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策略
摘要
关键词
小学语文;德育教育;渗透策略
正文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取的文质兼美的文章,其内容丰富,发人深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可以为德育教育的渗透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就小学语文课堂的具体实施而言,还存在着对德育教育内涵的挖掘不够、深度不够等问题。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是教师在课堂上忽略了德育渗透,教师在德育渗透中的运用技巧不够。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在课堂上,老师们应该将德育教育与语文学科的内容相联系,对学生们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让他们在自己的耳濡目染和身体力行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意义
德育融入小学语文课堂中,能有效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让其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当前社会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还应具有与之相匹配的道德素养。小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支柱,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基础知识和德育,为学生能力水平的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础。小学生普遍具有活跃度高和好奇心强的特点,但对道德理念尚未形成清晰的概念,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助力学生了解道德基础形式,构建更加完整的道德价值体系,为后续的道德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在语文课堂中渗透德育,能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养,树立正确价值观念,唤醒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在目前的素质教育体制下,德育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思想道德教育。在语文写作教学中,要从单纯的语言知识入手,向学生解释写作的技巧和方法,从而使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得到提高。德育教育可以使学生正确地理解和理解语言,从而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认同感。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策略
(一)创设教学情境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创设教学情境,通过情境化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良好的情境体验中感悟知识,让学生在情境化的教学中学会学习,从而实现德育教育目标。例如,当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的相关内容时,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小兴安岭的四季美景:春天的小兴安岭是绿色的海洋;夏天的小兴安岭是一片葱绿;秋天的小兴安岭是金黄一片;冬天的小兴安岭是白雪皑皑。再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想象小兴安岭在四季中呈现出不同特色。这样创设教学情境,能让学生感受到小兴安岭四季之美。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多媒体设备对小兴安岭四季进行展示,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小兴安岭四季之美。在情境创设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或视频,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联系生活实际
小学语文课程与生活实际有着密切联系,语文具有很强的人文性,而生活可以为语文提供丰富的素材。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更新教育理念,强化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构建丰富且有活力的课堂,为学生营造生活中有语文、语文外处处是生活的环境,通过知识与生活的衔接,使德育更具趣味性。例如,当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父亲和鸟》的相关内容时,为了提高德育渗透效果,教师应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教学,让学生理解其中蕴含的丰富内涵。在课堂伊始,为了让学生了解本文叙事结构和大致内容,教师应先组织学生阅读本文,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中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儿?父亲与森林、鸟儿之间有什么羁绊?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展开阅读,在阅读中明确文章基本内容。学生阅读全文后会产生很多感想或感悟,教师联系生活实际设问:从“我”与“父亲”的对话中,可以看出父亲对鸟有什么感情?课文最后说“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这表达了“我”什么心愿?借助疑问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文章学习中,并感受到人鸟亲如一家的思想情感。同时,学生在围绕问题展开探究时,也能对文章中朴实的语言、丰富的内涵有进一步的了解,对文章产生更深入的感受。当学生学习完文章后,一定会产生很多感悟,教师应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探究,将想说的话写下来:“假如你是父亲,你想为鸟儿做些什么?”“假如你是作者,你想对父亲说什么?”“假如你是鸟儿,你想对父亲说什么?”通过课堂练笔活动,学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及与父亲相处的细节,写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树立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观念。如此一来,学生既可以加强对文章内容的掌握,又能提高德育渗透的趣味性。
(三)情感熏陶法
语文教材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时代特征,其中包含着爱国主义、革命精神、传统美德等多方面内容,但由于创作时代距今较远,有些学生很难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无法产生情感共鸣。对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向学生展示作者的生平经历、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感受作者当时的写作心理,让学生对文章形成更深刻的思想感悟,在探究中感受作者崇高的思想品质和美好情操,进而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质。例如,当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陶罐和铁罐》的相关内容时,本课是一篇寓言故事,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故事中的情感基调,合理渗透德育。首先,教师在课堂中应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崭新、完好的陶罐与铁罐图片,再展示一组废墟中的陶罐图片,让学生在对比中发挥想象力,大胆猜测文章故事。有的学生猜测铁罐随着时间的流逝破损了,有的学生猜测铁罐可能被移到了他处。这一课堂导入形式充满了童话的色彩,学生会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力,走入寓言故事,体味其中的真情。随后,教师组织学生阅读文章内容,当学生理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后,借助分角色表演的手段,引导学生展开深入探究。教师应组织学生模仿舞台剧形式,分角色演绎陶罐与铁罐之间的四次对话,其中要格外突出铁罐的骄傲、自满以及陶罐的谦虚。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分角色表演,能静下心来潜入文章,掌握文章的语言表达形式。最后,教师要着重带领学生探究文章中的标点符号,以铁罐说了四次话,用了六个感叹号,突出其态度的傲慢和无礼;陶罐只用了一个感叹号,更多引用的是逗号、句号和省略号,以突出陶罐谦和有礼、温文尔雅的态度。教师以文章中语言构建的情感基调为基础,运用多样化方式和方法展开教学,组织学生畅谈探究心得,将德育渗透到学生的心灵深处,提高德育的有效性。
(四)实践应用法
语文课程具有实践性的特点,教师应通过实践活动渗透德育。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设计形式丰富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将课堂中学习到的知识、哲理应用到课外实践活动中,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加强对德育内涵的了解,使德育更具力度。而传统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侧重对文本知识的讲解,忽视了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解决问题,导致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处于浅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应积极设计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中,有效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当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爬山虎的脚》的相关内容时,为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在原本教学的基础上设计课外实践活动。首先,教师在课堂中先向学生展示一段微课视频,让学生观察天津大学中某面墙上长满的爬山虎,让学生通过观察影音资料,直观感受到叶圣陶先生语言中描写的爬山虎的特点,这一过程中,学生能进一步体会到爬山虎的叶子具有多、绿、密等特征,尤其在微风拂过后,表面墙的叶子都会荡起波纹,使学生与作者初步形成情感共鸣。随后,当学生学完文章内容后,教师组织学生到操场的长廊中集合,寻找和观察校园中的爬山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仔细观察、寻找校园中爬山虎的踪迹,找到校园中的爬山虎后仔细观察爬山虎的嫩叶和“脚”。这一过程中,学生发现爬山虎的脚用“细丝”形容更加贴切。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通过亲眼观察和分析,能辩证地看待教材文本中的内容,强化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后,教师组织学生回到课堂中,将所见所闻记录下来,使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得到锻炼。课外实践活动是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重要环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设计多样化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培养人文素养。
(五)围绕故事渗透德育教育
众所周知,诸多小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要想促进语文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通过按部就班的教学模式,很难对学生的注意力进行吸引,所以应与各种故事素材相互配合,给予教学活动的开展正确的指导,然后基于“讲故事”的方式,发挥出对实际教学工作的促进作用,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进一步强化。通常来说,德育理论主要通过“规则”的视角来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规范、约束,基于小学生的视角,对于德育的育人内涵并不是十分理解。基于此,教师应对小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深入分析,加强各种故事、资源的合理利用,将其与德育教学相结合,高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听故事当中对教学材料形成正确的理解。例如,当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司马光》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先要组织学生对文本进行了解,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如果你是司马光,在发现小朋友落入水缸后,你会怎么做?”在情境带入这一过程中,可以将小学生的探究欲望充分激发出来。对于“砸缸”这一行为,虽然可以快速救人,但是具有破坏他人财产的性质特点,应及时向他人道歉。在故事教学活动中,为了不断提升德育教育效果,应与特定的情境相互整合,加强教学故事的自主选择,大力宣传德育的重要性。此外,借由故事,可以使学生对自身的学习方向进行不断调整,集中整合生活故事与文本素材,共同致力于学生教育教学效果的稳步提升。在此基础上,由于故事对学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可以使小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得到提升,从而在整体上为小学生的道德水平提供支持。
(六)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优化课堂评价方式
语文实践活动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载体,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载体,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要指导学生积极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感悟。例如,当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北京的春节》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布置学生搜集包饺子的材料,然后组织学生进行饺子的制作活动。在制作饺子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各种食材和配料进行搭配,使饺子变得更加美味。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上网查询关于春节的历史、习俗等内容,让学生在查阅中感悟传统文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对饺子进行评价,并写一篇关于春节的作文。通过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核心素养。小学语文教学评价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教师要在课堂评价中体现德育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动力,让其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探索、创新,为培养核心素养奠定基础。教师要优化课堂评价方式,综合考察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品德修养等多方面的表现,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支持。例如,教师的相关内容时《小壁虎借尾巴》的相关内容时,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畅所欲言,谈一谈对小壁虎借尾巴的看法。在学生发言之后,教师要对其表现进行评价,通过学生的发言来判断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认识水平,并以此作为依据,对其进行德育教育。
三、结语
德育教育是区别于知识性教育的一种教学方法,它的目标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将道德教育融入到小学语文教育中,既能促进小学语文教育的质量,又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又能反映出老师的个人能力。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德育进行适当的渗透,在现代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可以有效地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所以,在教育过程中,小学语文老师要积极进行德育教育,使学生懂得感恩、孝顺父母、尊敬师长、热爱祖国等美德。教师要重视教学质量的提高,深入挖掘教材、教学方法,使语文教学与渗透德育密切联系,让学生在具体教学中接受德育,以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祁学芝.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路径探讨[J].基础教育论 坛,2022(31):43-44.
[2]刘喜君.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德育的路径[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3(04):163-165.
[3]贯金荣,徐彦波.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J].吉林教育,2023(13):60-62.
[4]张瑞娟.浅析农村小学语文与德育教学的融合[J].读写算,2022(34):31-33.
[5]贾登雯.论如何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20(11):94-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