为同学们营造一个团结、融洽的学习氛围,让同学们在一种放松的气氛中学习,这样才能更好地推进德育工作,让同学们拥有一种积极向上的个性和优良的道德素质。因此,在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要积极地为学生营造具有道德因素的班级文化。在进行德育文化建设的时候,班主任可以在教室里贴上有关德育的海报、社会中好人好事的报道、当前比较热点的内容等,让学生在班级里受到德育的熏陶,在不知不觉中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并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以感恩节为例,作者在实施学校道德建设的过程中,就会在感恩节这一天,对同学们进行一次感恩教育。利用教室的多媒体,让学生了解中西方关于感恩的内容,并提问:除了看到的感恩事例,你还能想起什么感恩的事情呢?随后,学生在教室中进行热烈的讨论。采用这种教育方法,既可以扩大有关感恩的内容,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道德教育氛围,也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提高他们参加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从小进行感恩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使其发挥德育的作用。

(三)通过家校联合模式培养学生的德育素养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学校对双减政策的响应也很积极,双减政策使学生的学业压力有所减轻,课后补习的负担有所减轻。受双减政策的影响,学生课余时间相对充足,学习方式也更加自主。然而,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因此,家长应该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班主任应及时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深入了解学生在家中的学习状况,然后共同探讨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师可以通过信息化手段和家长进行沟通,比如通过微信,QQ,钉钉等聊天软件,建立学生学习交流群,增加师生之间沟通的机会,从而制定出更加完善的道德教育计划。
  团队化合作,开展责任意识教育工作

无论是生活在家庭中的小学生,还是生活在学校班级中的小学生,每一个人不仅是独立的个体,还是一个集体的一分子,所以在小学时期引导学生树立团队意识和责任意识也非常重要。这样不仅可以改变很多家庭因为溺爱引发的学生的过度自我意识,也能教会学生在集体环境中如何与他人正确相处,并在相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责任感。尤其是在一个班级这样的集体环境中,让学生拥有责任感可以提高班级的整体凝聚力。比如,在班级的日常管理中,针对一些有难度的学习任务或者班级管理工作,班主任可以设定“任务驱动合作”管理模式,让班级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属于本小组的特定工作内容。以班级的日常管理为例,班主任可以按照班级的日常管理内容,将班级中的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合作小组,如自习课纪律管理小组、班级卫生管理小组、文明礼仪管理小组、作业检查管理小组等。每一个小组都会按照本小组的管理内容确定成员的不同分工,每一个成员都有自己独立的管理内容,同时各个成员之间又是互相合作的关系。如班级的自习课纪律管理小组,该小组中设置了纪律检查员、纪律记录员、纪律总结员等不同的岗位,每一个岗位的学生都有自己的任务。等所有的小组成员分工完毕后,班主任要向学生说明“只要进入工作岗位,就要恪守职责,认真完成自己承担的工作”。然后每个月的工作结束后,班主任可以利用班会课开展近期工作点评活动,鼓励各小组互相点评,说一说他人的长处,分析一下自己工作中的失误等,通过这种自我反省与他人检讨的方式,引导小学生明白集体合作的重要性以及个人应该履行的责任使命,从小事做起,明白作为一个社会人自己肩上担负的责任。

举办主题班会,开展道德品质养成教育

德育工作中经常会涉及一些理论性的说教内容,有些基本的德育知识必须通过专业化的视频讲解或者班主任的解释,才能发挥其中的德育价值。针对这一部分的内容,班主任可以利用每周的班会时间开展各种主题性质的德育活动,让德育的内容更有针对性,更有利于小学生形成深厚的德育品质。比如,班主任结合目前教育领域在德育方面的改革举措,或者学生群体中广泛存在的德育问题,专门举办一次与之相关的主题班会活动,通过专业化的班会德育扭转德育推进工作中理论学习效果不明显的局面。目前很多家庭都对小学生过度溺爱,他们每天享受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幸福生活,导致缺乏感恩的意识,忽略父母在养育儿女过程中的辛苦付出。为了改变这种不良的风气,班主任可以围绕目前小学生在感恩父母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举办“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感恩主题班会。在班会之前,设计筹划与主题有关的PPT,捕捉生活中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一些小事,通过真实的画面在线方式,让班级中的小学生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去回味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日常相处方式,从他人的世界中感知父母照顾自己的不易,从而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班会设计中,还可以增加歌曲、自由发言、小故事分享等互动环节,尽可能采用一些小学生喜欢的教育方式,将“感恩父母”这个传统美德灌输到每一个学生心中。这样的主题班会教育方式,保留了传统的理论说教元素,同时也增加了很多丰富、有效的互动环节,尽可能通过情景教学的方式引导小学生理解与德育有关的理论内容,将枯燥的德育理论转化为真实可见的案例形式,更有利于小学生的理解,可以确保德育工作取得显著的效果。

(四)开设实践性活动,开展道德意识落实教育

在培养小学生德育素养的过程中,空头的说教不行,很多德育品质、精神等只有付诸行动才能植根在小学生的心中。新时期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可以结合学校、节日、校外拓展基地等开展一些实践性的德育活动,引导小学生走出课堂教育的局限天地,在动手、动脑实践体验中升华道德意识,提高道德素养。比如,关于爱国主义的德育工作中,班主任可以利用当地的一些红色教育基地,如革命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根据自己所在班级学生的理解能力,组织他们利用课余时间走访、参观这些教育基地。并且根据“红色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目的地、教育目标等设计不同的爱国主义学习任务,如“聆听革命故事,书写革命精神”的征文活动,鼓励学生在了解感人的革命故事后,以其中的革命人物或者事件为例,写一写自己的真实感受,升华学生的爱国情感。比如,关于行为规则的德育工作中,班主任可以结合“全国交通日”等,将班级中的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小组,组织学生走上街头,调查、记录、观察一些路口的行人违章记录。通过亲眼看到一些行人在马路上的危险动作,以及可能带来的安全隐患问题,提高小学生对“遵守交通法规”重要性的认知,引导他们养成良好、自觉的交通出行习惯。

结语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对小学班主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班主任必须准确地理解德育工作,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地调整教学计划,对德育内容进行创新,从而激发学生对德育知识学习的兴趣,为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颜祖良.浅谈新课程教学改革下的小学德育工作[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20(1):36.

[2] 陆彩萍.新时期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探析[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21(2):302.

[3] 吴登霞.新时期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探微[J].甘肃教育研究,2023(03):114-116.

[4] 王洁.德育先行  提升品格——新时期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施方略[J].试题与研究,2023(05):114-116.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