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作业设计策略
摘要
关键词
双减;初中数学;作业设计;优化策略
正文
前言:
双减政策是国家推出的一项重点政策,它针对的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有效地减轻了他们的校内作业负担及校外培训压力。从国家到地方都在反复强调减负,全社会都在呐喊,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的课业负担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减轻。面对着既要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又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教学质量的形势,我们要对以往的教学模式进行反思,以研究作业为切入点,有效地设计作业,改变传统的、机械的、重复的、多的作业联系方式,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有效作业模式。
一、初中数学作业存在的问题
(一)对初中数学课后作业优化的认识不足
从当前作业设计优化的现状来看,初中数学教师对作业设计的重视程度还不够高,很多时候只是为了应对“双减”,做一些浅尝辄止的“减法”。然而,在初中数学教学改革中,作业设计的优化却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第一,优化课后作业,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后作业的有效性;初中数学课后作业作为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帮助学生完成自我测试,巩固知识,训练思维,促进学生数学思维、数学应用和数学素养的发展和完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另外,课后作业在一定程度上等同于教学反馈,教师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第二,对初中数学课后作业进行优化,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传统的初中数学课后作业很容易陷入题海战术的刷题怪圈,学生长时间沉浸在其中,很容易形成麻木感,从而丧失学习兴趣、增加学习负担。而对初中数学课后作业进行优化,能够帮助学生摆脱单调重复的练习过程。通过对作业进行分层设计、趣味设计、针对设计等作业进行优化设计,来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以及数学应用能力。在学生完成了力所能及的练习之后,他们会获得一种成就感,从而提升他们的学习自信心,提升他们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二)优化初中数学课后作业时缺乏条理性
从当前优化作业设计的现状来看,优化过程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一定的条理性,也就是缺乏目标针对性、题目代表性、趣味多样性和层次性。第一,初中数学课后作业的优化,要根据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按照重点和难点,按照不同的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逐级布置梯度作业,帮助学生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第二,对初中数学课后作业进行优化时,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题目,而不是让学生进行“题海战术”。高质量、简洁、有代表性的作业设计能够保证课后作业的质量和教学效果,从而减轻学生的压力,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第三,对初中数学课后作业进行优化时,要结合教学实际,结合学生多样的个性特点,提高课后作业的趣味性和多样性,以丰富学生的作业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动性,增强学生的作业体验,实现快乐学习。第四,对初中数学课后作业进行优化,要有效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通过设计分层作业,克服大班教学中“一刀切”教学模式的弊端和弊端,使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适应不同的学习需要,树立学生对数学的信心,拓宽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方式。
二、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的作业设计策略研究的意义
通过调查、研究、分析,我们发现初中数学作业中存在着大量的作业消耗、作业效率低下等问题。学生的作业量太大,在某种程度上并不适合这个年龄的学生,导致学生经常出现作业写到很晚的情况,虽然作业量很大,但是却没有起到复习和巩固过去学习知识的作用。基于此,改变传统的作业练习观,树立新的练习观,不仅能够有效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现象,同时,也响应了国家推出的双减政策。
有效地设计作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一些课内练习,挖掘学生的潜能,通过对自己所学知识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发自内心地去进行一些与数学相关的实践探究,对所学知识展开亲身的探索和体验,体会实践探索过程中的美好,从而享受学习的乐趣,逐步形成这样的学习方式,热爱学习,享受学习。这样的实践探索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认识,鼓励和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跟老师、家长、同学进行交流,建立起自己对于知识的独特体系和架构,将书本上生硬的文字知识彻底地转化成属于自己的灵活知识,还能在生活中应用于实践,形成生活上的技能,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和教学质量。
三、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作业设计优化策略
(一)丰富作业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作业形式不应该只是单一的、无交叉的,根据学习目标的要求,应该丰富数学作业形式,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充满热情地投入到学习和作业中。在作业形式上,不仅要有书面的巩固作业,还要增加实践性、探究性和扩展性作业的比重。在平时,学生在做书面巩固性作业的时候,还需要用其他形式的作业来中和书面作业带来的枯燥。但是,实践性作业的数量不应该太多,需要严格控制,在做实践性作业的时候,也要与相应的学习内容相结合,展开有效的学习。巩固性的学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基础学习,一个是重点学习,要掌握基础概念、公式内容,另外一个就是重点学习重难点知识内容。
例如,在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一章关于二次函数应用的课文中,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将他们分成不同的小组。在布置“二次函数图像与性质”这节作业的时候,可以要求每组找出三个他们觉得具有代表性的图像,并找出图像的函数,对图像和函数的性质进行分析。各组可以找出有代表意义的图像函数写在黑板上,以便其他组找出相应的图像。学生在根据函数画出图像的过程中,会猜测图像的形状,通过画出的部分图像联想剩下的图像,并猜测最后得到的结果。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逐渐将学生们的数学热情挖掘出来,提高了学生们做数学作业的兴趣。通过分组学习,学生之间的友谊变得更加深厚,学习氛围也变得更加浓厚。
(二)精选作业内容,作业有效化
数学作业是以学生一天所学到的知识为基础,展开的一次复习和巩固为基础的,要对学生做作业的时间进行合理的分配,对作业的难度和题量进行掌握,并以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为依据,并与整体学生的个体差异相结合,完成作业的有效时间应该控制在九十分钟左右。在数学书面作业中,尽管要以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依据,来布置作业的数量,但是也要以个人差异为依据,让作业变得更为灵活、多样化,并呈现出层次性,从而将作业的有效性凸显出来。要对数学作业进行严格地选择,将错题排除在外,防止出现奇怪的题目,按照课程标准,将所学到的知识和数学的重点相结合,对作业展开全面、合理、有效的布置。教师可以学生的能力为依据,对一些存在较难和高难度的题目,可以适当地指导学生,并结合自身的情况,在完成作业的时间还有富余的情况下,教师可根据自己对较难题目甚至高难度的题目展开探索。
举例来说,在一次函数模型的应用过程中,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要以题目的难易程度为依据,展开综合布置。在布置较难部分的作业时,教师可以布置一道类似图像与函数综合在一起,与生活实际贴近题目的作业。作业的难度由低到高,逐步加深,让学生看到更多的题型,掌握更多的解题思路与方法。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和作业完成的质量,了解到学生对此阶段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而找出学生对本节知识的薄弱之处,对症下药,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变得更加牢固。
(三)遵循作业设计的差异化原则,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在中学阶段,由于课程的难度越来越大,学生的发展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学生受到了自身学习能力的局限,他们在数学知识的掌握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以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原则为依据,通过差异化作业设计,可以促进学生的个体化发展。通过对作业的难度进行不同程度的划分,使每位学生在完成数学作业时都能有更深层次的学习体验,提高作业设计的准确性和精简性,促进不同水平的学生的共同进步。一般来说,老师们要以学生们的实际学习状况为基础,将他们的作业完成时间和完成效果分为几个级别,针对不同级别的学生,制定出有针对性的作业,让每一个级别的学生都可以在作业中获得更多的知识,从而实现因材施教,提高学生们的学习自信心和积极性。比如说,在进行“全等三角形”一课的作业设计时,教师可以以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依据,为学习能力最差的学生提供基础习题,为学习能力中等的学生提供巩固习题,为学习能力最强的学生提供创新习题。
(四)联系生活设计生活化的作业
我们现在所学的一切都是来源于生活,因此,教师在教学和作业设计的时候,不能脱离生活,要以生活为出发点来设计作业,这样才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完成数学作业。教师在设计作业的时候,应该设计更多偏向于生活化的作业,这样才能更好地拉近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了解到数学其实与我们的生活非常接近,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之中,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在设计作业的时候,要多设计一些生活化的作业,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提高他们的数学理解能力。
如《图形的轴对称》一节课,教师可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情况,给学生更多的生活作业。在布置作业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到生活中去寻找轴对称图形,并将其以图画的形式记录下来。除了要记下这些图形,学生还需要画出这些图形的对称轴,并对这些图形进行分析。在完成这个作业的过程中,能够帮助学生把轴对称图形联系到生活中,增加数学的亲切感,帮助学生在生活中掌握轴对称。
(五)培养应用能力,设计实践型作业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果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只是一味地采用理论教学,那么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意义并不大。因此,教师在设计数学作业的时候,可以适当地设计一些实践性的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并掌握数学知识,这样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实践性作业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更好地锻炼学生的数学能力。
例如,在《一元一次方程》这门课上,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布置一些实践作业,使学生更好地运用数学知识。在布置作业时,教师可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布置一道题,要求学生用一元一次方程法解答。这样的作业布置能够更好地在实践中帮助学生巩固一元一次方程的知识。
(六)多样化布置作业,实现减负增效
多元化的作业能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并能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比如,老师在设计家庭作业时,要充分考虑到不同水平的学生的整体状况。在设计问题时,针对有较高学习水平的同学,提供高难度的作业,让他们在享受知识的同时,也能显示出他们的才能。通过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可以缓解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逐渐形成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所以,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该留有一定的弹性空间,即作业分为必答题和选择题两种。必答题包含了基础知识,难度较低,可以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学生一般能按时完成。选答题会相应增加难度,为了得出正确的答案,要灵活地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对于这些选答题,老师没有统一的要求,学生可以不做,也可以少做或多做。为成绩优异的学生布置选题。不仅可以满足他们探索的欲望,而且可以增加练习的难度,开阔视野,减少骄傲和自满。
结语
在“双减”的背景下,对初中数学作业进行优化,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对课外作业进行有条不紊地精简,提高课外作业的质量,从而达到减负、提高效率的目的;要积极地进行创新,丰富课外作业的形式,增强其趣味性与多样性;最后,要把因材施教的原则贯彻到教育中去,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高志军.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作业设计策略[J]. 数理化解题研究, 2022(8):3.
[2] 徐朝波.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作业设计优化策略探究[J].进展:教学与科研, 2022(2):3.
[3] 宋爱玲.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作业设计布置[J]. 读与写:上旬, 2022(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