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高年级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摘要
关键词
小学数学;高年级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
正文
前言
对高年级小学生来说,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他们必备的一项能力,有了良好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特别是数学,它具有抽象性和逻辑性等特点,因此,对学生的技巧的训练离不开对问题的解决。通过解题,能够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掌握的情况,对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很大的帮助。目前,由于受到应试教育制度的影响,许多小学数学老师在解题的过程中都会产生一些问题,这就造成了学生的思维模式和解题方法上都有一些不足之处。因此,老师们必须要建立起一种新的思维模式,对解题方法进行优化,才能让学生的解题能力得到真正的提升。
一、小学数学高年段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意义
首先,我们都知道,通过不断地学习解决问题,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各种能力都会得到提升,在现代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的现实生活也有很大的帮助,它能磨炼学生的意志,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使学生朝着更高的层次发展。
其次,现代社会需要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如果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就会让学生养成只注重知识不重实践的错误观念。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既能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又能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增强他们的数学应用意识。
最后,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学生在学习数学时要保持谨慎的态度,不能操之过急,因为要想在数学学科上有所建树,就必须要有细心、有耐心,所以,学习数学也能培养学生对任何事情都认真、认真的态度。
二、当前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不足之处
其一: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仍以教材为主,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为主。教师在设计课程时也主要以参考教材为主,长期来看,会使学生的学习思路固化,无益于学生的思维空间的拓展;这对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不利的。
其二: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然而,在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存在着不能真正运用这种教学方式的现象,他们的学习只停留在表面,不能真正的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能力。
其三:师生对“解题认知”存在偏颇;很多数学老师在日常教学中,主要是通过讲解习题,让学生们知道这道题怎么做,也认为只要他们做对了,不会有任何问题,就具备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这种认知显然是有缺陷的。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远远不止于此,他们除了可以做对题,还可以具备灵活思辨的能力,以及良好的学习素养和习惯。
三、小学数学高年级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树立良好审题意识,形成良好解题习惯
现在,许多小学生在解答应用题时,往往粗心大意,忽视了对题目的认真审题,从而造成了他们对出题人的考察点不能清楚地认识。由于这些学生的疏忽和疏忽,使得他们在解决问题时经常犯一些没有必要的错误,久而久之,就会使高年级学生对数学失去兴趣。
因此,身为高年级数学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们树立一个正确的审题观念,要认真地对待每一道题目,认真地思考题目背后的含义,并采取合适的方法,积极地去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提升他们的数学解题能力,也可以提高解题的效率。教师应指导学生从多个方面来分析一个题目多思路解答问题,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考虑问题,培养他们的数学学习思维,提高他们的数学逻辑能力。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保证学生的思维敏捷,保持一种良好的思维状态,不能让学生拘泥于一个方向,钻牛角尖,而是要打开他们的思路,去面对这些问题。与此同时,老师还应当鼓励学生积极的、主动地进行思维活动,不能完全依靠老师,还要培养学生独立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对小学高年级学生进行数学能力的培养的课堂上,老师应当给予足够的关注,通过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方法,让学生对数学的解题知识有更深的认识,激发他们对数学问题的理解,更好地引入新的知识,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为他们以后的数学学习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对他们的学习生涯也有很大的帮助。
(二)结合生活讲述问题,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在进行高年级数学学习的时候,学生经常会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这主要是由于学生对相关知识了解的不够多。因此,如果想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需要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将相关的内容讲出来,并以生活实际为基础,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进而为接下来的数学教学提供相应的便利。另外,教师也可以通过启发学生思考来训练他们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例如,在讲授《比例》时,教师可向学生提问:体育锻炼非常重要,因此老师准备购买一只篮球和一只足球,共花费140元,球与球的价格比为4∶3,请问足球的价格是多少?在此过程中,教师可向学生介绍有关比例的知识,使学生对比例有更直观的认识。接着,教师讲解完相关知识后,学生根据教师的例题进行计算:140/(3+4)×4,经过计算,最后得出足球的价格为80元,可以表扬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
(三)渗透数学学习思想,提高数学解题效率
数学学科属于一种数学思维活动教育,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将数学思维方法渗透到课堂中,引导学生走出困境,并以此为基础,有效地解决问题。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学生的思维结构,方便学生在后续的数学学习活动中,以良好的思维转换能力进行高效地学习。毋庸置疑,知识的掌握对提高人的思考能力至关重要。
与低中年级比较,小学高年级的数学知识内容有了较大的难度,这是因为它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维和方法。要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分析与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就必须将有关的思维融入到他们的教学中。将“转化”的思想融入到数学教学中是与新课标的要求相一致的,但大部分的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容易出错,而且一遇到问题就不知道该怎么解决了。运用转化思维,能够将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单,再利用知识的迁移、转化、整合等手段,将大而复杂的问题逐步分解成小问题,从而提升解决问题的效率。
比如:同时有两支施工队伍在建设一条公路,长度为60公里, A支施工队伍用了十五天,一天4公里。B施工队伍一天5千米,你说要几天才能完工?对于以上的数学问题,小学高年级的数学老师就可以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分析题目,并把问题转换成几个简单的小问题:① A施工队总共修了多少公里路?②高速公路还有几公里未修好?③施工队伍要多久才能把其余部分的道路修好?通过对问题的分析、问题的转换,使学生的解决问题的效率得到了不断地提升。在数学课程标准中,针对数学思维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但是,数学教材的编排仍然是按照数学知识发展规律和学生认知特点来进行的,因此,在数学教材中,所呈现出的概念、性质、公式、法则等都是有形的知识,而一些需要掌握的数学技巧却是不存在的。这就要求老师将教育理念融入到平时的教学中,使学生真正地掌握数学解题的要领。
(四)注重差异,因材施教
在小学阶段,学生在身心各方面的发展还不够成熟,并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这种差异导致了不同学生在性格特征、认知水平等多个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教师要积极关注这种差异,采取因材施教的措施,因人而异,因人而化,根据不同学生在身心特性、知识水平等各方面的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而因材施教又必须把握“适用性”这一基本原则。即所采取的差异化举措不仅要有差异化,更要符合不同个体的实际情况与需求,不能“拔苗助长”。
以“比例”一章为例,该章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比例的含义,以及比例的区别,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判断能力。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教师先了解了学生的已有知识储备,发现学生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特别是对比例及其相关知识点了解程度差异巨大。针对这种差异,教师展开了不同难度的教学设计,并以差异性为依据,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给予不同的研讨知识点,让学生展开知识点讨论活动,教师在学生谈论的过程中对其加以引导。授课结束后,全体同学都有收获。实践表明,基于差异的因材施教策略,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五)实行课堂检测,将错误分析进行汇总
学生的自治能力比较弱,缺乏一定程度的自主性。因此,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通过课堂检测的手段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同时,还能及时地发现学生的错误,分析和汇总学生的考题错误,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实施精准帮扶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记录下教师所讲的内容,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
例如,在教《圆》时,教师可出一些与圆有关的问题,如:花坛直径40米,面积多大,2米种一盆,能种多少?有的学生在计算过程中会出现一系列的错误,比如说,有的学生不知道圆的面积公式或者周长公式,所以有的学生在第一个问题上花了很长的时间,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在教学时应该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告诉学生圆的面积公式是 S=π r?2 r= d,因此老师们可以算出面积是1256㎡,周长是直径和π的乘积,老师们可以算出周长是125.6米,但老师们在最后发现了最大的错误,如果一盆花是2米,那么它能种多少?很多学生使用了四舍五入,教师可以讲解去尾法和进一法,让学生对相关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为接下来的数学教学提供了一定的便利。
(六)拓展思维,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思维
数学题有许多种解题方法,因此,数学可以说是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的有利条件。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比如说,在解数学题时,要找出几种不同的解题思路,就拿这道题来说:“超市进了一批苹果,第一天买了2/9,第二天卖出了剩下的1/7,第二天卖出了同样的数量,这时还剩500个苹果,请问:超市一共进了多少个苹果?”在解题过程中,教师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用多种方法去解决问题。在这里就简单地采用两种方法来举例一下:第一种方法,1-(1/7+1/7)=5/7,500÷5/7=700 (个),700÷(1-2/9)=900 (个);第二个办法,就是把从超市里买来的苹果数设为 x,用方程式计算出x×1/7×2=500,从而得出 x=900。如此一来,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们的思维一定会变得更加活跃。
结语
总之,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小学数学是非常重要的一门科目,而对小学中段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又是整个小学数学学习阶段的核心内容,对高年级数学的深入学习有直接的影响。所以,老师们必须要对此给予充分的关注,在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应该持续地进行学习和研究,主动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拓宽自己的教学思路,并以学生的特点和他们的学习状况为依据,探索出新的教学方式,并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小学中段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廖红燕.小学高年级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19):123-124.
[2]程艳萍,向坤.探究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的策略[J].时代教育,2015(8):242.
[3]王小华.浅析小学高年级数学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J].赤子,2019(18).
[4]赵丽丽.试论小学高年级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1(13):89-90.
[5]林少贞.提升小学数学高年级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策略[J].新课程导学,2020(34):95-96.
[6]李鹏程.小学高年级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对策[J].天津教育,2019(02):32-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