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摘要
关键词
高中历史;历史教学;核心素养
正文
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强调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也越来越突出,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可以得到有效的培养。高中是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时期,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制定具体、科学的教学策略,以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确保教学效果。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价值
历史学科是高中阶段的重要学科,其教学质量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形成、历史综合能力以及考试成绩的提升等均有直接影响。如果教师从核心素养的角度设计教学活动,教学质量会得到显著提升,并且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也能得到有效培养。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价值可以分为以下两个方面:其一,突出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历史教学不仅仅是为了传递历史信息、展示历史现象,还应突显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考试压力下,很多学生只重视考试成绩的提升,在课堂上单纯接收浅薄的历史知识,没有对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没有将所学历史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甚至认为历史与现代生活无关。对此,教师应以核心素养作为培养目标,加强学生的情感教育,关注学生的价值观,结合历史事件启发学生,使其领悟历史的真正含义,体会历史事件的价值,通过学习历史实现文化传承,并且能在学习过程中独立思考,提升历史思维能力。其二,有利于学生深入探索历史。基于核心素养的历史教学,是以教材为基础,引导学生感知历史、体会历史。教师要在理解历史核心素养的同时将其传递给学生,纠正学生只看重考试成绩的弊端,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能力以及思考、辨别能力,力争在短时间内帮助学生掌握历史学习方法,快速提高学生的学科学习能力及学习成绩。这样,学生可以依靠自身力量找到解决历史问题的突破口,由浅入深地探索历史、感受历史、分析历史,培养学生的历史情感。
二、核心素养下高中历史教学策略优化原则
“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在历史发展长河中,流传下来的不仅仅是历史典籍,还包含文化精神。为有效提升高中生历史核心素养,应加强教学改革,以求在改革后能将学生培养成合格的文化传承者与历史开创者。
(一)综合性
历史是以时间顺序为基准形成的科目,涉及内容繁杂。若单纯从历史视角落实教学工作,很难助力学生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故而需借助各学科综合知识加深学生对历史内容的理解。如在《雅典民主政治》教学中,为确保学生深入了解古希腊贸易交易,需用到地理知识,为学生分析古希腊耕地少、港湾多、山川连绵的地理环境特征,让学生体会古希腊海外贸易项目建设的原因。因此,在优化现有教学方式时,务必注重对学科知识的综合体现,由此提高学生学科素养。
(二)主体性
教学改革刻不容缓,在教学优化环节,应始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无论是为其开展实践活动,还是给予专业指导,都要以学生的实际需求及其思维特点明确教学重点,这样才能逐步契合素质教育理念,达成“因材施教”的目标。
(三)真实性
高中历史教学,需体现真实性,因教材中记述的历史知识以及从其他渠道获得的历史素材,都需要实证,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遵循真实性原则,向学生传递“历史为真”的观念,既不能漠视历史,又不可编造历史,应以“历史真相”为基础为教学服务,虽然可适当对引用的历史事件进行艺术加工,但不可脱离历史背景,更不能违背历史观。据此,教师应依据上述原则确立清晰的教学优化方向。
三、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一)渗透核心素养教学理念
由于高中历史教学长时间采取传统模式,部分教师很难快速从传统教学理念中跳脱出来,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效果必然受到影响。因此,教师要做出改变,紧跟教育改革浪潮,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并将其灵活运用到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理论知识,改变乏味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意识,关注学生学习态度的转变,确保其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其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创造条件。引入核心素养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活动时,教师不仅要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作为目标,还要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帮助学生轻松掌握历史知识。例如,基于核心素养理念设计中外历史纲要(上)“两次鸦片战争”一课时。历史核心素养包括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历史解释等,教师可将其与鸦片战争的内容融合,优化教学设计,从四个方面落实并完成教学。其一,以表格的形式落实基础知识教学,为深入学习奠定基础。其二,以图片的形式重现历史事实,引导学生关注史料实证,确定历史时空中鸦片战争的“坐标”。其三,利用数据即统计学方法引导学生重视历史解释途径,感悟多元化的历史解释和评价。其四,引导并鼓励学生深入学习和分析鸦片战争。在四个环节中展示中英贸易情况,突出鸦片交易量和价值,使学生了解到由于鸦片大量流入我国,对我国的经济、民众的身心健康、社会稳定等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同时,掌握虎门销烟的背景以及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通过这四个环节的教学,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其核心素养的教学目的。
(二)创设问题教学课堂树立清晰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是指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基于历史客观基础、历史发展规律形成的历史观念、历史方法、历史认识。培养高中学生正确的唯物史观,可以使学生辩证地看待历史问题,对历史事件形成全面、客观的认识。需要注意的是,唯物史观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不断为学生渗透正确的历史观点,引导学生从客观的立场分析、判断历史事件。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教学课堂引领学生逻辑思考,使其学会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到历史的本质。比如,在《中外历史纲要(下)》“全球航路的开辟”一课的教学中,为了使学生能够辩证地看待新航路开辟这一历史事件,形成运用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围绕唯物史观的培养提出具体问题,如:当时欧洲人急于开辟新航路的原因是什么?新航路开辟的正面作用、负面作用分别是什么?教师可借助多样化的教学问题创设问题教学课堂,使学生在问题驱动下辩证思考所学内容,逐渐形成清晰的唯物史观。需要注意的是,同一班级的不同学生历史学习基础良莠不齐,若教师所提出的问题难度过于趋同,势必会造成部分学生理解难、部分学生学习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教学问题。对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其进行合理分层,并结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潜能提出分层问题,使其在分层引导下形成确切的唯物史观。
(三)从精深角度实施文化教育
历史教学的主要内容是不同背景、不同时代下发生的重大事件的总结,回顾过去的同时也在展望未来。历史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但是在社会整体环境的影响下,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受到网络媒体的影响,接收到更加丰富的历史内容、多元化的价值观,容易被负面信息影响,导致思维和判断力的发展被限制。分析历史事件的过程中难以保证分析的科学性,不能了解事件发生的本质,难以达成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要挖掘历史事件背后的文化,将历史事件作为基础,帮助学生看到事件发生的本质,通过历史学习明辨是非,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例如,“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影片或故事片段,还原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日本的侵略行为,让学生深刻认识日本侵略者的罪行,了解日本侵略者的真实面目。随后,揭露日本擅自修改历史教材中的内容,企图掩盖其在侵华期间犯下的罪行,以此警醒学生。这样的教学既可以使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内容,又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有利于学生了解抗日战争的真相,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四)创设活动讨论课堂培养历史解释素养
历史解释是指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依据史料解释历史事件的能力,包括理性分析能力、客观评述能力、解释能力等等。培养高中学生良好的历史解释素养,有利于学生真正理解历史事件表象背后蕴藏的深层因果关系,使学生不断靠近历史事实。要培养高中学生良好的历史解释素养,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更多史料收集、整理、辨析、描述的学习机会,使其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中不断认识历史事件的本质。因此,教师有必要建设互动讨论型历史教学课堂,使学生在阐述自身想法、聆听他人意见、综合讨论的过程中全面认识历史事件,改正主观判断的学习问题。比如,教师可以围绕历史课程教学的重点、难点、疑点设计综合讨论活动,在明确讨论议题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相应的历史资料,提炼历史资料的关键内容,使其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深刻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以及造成的影响,学会用专业的语言描述、解释历史事件。
(五)丰富实践活动深化家国情怀
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要想获得显著的教学改革成效,应当进一步丰富教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一方面,学生在多样性实践活动中容易产生情感共鸣;另一方面,通过实践活动可改善教学环境,提高课堂的活跃度。所谓历史教学并非单纯教导学生记忆广泛的历史知识,还要使学生在对历史事件的了解与分析中形成爱国情怀,甚至产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家庭责任感,这些情感素养的培养应当成为优化重点,促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形成较高的核心素养。如教师在“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教学中,除了要为学生介绍禅让制、分封制、宗法制形成的条件等基础历史知识,还要组织学生参加类似“赏读会”的实践活动,尤其是在为学生梳理时代变迁,朝代更替进程时,若仅以《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朝代歌开展教学,学生兴趣度相对较低,故此教师可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如果历史是一群喵》动画片,通过对《大禹建国》《夏家天下》《少康复国》《商汤灭夏》等片段的观看,能对夏商周历史环境下各种人物关系以及代表制度进行深刻理解,并且学习趣味性更强,也可以为学生播放《近代史-刘杏华》歌曲,以记歌词强化对历史信息的记忆。诸如此类实践活动的主题需要随时结合历史教学内容的变化予以调整。此外,教师还可引领学生观看与历史相关的《典籍里的中国》节目,在以“看节目”的形式对“越绝书”等历史典籍进行深刻解读时,能引领学生从“绝者,绝也,谓勾践时也”中了解吴越时代的历史真相,在体会勾践卧薪尝胆精神时学会隐忍。在为学生讲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时,也可借助《史记》中记述的内容,对历史上秦始皇的功过进行客观分析,学生将在实践感悟中产生民族自豪感,正确站位,既感秦始皇“一统天下”的壮举,又在“焚书坑儒”“暴政亡国”中反思仁德施政的必要性。关于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教师应注重对实践活动进行创新设计,尽量选择学生易于接受的活动形式。除了为学生播放相关视频外,还可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还原历史真相中与古人共情。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前的高中历史核心素养培养教学仍然存在着趣味性不足、教学方式单调、评价片面等问题,这些都不利于高中学生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生成和发展。在教学改革逐步推进的情况下,高中历史教师应该用发展的态度来对待教学工作,积极地了解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思想、新的教学方法,并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去,为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奠定基础。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灵活地进行教学资源重组、教学课堂创新等工作,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可以在学、思、用、评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张媚.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与探究[J].高考,2021(36):76.
[2]王先雯.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历史教学改革探略[J].读写算,2021(36):115.
[3]禹向阳.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4):15-19.
[4]纪秋菊.高中历史新课程下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1(5):106-107.
[5]贾景艳.浅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2(5):83-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