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与传统的时空对话——浅谈河北沧州落子的艺术特色
摘要
关键词
艺术特色;落子舞;现代与传统
正文
沧州落子是诸多河北民间舞蹈中独具特色的⼀种民间歌舞,起源于河北省沧州市,在 2008 年被列入国家⾮物质⽂化遗产⽬录。传统的沧州落子,⼥性脚踩⼨跷,因此又名踩寸子,舞者手持花扇或小竹板。与女性不同的是男性手持道具霸王鞭。沧州落子有着扇花少、舞姿造型多、注重曲线美、讲究韵味儿的特点,其扇舞的风格潇洒、板舞的动作幅度大、整体表演节奏变化多样。为了更全面地研究沧州落子的艺术特征及舞蹈形态,笔者从其艺术风格和表演技巧两方面出发,对沧州落子所蕴含的风格特征进行研究,对其艺术特征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并通过以上分析对沧州落子及这一类型舞蹈做出更为深入的理解。
一、沧州落子的艺术风格
(⼀)沧州落子的种类
河北民间沧州落子分为文武两种,过去落子的表演形式与我们如今看到的有很大的差别。当时的落子舞只有鞭和板两种道具混合在一起表演,而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的落⼦舞的表演则是经过数位落子舞艺人的不断创新改良后的产物,在表演中加⼊了扇子这⼀道具,使得落子正式被分成文武两派。据南皮县前文化馆馆长郭其武老师介绍,文落子被称为“小风流”,武落子被叫做“大风秧歌”,文落子有着⼀股子“酸”劲儿,而武落子的整体特点更突出“欢”。
文落子以演唱民歌为主,并通过舞蹈将所要表演的几支歌曲串联起来,所演唱的歌曲大多也是反映农村妇女和爱情生活。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轻歌曼舞,动作自然和谐、简单流畅、落落大方。文落子表演中使用的《丢手绢》、《放风筝》、《万年松》等曲目也都是大众耳熟能详的。与文落子的秀气相比,武落子的表演动作就显得较为夸张,这与河北地区浓郁的尚武风气有关。武落子的动作是在文落子的基础上融入了很多的武术元素,所以武落子演员⼤多具备⼀定的武术功底,也只有这样才能有“站如松,行如风”的英姿飒爽,故而武落子又被称为“疯落子”。
(⼆)沧州落子的⻛格特征
1.“尚武”的浓郁之风
“沧州地处河北省东南,东临勸海,北靠京津,与山东半岛及辽东半岛隔海相望。距首都北京公里,距天津公里,距省会石家庄公里。沧州地处环勸海中心地带,是河北省确定的‘两环’(环京津、环勸海开放一线地区,也是京津通往东部沿海地区的交通要塞。”沧州当地武风强悍,素有“武建泱泱乎有表海雄风”之说,是中国首批获得“武术之乡”称号的地级市。武术之所以能够在沧州流行与其地理、历史等条件都有关系。据史籍记载,自古燕国至明清,多代王朝建都于幽燕,沧州乃畿辅重地,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各朝各代均有多次战争发生于沧州⼀带,频繁之的战争,生灵涂炭,民生维艰,所以人民百姓必须掌握攻防格斗之技才能自救图存。这些因素都为沧州浓郁的尚“武”之风奠定了基础,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之下,河北沧州落子的舞姿、节奏等也都具有了鲜明的武术特征。
2.“酸帅”的独特韵味
“酸美”、“帅气”是河北沧州落子舞突出的特点,也是当地百姓对落子舞表演者的⼀种评价标准。⼈们用“酸”美来形容落子舞艺人的表演,优秀的落子舞艺人的表演往往给人一种吃了酸梨的感觉,越吃越想吃,越吃越觉得酸爽可口的美妙感觉。沧州落子的独特韵味主要是通过其特有的“酸帅”韵味儿中的“小法儿”所演绎出来的。在文落子表演中,通过晃和颤这两个微妙的“小法儿”将其特有的韵律特征表现出来。因为旧时的落子舞表演中是没有女性参加,都是男扮女装,通过脚踩寸子用颤的方式模仿女性因裹足走路时的颤动、扭腰、摆胯等动作,并灵活运动到落子舞的表演之中,使舞蹈动作更加自然、连贯。而武落子中的“帅气”是因为动作中充满武术元素的原因。虽然文落子与武落子之间在步伐动作和基本韵律中有着细微的差别,但其“酸帅”的独特韵味都是一样的。
二、沧州落子的表演技巧
(一)统一规范
程式也就是风格,是表现民间舞蹈个性风格的重要方式。民间舞蹈能够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直延续保持着其特有的艺术风格,也正是规范的程式化,才使得民间舞蹈的种种特性得以保留至今。河北民间落子舞规范的程式化主要体现在表演的方式、舞蹈的动作以及伴奏的音乐这三个方面。
落子舞的表演方式是相当规范的程式化。在表演过程中将打场时的演唱、舞蹈、大小场等都做了十分详实的编排,充分展现了其程式化的表演形式;而落子舞的舞蹈动作是在长期的表演过程中,经过落子舞艺⼈们仔细筛选,选择能够充分反映百姓生活、符合百姓审美的动作,并将这些经过精挑细选的舞蹈动作固定下来,使其规范化、程式化;音乐在民间舞蹈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灵魂角色。在落子舞的表演过程中伴奏乐起着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着落子舞的整个表演过程,只有规范、严谨的伴奏乐才能将文武落子及其上下部分自然的衔接到⼀起。
(二)整齐扭动
⼈们对于民间舞蹈的第⼀印象就是“敲锣打鼓扭秧歌”,“敲锣打鼓”是我国民间最为常见的打击类乐器,“扭秧歌”更是我国劳动人民对舞蹈的⼀种最为朴实的理解,⼀个“扭”字更是道出了我国民间舞蹈的形态特征。河北民间落子舞在动作特征上主要表现为“舞多于蹈,扭多于跳”,在动作上主要表现为上肢的运用下肢更为灵活且动作幅度更大、变化更多。
沧州落子要求每一个舞者的动作都要整齐划⼀、准确到位,并且场图的变化也要整体化,有任何差错都会影响落⼦舞表演的整体美感。这是因为落子舞所要表现的就是⼀种整体的美感,要表现出⼀种整齐化扭动的风格特征。而在表演过程中,整齐的扭动也会根据舞者自身的能力、个性以及自身的表演风格而变化的,是不受规范的程式化所束缚的。通常是在表演到高潮部分时,会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变化,给观众以别样的观看体验。
(三)刚柔并济
河北民间落子舞的表演中有文有武、有男有女,这些都体现了阳刚与阴柔的结合。落⼦舞中浓郁的武术元素塑造了男性的阳刚之美,而儒家思想又赋予了落子舞中女性角色的阴柔之美,这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在落子舞中得到了完美的结合,落子舞中所使用的的道具板也是由阴阳两块组成。这些都表明河北民间落子舞的美感是由男性角色的阳刚之美与女性角色的阴柔之美结合在一起才能完美体现出来。
三、沧州落子的传承保护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高科技领域的对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造成了极大冲击。当今社会,娱乐观念和娱乐形式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全民市俗”化的浪潮中,真正“民俗”的东西却被排斥在外,形成了一种可有可无、颜临灭绝的消亡势态。为了避免我国民间传统舞蹈失传的情况,我们应该加强对民间艺⼈的保护以及对民间传统舞蹈的传承,让沧州落子以及更多的河北民间舞蹈能够更好地发展。
(一)出现的⼀些问题:
1.活动经费紧张导致落子舞的排练、演出等活动无法正常进行。
2.伴奏人员紧缺导致落⼦舞的日常学习、演出等无法正常进行。
3.现有的落子舞队伍中老年人居多,中青年忙于生计,使得落子舞队伍出现了断层的现象。
4.家长与学校因为担心影响学业,从而对于学生参加落子舞学习一事的支持
力度并不大。
(二)提出的一些建议:
1.政府应对落子舞的起源、发展及其传承谱系等进行普查并建立档案。
2.对当前各个派别的落子舞进行录像保存,以便后人参考学习。
3.政府应该加强政策以及资金上的支持力度,设立专项资金,支持落子舞的排练等活动。
4.政府应该鼓励更多的中青年加入到落子舞的学习,在当地中小学中进行全
面推广普及,解决落子舞队伍断层的问题。
5.政府还应该出资制作落子舞的伴奏音乐,解决落子舞伴奏乐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中华舞蹈志》编辑委员会.中华舞蹈志·河北卷[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4.
[2] 周大明.河北舞蹈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3] 左乘源.沧州落子的艺术风格研究[D].重庆大学,2018.
[4] 乌雪娇.河北沧州民间舞“落子”的田野考察与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4.
[5] 程红,王莹.“燕赵三绝”之沧州落子艺术传承发展研究[J].黄河之声,2022
[6] 王馨怡.河北民间舞蹈沧州“落子”的传承研究 [J].当代音乐,2020.
[7] 张荣荣.沧州落子的现状研究[J].北方音乐,20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