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中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路径探析
摘要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语言表达能力;培养路径
正文
新课标对语文教学提出的基本要求就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乐于与人沟通、表达自我意愿和积累词汇的关键时期,对其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其沟通交流能力、语言运用能力等。目前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设计丰富有趣的语言表达活动来激发学生主动表达的意愿,实现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成为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小学语文课堂中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意义和原则
(一)意义
小学语文课堂是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阵地,这是因为语文课程具有很强的语言性,在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方面极具优势,能让学生通过课文的阅读理解词句,从不懂语言艺术逐渐转变为演讲高手。尤其是小学时期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师可以借助各种教学方式来锻炼学生的语言运用和表达能力,如同听、说、读、写等,促使学生清楚知晓语言表达能力与语文课程教学之间的密切关联,这也是彰显语文学科性质与落实新课标要求的关键[1]。小学生的年龄虽小,但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在记忆、思维、观察力、想象方面与语言表达能力有着紧密关系,所以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各方面综合能力的发展具有促进意义。
(二)原则
小学语文课堂中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原则包括:①重视引导。小学生正处于语言能力的发展初期,在表达环节极易因语言组织不准确、词汇量掌握不足等原因而无法清楚表述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针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教师需要注重自身的教育引导,对学生想表达的内容予以事先判断,在此基础上通过引导的形式帮助学生准确表达想法,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快速发展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②遵循兴趣。小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语文知识学习的原因,喜欢根据自己的喜好采取行为,所以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时要始终遵循兴趣原则,注重学生表达欲望和学习兴趣的激发,促使学生积极运用语言来表达想法或见解,在表达中获得语言能力的提升[2]。③满足需求。教师可以通过多样化策略的设计来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即:在设计环节要确保设计策略与学生实际需求相符,以免学生因难度过高而无法有效完成表达的内容。
二、小学语文课堂中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路径
(一)优化教学模式
小学生正处于爱玩好动、天真烂漫的懵懂时期,教师应当准确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来培养其学习兴趣,积极改善与优化教学方略,并适当加入学生感兴趣或易接受的环节,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使其在日后的学习中对语文课堂留有更深刻的印象。通常在知识教授过程中,教师可以巧妙引入丰富有趣的教学模式,借助课间小游戏等活动的实施来强化生生或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这样不仅能帮助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进一步优化设计后续教学方案,还能实现学生语言表达方式的完善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以《记一次游戏》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课下小游戏的方式完成知识内容的学习,即:要求学生两两一组,一人画出所指定的班级人物,另一人则结合其所画的人物肖像及其特点来猜测人物是谁。在这个游戏活动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用语言进行人物相关特征的描述,但不可提及非常明显的字眼;学生则要更准确、更快速描述人物相关特点,这样方能赢得胜利。如此一来,学生能够在具有局限性与设定性的语言表达规定中主动思考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积极组织语言,学会准确且快速地表达自己观点,进而获得口语交际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
(二)丰富教材内容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教材内容来丰富知识讲解形式,组织不同的阅读学习活动,有效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或者是通过对教学资源的深入挖掘,引导学生概括总结知识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合自己的理性思维模式与感性思维逻辑,促进知识学习有效性的提高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3]。以《草虫的村落》为例,在课堂中学习和探讨文本知识内容时,学生可以从不同视角来合理解读知识内容,在听课环节针对教师所讲内容不同于自己思维结果时,适时提出问题,从而加深对所学内容的印象,强化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教师可以丰富课堂教授内容,通过段落划分来引导学生讨论文本中心语句,组织丰富多样的主题教学活动,让学生理解生字词和村落知识内容的同时,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切实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三)赏析妙词佳句
做任何事情都需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也不例外。对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环节要善于引导学生赏析妙词佳句,鼓励学生在赏析过程中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自由地交流和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以《夏天里的成长》为例,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课文朗读环节摘录自己喜欢或感兴趣的语句及字词,在此基础上将学生合理划分为多个小组,要求各组轮流发言,说出喜欢的词句及其理由。比如:有些学生喜欢“草长,树木长,山是一天一天地变丰满。稻秧长,甘蔗长,地是一天一天地高起来。水长,瀑布长,河也是一天一天地变宽变深。”这段话,认为这段话用优美清新、朴素简洁的语言描述出夏天里万物都在生长的自然现象。这时其他小组成员可以适时进行补充,如:作者用富有特色的语言表达和富有节奏韵律的相同结构句式传达出夏日生命勃发的感觉。不管是补充的学生还是发言的学生,不论其言论是否正确,只有敢于说出自己内心的观点,都能得到教师的肯定和奖励。唯有如此,学生方能积极发言、大胆表达,进而在发言和表达的过程中更加深刻理解妙词佳句,有效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四)创设多元情境
语言表达多发生于生活中的具体情境,因此教师可以在语文课堂教学环节结合教材知识内容进行多元化情境的创设,让学生主动观察、融入和体验相应的情境,构建语言与情境之间的联系,激发表达欲望,为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提供有效载体[4]。例如:讲授文言文《书戴嵩画牛》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相应的动画视频,在展示过程中去掉字幕和声音,要求学生观看后大胆想象,自行补充动画视频的内容,包括人物之间的对话。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得以激活,拥有广阔的想象空间,进而激发交流和表达的兴趣,有效锻炼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除了无声动画视频的运用,教师也可以采用“补充句子”“看图说话”等方式来锻炼学生的语文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另外,教师可以借助教材中的“口语交际”部分来创设语言训练情境,有效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比如:学习口语交际《聊聊书法》时,教师可以创设交流情境,即:鼓励学生说说古代著名书法家的故事或聊聊自己参观书法作品展览的经历;也可以通过情境的创设导入话题,即:出示柳公权的书法作品《神策军碑》局部,然后趁势切入话题:“作为中华民族的国粹,书法散发着独特的魅力,深受民众的珍爱。上述作品出自大书法家柳公权,他的字骨力秀挺、结构紧凑,与颜真卿并称‘颜柳’,他们的字被形容为‘颜筋柳骨’,让我们走进今天的口语交际——聊聊书法。”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学生能基本了解中国书法艺术,学会有条理地表达自己观念,获得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五)营造交际环境
营造积极的交际环境是培养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方式,教师应当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交际环境的合理创设,并利用多方资源来引导学生有效解读知识内容,强化学生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力;或者是与学生积极交流互动,促使知识内容的教授更加有效,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内容[5]。以《开国大典》为例,教师可以与学生一同划分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求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认真思考自己对知识内容的思考标准和学习依据,促使学生突破思维障碍,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需要说明的是,在交际环境的创设环节,教师要多角度引导学生了解开国大典的准备工作,如此方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帮助学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六)重视背诵指导
背诵指导是提高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举措。在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很少引导学生背诵所学知识,学生只能采用白话文进行描述或表达,致使表述的内容缺乏文化内涵。基于此,教师应当高度重视背诵指导,鼓励学生通过阅读多背诵经典的诗词和语句,全面了解诗词语句表达的意思,学会将其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借助联想或想象来实现自我认知意识的提高,有效巩固、准确表达所学的知识内容,强化语言综合能力。以《春夜喜雨》为例,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背诵记忆古诗词,鼓励学生结合文末注释来全面了解古诗词表达的意思,知晓该诗词主要是采用借景抒情的方式进行描写,整首诗词充满创意与文化内涵。在具体表达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分析整首诗词,认真思考和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尝试在描述春雨的练笔活动中巧妙引用诗词中的相关内容。在这样的方式下,学生不仅能创新表达内容,促使所表达的内容更具文化特色,还能更加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有效结合课堂学习与日常需求,切实提高文化积累能力和认知水平。
(七)加强听说训练
语言表达能力涉及多个方面,包括听说能力和读写能力。要想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环节必须要加强听说训练,精心组织听力训练、口语交际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语言表达和输入机会。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采用演讲比赛、情景对话、角色扮演等多种听说训练方法,让学生在相对真实的语言交流场景中获得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6]。当然教师也可以鼓励家长采用多种方式来增加孩子语言实践和输出的机会,如认真听取孩子的想法或意见、积极与孩子进行日常对话等,进而促进孩子听说能力的提升。以《两小儿辩日》为例,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来实施多种听说训练活动,如:鼓励学生进行辩论比赛,要求学生结合文中故事情节来分组阐述自己对此事的不同看法,在辩论中展示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或者是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来编写《新两小儿辩日》,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角色进行表演,如一儿、另一儿、孔子、旁白等,在创造性表演过程中模拟三人的言行和心理,从而加深对课文内涵的理解,强化口语表达能力。
(八)实施激励评价
虽然小学生的年龄小,但其非常渴望获得他人的表扬和认可,尤其是来自教师的肯定。对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用激励性或赞赏性的评价语言,激发学生语言表达的热情,让学生“乐说”;或者是积极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和优点,及时给予表扬,促使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彻底激发表达欲望[7]。与此同时,小学生的生活阅历相对欠缺,加上心理素质、性格特征、所处环境等方面的不同,在语言表达能力方面也有所不同,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评价时做到区别对待,有针对性进行评价,如:对于答非所问的学生,用宽容、真诚地语言安慰和引导其深入分析、主动思考;针对不善于表达、内向自卑的学生,对其进行耐心的鼓励。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激励的语言评价中产生主动表达的欲望,进而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
结束语:
总之,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且系统的工程,需要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立足实际,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此有效达成新课标设定的教学目标。未来,小学语文教师应当进一步探索更加高效可行的培养方法,让学生在语言运用、语言表达等方面获得全方位提升,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喜清.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中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策略[J].中华志愿者,2020(9):118.
[2]洪宓.在口语交际中展现优美的语言——浅析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J].俏丽·教师,2022(9):143-145.
[3]曹贵珠.小学语文课堂中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策略[J].科普童话,2023(26):75-77.
[4]尕措.小学语文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J].年轻人,2020(46):96.
[5]高飞.关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研究[J].互动软件,2021(5):876.
[6]刘景春.试析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J].电脑爱好者(校园版),2021(3):97-98.
[7]刘良燕.解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对策[J].中外交流,2021,28(10):541-5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