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化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途径探析
摘要
关键词
现代信息技术;中职化学教学;实施运用
正文
信息技术已成为中职化学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教师与学生应当克服传统教育模式的阻碍,合理应用信息技术,提高中职化学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此,文章以现代信息技术在中职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为切入点,简要阐述应用信息技术,能够提高教学效率,丰富教学资源,促进教学改革,以此为基础,结合信息技术应用原则,提出教学改革的实际运用措施。
一、在中职化学课堂中运用信息化教学的优势
课堂教学中,教师们的教学方法一直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问题探究的能力。教师通过会在教学中选择剖析一些行业案例,或者鼓励学生亲自操作一些项目培养学生的实证精神,但是会受到形式化主义的影响,化学学习难以提升真正的实效性。长期受到传统职教教学理念的影响,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很容易产生自我感知缺失的情况,但是通过引入信息技术,校内外的教学资源广泛,通过数据信息显示,能够向学生全方面地展示各种工作岗位,以及让学生了解到更多化学学习对化工生产的重要性。通过网络资源以及互联网思维,学生能够有所准备地去开展化学实验探究,打破传统学习模式带来的束缚,通过网络学习平台,完成化学知识的预习以及知识的迁移。
二、中职化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途径探析
(一)辅助剖析知识本质,帮助学生更好认
信息技术能够让教学呈现出高品质的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引入信息技术让化学知识课堂呈现多样化与丰富性,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体现化学知识的有趣之处。在当下的中职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依然在面临着一些困境。不只是教学方法如何创新的问题,而是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会用大量的精力去记忆化学元素以及符号,通过习题练习来掌握化学方程式,此时大多数学生的知识储备难以应付大量习题练习。学生会认为化学学习与他们将来的职业素养养成并无关联。但是在信息技术的加持引导下,能够有效地挖掘教学内容中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通过音频、视频图片的功能增加化学课堂的开放性,符合中职生的学习特点,在兴趣的驱动下,获得一些前置性知识。在中职化学课知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习中职化学亦如此。对于中职学生而言,为了更好地学习中职化学知识,更为显著地提升课堂听课效益,他们必须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必须要在课前做好扎实的预习工作。但是,中职学生,基本上都是一些在中职阶段学习成绩差强人意的学生,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自然也不尽如人意。因此,如果想让中职学生完全凭借自己的能力,扎实做好课前预习工作是不现实的。课前预习必不可少,中职学生自主预习又力不从心。有鉴于此,中职化学教师可以适时适度地利用信息技术指导学生扎实做好课前预习工作,让信息技术成为中职学生课前预习化学知识的一位导师。“解离平衡和水的离子积”是高等教育出版社中职化学学科中的一部分内容。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为了提升学生预习的实效性,老师在课前围绕“解离平衡概念”以及“电解质的概念”等制作了一节精美实用的微课视频。之后,老师将这节微课视频经由微信群推送给了所有学生,并要求学生在课前利用这节微课视频,扎实预习相关内容。从课堂实际效果来看,这节微课视频在指导学生扎实做好课前预习方面确实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可见,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确确实实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课前预习效益,并据此为高校中职化学课堂的建构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运用翻转课堂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生活中的化学存在一定的两面性,利与弊同时存在。在翻转课堂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而不再是占据课堂主导地位的传授者,借助网络的优势,重点和难点的知识可以串联起来,制作成短小经典的小视频为学生播放,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可以在课堂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完成学习测试,提高知识的掌握效率。有一次,我在教学有关铝的性质这一课时,通过视频播放了课件,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了解了铝的基本性质以及相关的反应原理。不仅如此,为了让学生对未来可以从事的行业、职业有所了解,我还让学生们观看了一些关于铝合金的发展前景以及未来高新的发展方向。还有,在一些常见的化学反应内容中,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来判别,教师配合视频来进行讲解,在无形中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提升了互动交流的频次,这对学生探究化学是非常有益处的。翻转课堂不仅能传递学习信息,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进行针对性的辅导。除了微信、QQ等常用的通信软件,运用云端教学软件也是教师们展开教学的第二阵地。通过将学生划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教师可以在软件平台上倾听学生的学习心得,发掘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升知识探究能力。如果教师只是让学生死记硬背一些化学方程式,是很难达成教学目标的。对此,教师可以通过设置相关视频,或者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一些生活中的小例子,学生可以自己在家操作,比如食醋可以去除水垢,蒸馒头时要放入小苏打,碘酒遇淀粉变蓝等等,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同时,在此基础上,学生还可以大胆猜想,改进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
化学与人们的生产生活联系密切。化学学科核心素养需要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中形成,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愿意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体验化学与生产生活的联系,培养“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通过课后小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此外,课后作业设计也要与生活生产相结合。教师应多鼓励学生走出书本和课堂,学会观察生活,并将学到的化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从而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如学习了溶液的酸碱性后,教师可以给出紫甘蓝制作酸碱指示剂的材料,让学生在家里运用自己制作的指示剂检测生活中常见的物质的酸碱性。在学习了酸、碱、盐的性质后,学生可运用自制酸碱指示剂探究酸碱反应过程中溶液酸碱性的变化,设计实验证明醋酸和石灰水发生化学反应等简单小实验。教师应以完成课内教学任务为前提,围绕同一主题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亲身体验的机会,使其通过对生活中存在的化学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制定一系列解决问题和保护环境的措施,加深他们对社会责任素养的认知。例如,在进行“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教学时,当学到“金属资源的保护”这一部分内容时,在课内环节,教师先结合教材内容与生活实例带领学生学习相关理论知识,让他们了解金属为什么会被锈蚀,如何防止金属锈蚀,使其讨论和交流如何保护与合理使用金属资源,且知道废旧金属对环境产生的危害,意识到回收废旧金属很有必要。之后,在课外活动环节,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调查家中、学校和社会上金属资源出现锈蚀的现象,并拍摄照片,使其结合实际情况撰写调查报告,提出一些保护金属资源的可行性建议。在本节课教学中,教师先做好课内教学工作,再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实践,既能提高对大自然中化学现象的探索欲与好奇心,还会主动关注一些化学热点事件,产生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慢慢形成爱护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利用化学制品的社会责任意识,由此实现培养社会责任素养的目标,推动化学素养的发展。
(四)依托课程资源库开发校企共建教学模块
在中职化学应用岗位知识模块建设中,应形成校企合作模式。教师应定期参加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培训活动,依托课程资源库的教学模块,优化自身的教学能够,增强化学学科教学的实用性和兴趣,培养学生化学的实际操作能力。目前,大多数中职学校普遍对化学实验课程不够重视,导致化学实验设备的投入严重不足,部分教师不能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开展教学活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遇到实验问题只能通过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但是已经不适应多元化的教学需求。另一方面,中职化学传统的实验教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阻碍了化学学科的良性发展,不利于课堂效率的有效提高。而且,大多数学校在实验材料的选择上也存在一定的限制性,导致一些实验不能呈现预期的实验效果,难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散能力。依托课程资源库开发教学模块,可以设计“实验知识模块”,设置MOOC链接和实验安全管理栏目;在设计“岗位知识模块”时可以在校企合作下丰富行业信息。有条件的中职学校可以开发嵌入智能手机移动端的课程资源库平台,方便教师介入学生的日常学习,借助信息技术全景反映企业化工生产情况。而校企合作中企业实施的具体措施如下:利用信息技术建立远程信息交互系统,使企业化工应用过程融入职业课堂的附件(如使用酸液和污染管理),以开放式课程教学形式尝试双师(学校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同时参与教学)教学。企业兼职教师可以根据教学模块为学生提供企业生产场景,并提供化学知识实际应用的现场视频,学生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向兼职教师提问,现场解决。
(五)实施角色扮演,增强学生体验感
在化学课堂中,学生可围绕某一主体,通过挖掘不同资源,遵循科学研究步骤及规范进行角色扮演,开展一系列活动探究,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学生需围绕核心问题,使用各种技术搜索、查阅相关信息,注重培养其分析性智力。例如:在“酸雨的研究”中,要求学生掌握二氧化硫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了解酸雨化学机理及防治方法等。教师可提问学生:“你们知道参天大树为什么枯萎,汽车为什么失去光泽?春天校园哪里散发的臭鸡蛋味道?酸雨是造成环境问题的祸首之一。”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成员负责扮演不同角色,化学家探究“什么是酸雨?哪些物质导致降雨变酸?过程如何?”健康学家探究“酸雨怎样影响人类?对人类有哪些危害?”生物学家探究“酸雨对土壤与树木会造成怎样影响?水资源与湖泊变酸会产生什么情况?居住地区水资源是否污染酸雨?”经济学家探究“怎样克服酸雨危害,投入了多少资金,破坏林农渔业将会造成哪些经济后果?”小组成员通过搜集有价值信息,下载相应动画、文字、图片等,进而形成一份有关形成酸雨原因、防治方法、危害的“报告”,凡是应用某“科学家”的成果,均要对此负责。之后,各小组展示自身研究成果,利用计算机播放自己的研究“成果”,选择代表发言,教师与其他同学就课题内容提问。通过此种方法,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突出了学习过程,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有效培养学生信息技能及创造性。
三、结语
总而言之,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集优质教育资源平台的建立,深入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教育发展与改革成为趋势,通过将信息技术与教育理念融合,能够以学生为中心,弥补传统教育不足,提高教学质量及效果。在中职化学课堂教学中,通过引入信息技术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验思维,使化学课堂变得多姿多彩不再枯燥无味,让抽象且复杂的知识变得简单易懂。通过运用信息技术,让学生改变了被动学习的状态,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逐渐提升自己的化学素养,有利于自身的职业发展。
参考文献
[1]阎利军.信息时代背景下多媒体技术在中职化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1(22):163-164.
[2]王雨林.信息技术在中职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究[J].智力,2021(32):112-114.
[3]彭小美.浅析希沃交互一体机在中职学校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9(06):108-110.
[4]冯晶.中职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探究[J].试题与研究,2021(25):27-28.
[5]王盼盼.关于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在中职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农机,2021(09):77-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