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读、写中情境表达能力的培养
摘要
关键词
语文教学、情境阅读
正文
应试式的教学以标准答案限制语文教学的丰富性,追求文学阅读的共性中扼杀了学生的个性,使充满文学想象与情感内蕴的语文教学变得枯燥了、呆板了,学生一遇到要求发挥想象说话和写作时,就愁眉苦脸,束手无策。久而久之,他们就对语文失去了兴趣。所以改变传统的语文阅读方法,和文学作品情境对话成为语文教学新的学习剪影。
在语文听、说、读、写过程中,听的过程要求学生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而说、读、写过程在充分理解、正确领会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更适合学生的情境表达能力的培养,因此,本文从说话、阅读、写作几方面阐述培养学生的能力。
一、通过“说”来培养学生的情境表达能力
作为信息载体的语言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不可缺少的表情达意的交际工具,尤其是人类社会跨入新世纪的今天,人们越来越重视思想和信息的传递及交流,无论精神文明建设还是物质文明建设,都对语言信息载体的运用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因为语言能力是人们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活动所具有的重要能力,是一个人内蕴素质的外在表现,口语表达能力更是开拓型现代人的必备素质。
时代要求现代人要有敏捷的思维。有了敏捷的思维,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就能够适应情况来积极周密地思考,正确地判断和迅速地作出结论。善于口头表达则是思维敏捷的重要表现。但是现在的中学生由于平时只注重书面语言的训练,不重视“说”的训练。因此,学生只会“埋头苦干”,久而久之,则有“呆若木鸡”之感,或是一说话就面红耳赤,教师找他谈话,往往胆战心惊,前言不达后语,颠三倒四。我们清楚地知道:一个说话能力强的人一定是一个思维敏捷的人。故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尤为重要。
教学中,如何使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说话滔滔不绝,思路敏捷呢?
1.教师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我敢说”的热情
一般地说,应该从教学目的出发,围绕课文内容、写法,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以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各抒己见,开展切磋性的“百家争鸣”,是训练的主渠道。我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俗世奇人》中的泥人张的形象,当海张五侮辱泥人张的手艺--“这破手艺也想赚钱,贱卖都没人要”时,我设计的问题是:“大家想一想,泥人张会怎样'回报’他”?学生们活跃起来了:有的说:"泥人张非常生气,与海张五对骂起来”:有的说:泥人张挑着担子沿街叫卖:“狂甩海张五,买一赠”;还有的说:第二天,泥人张在街市小杂货摊上摆出了几百个海张五泥像,旁边白纸条上写着:“贱卖海张五”。结果蛮横无理的海张五不得不出高价买回了自己的泥像。学生据此概括出泥人张的形象:有修养、有气度、性格内敛。
2.课前学生“即兴演讲”,张扬他们“我要说”的个性每节语文课前三分钟由老师或学生命题,请其他学生“即兴演讲”。有位学生在演讲《假如我是……》时说道:“假如我是美国总统,我要向乌克兰人民道歉,帮助他们恢复国家的安宁;假如我是联合国秘书长,要严惩那些非正义战争的发起者.….…’其他学生也纷纷举手发言,我干脆延长训练时间,让他们一吐为快。之后,教师或学生做点评。通过这些途径,不但为活跃课堂气氛做了准备,而且有机地训练了学生的说话能力。一段时间后,大部分学生一改初上讲台时的困窘状态为落落大方,一部分学生还能够做到声调抑扬顿挫并且辅以恰到好处的手势侃侃而谈,其用词精当,思路清晰。
说话思维敏捷与阅读中的独特体验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情境阅读不容忽视。
二、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情境表达能力
语文教学中的情境表达是一个见仁见智、万众万心极富个性化的心理过程,一般是指同一个人或不同的人对同一阅读对象产生的不同阅读认识。语文学科的特征决定了语文教学追求多元化目标,从多个角度阅读。我是从以下情境阅读中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
1.走进社会,增加生活阅历,为情境表达搭建拼台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语文的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生活无处没有语文,语文无处没有生活。走进社会,走进生活,亲身实践,可以增加个人阅历,提高人文素养,可以激发碰撞和交流,开启智慧,提高认识,为情境表达奠定基础,搭建平台。
社会是学生成长的学校,社会现象,自然人文景观,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信息量大,时效性强,形式多种多样。有效地利用这此资源,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激发学生表达需求。
2.创设情境,营造交流环境,唤醒学生的表达意识
《语文课程标准》的“评价建议”明确指出:“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创新阅读能力的培养首先应创设平等开放的交流环境,这种环境是传授知识的无声媒介,是开启智慧的无形钥匙,是陶冶情操的潜在力量。只有在这种环境中,师生平等对话,才能唤醒学生的创新阅读意识,张扬个性,让思想的火花在碰撞中诞生。陶行知先生曾说,如果你按着鸡脖子给鸡喂米,它乱叫乱挣也不会吃,如果你松开鸡,它就会自己主动吃米。喂鸡如此,课堂更应当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思维才能在广阔的空间自由翱翔。
3.变换角色,大胆求异,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有了丰富的人生阅历,有了自由的阅读环境,就应引导学生变换角色进行求异思维,从新的角度去阅读,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与众不同的观点或结论。例如学习《杨修之死》一文时,学生中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杨修恃才放旷,目中无人,罪有应得 。另一种观点认为杨修学富五车,没遇到“伯乐”,死得太冤。学生们各持已见,引经据典,辩论非常激烈,使同学们对杨修、曹操的人物形象有了深刻的理解。这样大胆求异,道人所不道,甚至反弹琵琶,正中求反,同中求异,异中求新,学生在情境中阅读与表达。
变换角色,求异思维,并不是让学生信口胡言,而是立足文本,一切应在文本潜在意义辐射的范围内。如对苏轼的“春江水暖鸭先知”的分析,如果围绕“春天”、“江水”、“鸭”等意象选择组合,说明作者对春天来临的礼赞那是中肯的,但如果在为何用“鸭”而不用“鹅”上推敲,甚至得出鸭的灵敏度比鹅高的结论,无疑是荒唐可笑的。
阅读是有益的吸收,是信息的输入,所以在写作中更应培养学生的情境表达能力。
三、写作教学中情境表达能力的培养
爱因斯坦曾说过:“异想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但从当前学生写作情况来看,常常是结构公式化,选材俗套化,这种机械的求同思维方式,桎梏着学生的思维,助长了他们的惰性。
如果没有情境表达,再典型的人物事例,再感人的情节,再新颖的观点,他都会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引不起写作兴趣;有了作文情境思维,他就会时时刻刻从生活中发现新素材,搜集、整理新题材,就会有意识地从更高层次、更新角度去观察生活,认识生活,就会促进灵感的产生,从而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望,就会引导他将生活中获得的有写作价值的新人新事、新的感悟或新的认识作进一步构思并挥笔成文。
既然作文情境思维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应从哪些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情境思维能力呢?我通过在教学中的探索,觉得应注意以下几点:
1.指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
所谓角度,是指能反映客观事物基本特征的某个侧面,就是看问题的着眼点,好比摄影选镜头、作画定意向。任何事物就其特征来说,往往是立体感的,多侧面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是苏东坡《题西林壁》中的两句诗,它精辟地道出了每一客观事物皆具有多侧面的固有特征。
文章应该有丰富的感情和深刻的思想,才能为读者所喜闻乐见。要做到这一点,要求立意时不仅要从正向思维,还要逆向思维,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力求写出新意,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如针对“蜜蜂采花酿蜜”这件事,就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提出论点:
A.从蜜蜂采花酿蜜的行程看(酿一公斤蜜需采百万朵花,如花从距离蜂房1.5公里,蜜蜂就得飞45万公里,几乎等于绕地球12圈)
B.从蜜蜂采多种花才能酿出佳蜜来看。
C.从蜜蜂终日忙碌,索取人类的极少,而贡献于人类的特多看。
D.从蜜蜂分工合作,各尽所能看。 E.从蜂刺与花蜜的联系看。
学生们从不同角度分析同一件事,并选取自己有把握写好的观点,联系实际进行论证,收到了预期的训练效果。
再如学生的习作《小议开卷有益》,有的学生只从正面论述,开卷就有益,有的学生的观点是开卷未必有益,并结合实际谈了武打、言情小说对中学生的危害,这样翻新就说,既训练了他们的情境思维,又收到了以作文促做人的目的。
针对考试作弊现象和学生中存在的不作弊吃亏的错误思想,可设计《不作弊吃亏吗》《作弊与真才实学》一组题日,让学生去反思、去辩驳、去求真,在对立思想的交锋中磨砺自己思想的锋刃,撞击真理的火花。
2.平时注意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是构思活动中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直接关系到文思的迟钝与敏捷、思路的闭塞与开阔、认识的正误深浅、文章的好坏优劣。因此,写作过程离不开联想。
想象是在原有感性形象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文章是写出来的,改出来的,更是在感受生活的基础上想出来的。韩愈主张“行成于思”,叶圣陶先生说:“作文不仅仅是练笔,实为训练脑筋”。因而突破思维定势进行合理的想象就更为重要。
我在教读《天上的街市》后,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圈,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看看圆圈象什么?他们的回答是:圆圈像跑道;像十五的圆月;像成功者的花环;像失败者的陷阱;是结束的句号;是表示开始的零……由圆想到团圆一词,想到亲人团聚,由圆还想到圆滑一词,想到圆滑的人;还能让人想到在大森林里探索前进的道路,费了好大力气,走了许多路,却发现又回到了出发地,只不过绕了个大圆圈.…
杜威说过:“科学家最伟大的进步是由大胆的幻想带来的。”语文教师尤其应该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引导学生善于虚构和幻想,不断地提出新的构想,并通过诱发,让学生从多角度独立思考问题,敢于想象,从而为学生构建情境表达思维。
学习《变色龙》这篇小说后,我要求学生给文章口述续集,学生们为故事想象了很多结局。有一个学生说的是奥楚蔑洛夫威吓赫留金后,在路上恰好遇到了将军的哥哥,他极口夸赞刚才那只小狗如何如何的可爱、伶俐,将军哥哥不等他说完,冷冰冰地扔下一句“那条贱胚子是我赶出去的”,便头也不回地走了。通过想象训练,使学生对主人公的形象和当时的社会现实有了更深的了解。
3.教师在作文评改中要鼓励学生情境表达
作文是一项最富有创造性的脑力劳动,可学生作文中表现的一个严重问题是创造性思维的贫乏,缺少活力。因此,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时要求他们千方百计地写出“新意”,然后抓住“批改”这一环节再对学生的创新精神予以认可与鼓励,像这样,学生每写一次作文他们的思想就会受到一次触动,从而激发了他们的写作兴趣。
如有个学生在《读〈愚公移山〉有感》中写道:愚公精神固然可贵,但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愚公为了门前道路畅通而移山确实不明智,采取搬家不就解决问题了吗?而且学生还摆出了移山的三点不可取:
a. 破坏自然环境
b. b.耗费人力、物力 、
c. c.工作耗时多
从单元训练的角度看这些观点有些偏颇,但这种勇于情境表达自己的想法无疑是有益的。我肯定了他思维活跃,建议其他学生也要写出有独到见解的文章来。
情境表达是作文的生命之树,这棵树在求“异”中萌芽,在求“新”中成长,在求“佳”中结果。如果我们精心培育这棵树,定能催它绽开香气四溢、五彩缤纷的花朵,并能欣喜地摘到“小中见大”、“平中见奇”的情境表达之果。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听的懂话,说的通话的人,我们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在教学中多给学生提供表达的情境,引导学生养成会表达的习惯,努力使他们成为开拓、创新、善于思考的新一代。
但是目前初中语文的说、读、写过程中,学生表达思维单一、有规范而少创造是屡见不鲜的。所以在语文教学中的情境表达任重而道远。
主要参考书目:《语文教学之友》2020年第1日期《想象对话思考生活》作者:陈鉴霖
《语文教学通讯》2019年第4期《注重语文教学中的表达思维》作者:杨剑龙 《中学语文园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