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教学的融合研究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吴多权

海南省海口市琼山第二中学(海南 海口)571100

摘要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各行业均加快了信息化建设步伐。初中化学属于理科基础性学科,是学生学好高中化学的重要关口。信息技术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丰富了教学资源,创新化学课堂教学形式,提升化学教学活动的效果,能够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接触、理解并掌握化学知识。因此,初中化学教师要利用信息技术对教学进行创新,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将枯燥乏味的化学知识以全新的方式呈现出来,使每位学生都能对化学知识产生兴趣,从而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提升化学素养。


关键词

初中化学;信息技术;融合策略

正文


初中化学知识兼具严谨性和形象性。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条件有限,教师多采用理论解说方式传输化学知识,部分化学现象与概念理论具有抽象性,仅运用解说方式会导致教学活动欠缺深度。在信息时代背景下,教师的教学方式更加科学、先进,其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及提高学习效率。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初中化学课堂中,突破了传统教育模式的限制,给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本文针对信息技术应用于初中化学课堂中的教学策略展开探讨和分析。

一、信息技术在初中化学课堂中的应用优势

(一)丰富化学课堂教学资源,方便学生理解化学知识

化学教师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丰富化学课堂教学资源,方便学生理解化学知识。在化学科目中,有许多化学知识与化学实验密切相关,而部分化学实验周期较长、过程复杂且危险系数高,教师无法在课堂上通过实验的方式讲解知识,此时,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搜集相关的教学视频,而后借助信息技术软件对视频内容进行剪辑加工,并通过多媒体设备在课堂上呈现化学实验视频,使学生更加直观地观察化学反应,理解其中的化学知识。同时,通过视觉、听觉双重刺激可以使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印象更加深刻,有利于学生牢固掌握化学知识。

(二)推动多种教学模式应用,丰富化学课堂教学活动

在信息化背景下,各类现代化教育模式不断涌现,但是受教学条件限制,应用效果并不理想,而信息技术的加持可以使这些教学模式顺利地应用到教学实践中。例如,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和化学知识通过图片、视频的形式引入课堂,如铁制品生锈、酸雨腐蚀金属物品等,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化学反应,实现化学科目的生活化教学。再如,通过视频展示化学实验,创设实验情境,让学生观察化学反应,借助信息技术实现实验教学和情境教学。教师还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丰富化学课堂的教学活动,例如,应用微课教学,将化学知识点浓缩于一个5~8分钟的短视频中,在课堂教学期间播放,让学生对化学知识进行集中学习。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能够以更高效的状态、更活跃的思维学习化学知识。再如,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期间展示本节课化学知识的思维导图。教师事先利用X-Mind制作思维导图,将其中的关键知识点空出来,让学生在课堂学习期间通过抢答活动填写,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思维并增强学生在化学课堂上的学习体验。

二、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教学的融合策略

(一)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初中化学教师针对学生状况应用信息技术开展化学课堂教学,必须从考查班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行为入手。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多考查和记录他们的学习情况,研究每个学生在化学知识方面的基础水平,让教学带给学生更深刻的感受和更真切的体验。此外,初中生因为长时间处在传统固有的化学教学模式中,会产生缺乏思维能力、不习惯自主学习的现象,初中化学教师可以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化学课堂教学中解决类似问题,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思想创造力,从而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比如,针对整体空间思维想象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在讲授分子结构、原子结构后,可以利用3D建模和几何画板一类的空间构图软件,通过在课堂上进行立体的空间形象塑造,可以使学生更清晰地认识整体空间结构;对思维反应速度较慢的学生,教师在课堂上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软件和实验视频,展示研究的全过程,使原本思维反应慢的学生也能清晰掌握化学知识,从而有助于学生理解消化知识。同时,针对学生认知习惯与学习水平之间的差异,运用信息技术使学生的思维体验更真实。这不仅可使课堂变得更高效,使学生对化学知识掌握得更牢固,还能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提升化学知识水平。此外,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视频、虚拟现实VR和3D建模等各种技术方式分析实验的各个环节,以0.5倍速呈现实验的全过程,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分析在实验中出现的各种难题,由此提高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

(二)更新化学教学理念,推进化学课堂信息化建设

在信息化视野下,开展化学课堂教学活动并提升信息技术的应用效果,教师必须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在正确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将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有效融合。教师应当将现代教育理论与信息技术相结合,依据“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开展化学课堂教学活动,提升化学课堂的教学实效。针对前文提及的化学教师过于关注学生成绩和知识的情况,其本质还是教师没有准确把握知识与思维、成绩与素养的关系。教师需要明确意识到学科思维是学生高效掌握学科知识的前提,而学科素养也是学生取得良好学科成绩的前提。因此,教师应当在信息化视野下借助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和化学素养。以实验思维的培养为例,教师可以在制作课件时体现出互动性,在操作的关键处设置两个选项,让学生结合课本知识对化学实验的下一步操作进行选择,如果学生选择正确,那么实验就会顺利进行下去,反之,则会显示实验失败。通过选择这一互动手段,让学生在实验操作之前进行积极思考,从而有效锻炼学生的实验思维,利用实验操作来理解知识。这一互动实验也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化学课堂的学习活动中,打破讲授式教学模式下枯燥无味的教学困境,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学习兴趣。在信息化视野下,实现化学课堂教学优化需要教师尊重学生在学习期间的主体地位,当学生出现学习困难的时候,教师应当对其进行学习思路上的点拨,避免直接给出答案,让学生充分参与到问题思考的过程之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在化学课堂教学开始时设置课堂导入环节,通过设置探究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主动探究化学知识内容。教师给学生5分钟左右的自主探究时间,学生可以通过翻阅课本或者与同桌进行简单交流的方式来探究,教师不对学生的探究方式进行限制,将课堂自主权交给学生。此外,突出学生在化学课堂上的主体性也可以使学生充分调动学习思维,使学习思维保持在相对活跃的状态,以此保持较高的学习效率。

(三)合理应用PPT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中的PPT教学法,具备制作简便、课堂模板多样化、信息量大等优势,同时还具有图形功能,有利于对化学数据的分类和直观表现,并且教师在使用PPT课件进行教学过程时,还能随时补充参考资料,有助于学生的理解。PPT课件中还能添加化学文章、图像、音频、动漫等素材,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加丰富的内容,使学生原来乏味的化学课堂更加具有趣味性,而PPT中直观的化学画面感还可以引起学生的关注,从而促进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在学生完成化学基础知识课程的同时,还能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化学知识面,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的化学能力。诸如,在“生活中常见的盐”一课教学时,首先,教师用一个PPT课件给每个学生详细呈现一个咸菜奔跑的动态图片,让学生想一想,咸菜在制作过程中的最关键的一个调味品到底是什么,并由此引出本节课。接下来,教师给出一张“生活小调查”的精美PPT课件和图片,让每个学生去探究:如果咸菜在常温下放置了一周后为什么还会继续出现晶体?引发学生思考。其次,导入新知识点的学习,了解我们在生产、生活中经常用到的各种各样的盐。“除食盐是重要的调味品外,建筑、雕塑用的大理石、汉白玉等碳酸钙的主体成分(碳酸钙)是盐,可用作净水的明矾(含硫酸铝)是盐,使用的小苏打主要成分碳酸氢钠是盐,许多化肥(如硫酸、碳酸氢钠等)本身也可能就是盐……让我们一起走进盐的世界,去探索盐的奥秘吧!”随后出示课件:“现在厨房里有两种白色固体,它们分别是精盐(NaCI)和碱面(Na2CO3),在家里可以用什么简单方法把它们区分开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完成实验,接着引导学生想一下在实际生活中用什么方法可以提取盐,之后介绍关于海水晒盐的电视片段,最后引领他们走进“粗盐现形记”的过程,并让学生通过观看短片描绘海盐晒盐的流程示意图。然后出示海水中晒出食盐有关的视频课件,让学生想一想,这种盐是什么盐?之后让学生加深对盐类的认识,并感受化学与实际生产活动之间的联系。在教师逐步的PPT课件介绍中完成了对该节课的讲解,使化学知识的介绍变得更加直观,易于学生的了解和掌握。

(四)提升教学组织能力,确保信息化教学的顺利开展

为了推进化学课堂的信息化建设,提升信息技术在初中化学课堂中的应用效果,教师需要不断提升其教学组织能力,维持好课堂秩序并把握课堂教学进度,能够在信息化视野下实现化学课堂教学的持续优化。教师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维持课堂秩序:第一,教师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明确课堂纪律,告诉学生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第二,教师在课堂教学期间可以通过探究任务使学生集中精力于化学探究活动中,也可以借助前文提及的互动视频或者其他互动行为引导学生参与学习互动。当学生明确课堂纪律并进行化学课堂的互动之后,自然没有精力做出一些干扰课堂教学的行为。教师在设计化学课件的时候应当预设每个环节的教学时长。如果教师没有信心准确把握教学进度,可以在课件内部标注时间。例如,教师通过课件展示探究问题,并在问题后面标注探究时间,以准确控制课堂节奏,避免出现教学时间挤兑的情况。此外,在每一节化学课结束之后,教师应当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效果进行总结反思,关注信息技术在化学课堂上的应用短板,进而在信息化视野下实现化学课堂教学活动的持续优化。

(五)创新教学内容,增加学生知识储备

化学是需要不断学习的过程,教材内容知识是初中化学的基础,在初中阶段,学生正是学习知识的关键时期,经过小学阶段的教育,学生大多已经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此阶段下,应加大学习知识的运用和技能。信息技术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样的学习平台,以多种形式为学生全面展现知识,帮助学生开阔眼界,使学生明白学习化学的意义,通过丰富的知识储备、强化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认识,使学生实现综合发展,促进初中化学教师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期间,须充分明确信息技术的意义,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教授更多的化学知识,引导学生创建化学架构,使学生明确化学知识体系,从而形成正确的思维逻辑,促进学生良好成长和发展。以“常见的酸和”一课教学为例,可先用多媒体为学生收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酸和碱的例子,让学生感受酸和碱的魅力。尔后以动态的形式设计酸碱度,为避免学生因酸和碱的特征过于烦琐而产生抵触情绪,教师在教学前期可准备一些相对简单的知识体系,在学生对化学知识产生兴趣后,再逐步延伸知识。在开展酸和碱知识的学习活动中,教师可为学生播放相关视频,并告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有哪些酸和碱,从中选择几个学生较为感兴趣的示例进行详解。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开展教学,在提高化学教学效果的同时,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实现阶段性成长。

三、结语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丰富化学教学资源并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可以推动现代教学模式在化学课堂中的应用,并推动化学教学活动的多样化发展。为了在信息化视野下将信息技术顺利融入初中化学课堂,教师要做好化学教学理念的转变,能够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在化学课堂中的应用价值并呈积极态度,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技术水平,结合教学需求搜集、整理化学教学资源,并做好化学课堂教学的组织和控制,实现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的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孙继红.浅析信息技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新通信,2022(07):209-211.

[2]王玲.信息化背景下初中化学教学改革[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2(23):134-136.

[3]陈海凤.基于信息化视角下初中化学教学质量提升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2(06):207-209.

[4]许田军.微课构建初中化学信息化教学探索[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06):210-211.

[5]陈富国.以信息化教学为平台构建高效初中化学课堂[J].课程教育研究,2017(4):153.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