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邹丽玲

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盘古山镇中心小学 342300

摘要

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宗旨,关乎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复兴,这就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学生正处于道德建立的初级阶段,加强进行道德教育,对他们今后形成良好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有着很大的帮助。德育教育是人才培养的根本,小学语文教学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为国家培养具有优秀德育素养的可用之才。小学语文教学要执行国家的教育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有效提升语文教学效果。挖掘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存问题,积极制定解决方案,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通过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帮助学生打好德育基础。


关键词

小学语文;德育教育;渗透策略

正文


众所周知,语文教学的首要目的是育德,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顺其自然地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小学阶段学生的心智发育正处于关键时期,需要教师的细心培养,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还要在教学中融入生活哲理和艺术素养,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将德育教育进行有效渗透从而使语文教学能够完成立德树人的教学宗旨,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重要性

小学语文教学中会经常出现一些有关学生德育素养培养方面的问题,小学生因为年龄和家庭环境原因,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才能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摒弃传统教学的固有形式,多关注小学生的成长发展和心理健康,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教师教学中不能单一进行知识灌输,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产生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我国倡导的是素质教育,教育部门也下发了一系列的教育指导办法,关于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也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加大落实力度,保证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以考试作为评判学生的唯一标准,是不符合新课改要求的,但目前仍存在这样的问题。如何开展素质教育,如何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小学语文课堂中,是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德育教育融入小学语文课堂,还需要教师在方法上进行积极的教研与探索。相关资料显示,我国教育体系中包含的考试制度虽然是学生学习生涯一部分,但素质教育更加注重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培养。将德育教育有效渗透到小学语文课堂中,也是一次教学的改革,是遵循我国教育体制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标准而实施的有效教学策略。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要从德育渗透出发。小学阶段的学生学习主动性不是很高,在课堂上教师要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来渗透德育教育。比如,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教材内容加强德育渗透效果,组织课堂互动提高德育渗透质量,布置作业内容提升德育渗透效率,开展实践活动拓宽德育渗透范围。只用有效的教学策略落实德育教育,让学生感受到德育教育的内涵,加强德育知识学习,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懂得是非对错,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提升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重视程度,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具备良好德育素养的优秀人才。

二、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教学课程的程式化、单一化

程式化、单一化的教学缺陷是目前小学语文教育中最大的一个缺陷。在具体的语文教学环节中,一些教师的教授方式主要是填鸭式的教育,教师成了课堂的掌控者,学生往往是被动接受的角色,这就造成了学生在上课时心理会产生一定的压力,生怕自己出错而受到教师的责罚,使得教学环境沉重死板,缺乏活力和创新。因此提升教师的授课方式,对于当前小学语文的德育培养来说至关重要。

(二)师生缺乏沟通与交流

除了教学程式化、单一化和缺乏德育培养意识之外,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学生不能够和教师进行良好的沟通,也是影响我们语文教学发挥德育功能的一个缺陷。学生往往被一些繁重的课程作业和背诵任务压得喘不过气,一些个人化的思考和想法很难有机会和老师展开讨论。同时教师因为备课和其他的活动,被占据了大量的时间,使双方缺乏了一定的交流基础,从而使教师不能够充分发挥其引导者的角色,不利于当下语文教育的德育培养。

(三)语文教育缺乏渗透德育的意识

渗透德育内容本应是语文教育的一大特色,但是在当前应试教育的背景之下,语文教育逐渐地失去了它本应该具备的功能,语文成绩成了许多家长和老师的指标,这就使得我们的教育背道而驰。正如学者张怀平在他的文章中指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仍存在部分以学生成绩论教学质量、学习质量的情况,进一步导致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侧重于学生的智育,导致小学语文教学中出现了重智育而轻德育的现状。”因此在当下重新重视语文教育的德育功能时,我们就必须要发挥语文教育的德育功能,先培养一个有德的学生再培养一个有智的学生。

三、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一)加强认识,形成育人意识

育人意识是育人行为的先导。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是教师育人的具体表现。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时,教师要加强对德育的认识,形成育人意识,为践行良好的育人行为奠定坚实的基础。首先,教师要形成立德树人的责任意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的教学原则,并意识到:语文教学不单单是在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培养学生能力,更是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观念。如此,教师便可以将德育作为立德树人的“法宝”,自觉将德育融入语文课堂,推动立德树人落地生根。其次,教师要有自然融入德育的意识。德育讲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传统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在语文课堂上直接告诉学生要做什么、怎样做,不仅无法使学生建构良好思想认知、践行良好行为,还会引发学生的排斥心理,导致育人效果不尽如人意。对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依据该学科特点,挖掘德育元素,应用适宜的方式将德育无声无息地融入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无形地受到思想道德的熏陶,日积月累地形成良好的思想认知,塑造良好的思想观念,自觉践行良好行为。

(二)运用教材内容,加强德育渗透效果

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来源于教材,有效运用教材内容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是帮助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的教学方式。小学语文教材中汇集了很多经典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课文阅读,从中提取有关德育的知识点,结合德育案例教会学生如何理解课文的主旨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与学生保持良好沟通,教会学生如果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或困难,都要积极向教师寻求帮助,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加强对课文的理解,体会课文中的美好思想和道德品质内涵,让学生对德育有正确的认识。教师也要提升自身的德育标准,并付诸于行动,在教学中不断提升德育渗透效果,才能带动学生正确理解德育教育的意义。

例如,《曹冲称象》是一篇可以有效渗透德育思想的课文。教师要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深度学习,不仅要明白文中的主旨思想,学习曹冲遇事开动脑筋想办法的优秀品质,同时还要通过曹冲称象的表面现象而深入德育教育中进行背景分析,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每篇文章都有想要表达的信息和思想,教师在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的机会有很多,具体要根据教材内容进行实施,帮助学生掌握文章中的德育内涵,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在课文中,曹操问大臣如何称象,但大臣们所说的办法要么无人能及,要么需要舍掉大象的生命。而曹冲虽然只是个七岁的孩子,但内心却十分善良,他发挥聪明智慧,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好办法,既保全了大象的生命,还给了父亲一个完美的答案。以石块代替大象的重量,运用船下沉的高度来计算大象体重,这是非常有智慧的解决办法,既能让大象活着,又准确地称出了大象的重量。小学阶段的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学习课文内容,还要从德育的角度培养学生善良慈爱的优秀品质。课文中的曹冲虽然年纪小,但他懂得生命的宝贵,既救了大象,又完成了任务,一举两得的好办法是通过开动脑筋想出来的。如果当时的曹冲没有想要营救大象的爱心,可能就不会想出救大象的办法,化解当时的危机,大象也可能会因此而失去生命。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内涵,深度解读课文内容,帮助学生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提高语文学习能力,从小培养学生珍惜生命、爱护动物、爱护大自然的高尚品格,让学生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感受到德育教育的渗透,成为聪明、智慧、有爱心的好孩子。

(三)依托阅读活动,融入德育

阅读活动是语文教学活动的重要构成,是融入德育的依托。探究是学生体验阅读活动的方式。在阅读课堂上,教师要以阅读文本中的德育元素为抓手,采用适宜的方式,如提问、任务驱动等,引导学生探究文本内容,使其走进文本深处,从字里行间感受其中蕴含的美好思想、精神品质等,由此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同时自然而然地受到德育的熏陶。

以《题西林壁》为例,诗人在这首诗中,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庐山美景,歌颂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抒发了民族自豪感、爱国之情。欣赏庐山美景,便于学生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增强民族自豪感与爱国之情。因此,教师可以诗人笔下的庐山美景为抓手,引导学生探究。比如,在讲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时,教师可向学生提出问题:“诗人从不同角度观察了庐山,他看到了什么?”为使学生解决此问题,教师可在交互式电子白板上呈现庐山美景和填空内容:“从左向右看,庐山像_____;从上往下看,庐山像____……”学生边观赏庐山美景,边积极想象,组建语言,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不同角度下的庐山景象。如“从左向右看,庐山像一道屏障;从上往下看,庐山像一把耸入云间的利剑……”立足学生的如此描述,教师可追问:“从这些描述中,大家可以感受到庐山有怎样的特点?”在问题的作用下,学生积极思维,联想到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并自豪地朗读。之后,教师可继续向学生提问,使他们探究其背后蕴含的道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领略到祖国的大好河山,增强民族自豪感。由此可见,学生通过探究文本内容,不仅可以感受到庐山的奇特,领略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还可以顺其自然地形成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增强爱国之情。

(四)布置作业内容,提升德育渗透效率

语文是主要学科,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小学语文教学的实施来贯穿、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提升思想品质。教会学生转换思维,创新学习理念,在实际教学中增强学生认知,潜移默化地融入德育教育内容,提升学生的思想品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内容有很多可以切入德育教育的点,教师可以有效运用布置作业的方式,提升德育渗透效率,让学生在完成语文作业的同时,能够感悟课文内容,加强对德育教育的理解。

例如,《守株待兔》教学中,教师要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课堂教学,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在作业布置过程中,让学生进行课文总结,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德育教育延伸。《守株待兔》讲的是一个怎样的道理?为什么人会天真地以为兔子还会第二次撞到树桩?他的想法是怎样的?他本身的思考方式是否是正确的?对于不可预见的事情,我们也会和他一样抱有相同的看法吗?为什么?通过这样的提问引导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完成作业过程中去探索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从德育角度去寻找答案。德育思想是注入到学生内心的将跟随学生一生成长的种子,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会培养学生勤奋的品质、客观看待事物的能力。不劳而获是可耻的,勤劳才是美德,才能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富足安乐。要想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需要付出自己的努力与实际行动,否则即便尝到了一点甜头,也不长久,最终反而会被这种“守株待兔”的思想所影响,自食其果。在课文中渗透德育思想,让学生在小学语文学习过程中深刻理解德育的内涵,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要契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充分学习改革的内容和特点,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忱。只有通过创设情景化课堂,打破死板的教学模式,挖掘教材中的德育教育因素,利用好教材的资源。同时,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课堂课外双管齐下,从而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家国情怀和集体意识。

参考文献

[1]高逸君.关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思考[J].家长,2022(26).

[2]何晓梅.关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思考[J].吉林教育,2022(16).

[3]张宇琼.关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思考[J].学周刊,2022(01).

[4]张怀平.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J].吉林教育,2021(31).

[5]倪冬敏.新课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法[J].快乐阅读,2013(13).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