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传承策略
摘要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优秀传统文化;渗透
正文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沉淀、积累下来的文化瑰宝,高中语文教学要想满足素质教育需求,就要加强教学改革,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与融合,在强化教学效果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精神品格,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借助传统文化桥梁,可以为学生呈现更多的知识类型,拓展学生的思维视野,丰富学生的文化积累,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能力一定会得到显著提升。文章阐述了优秀传统文化和语文教学之间的关系,论述了高中语文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必要性,然后针对如何使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活动融为一体列举出了一些实用性较强的措施,并采用一些教学案例展开了进一步的详细阐述。
一、高中语文教学与优秀传统文化关系研究
(一)语文教学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高中语文教材中涉及多类别的教学内容,均能够彰显相应的优秀传统文化,比如传统心理文化、传统政治文化、传统伦理道德、哲学思想、古代历史文化等。不同文化的育人价值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传统心理文化能够保障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提升个人气质,有助于学生民族精神的形成与强化,并体现出民族气节;传统政治文化中蕴藏的“仁政”思想,能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传统伦理道德包含的内容较多,如礼、信、义等,可推动高中美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哲学思想可起到引导学生领略古人智慧与家国情怀的作用;古代历史文化学习则能够使学生树立起“以史为鉴”的意识,深刻感知我国历史发展源远流长,生成民族自豪感。由此可见,通过组织、开展语文教学活动,可有效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二)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教学根本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与变革,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映射出中华民族的精神与智慧,是民族的瑰宝。若站在历史性的角度对优秀传统文化加以解读能够发现,随着时代的演变,文化得到沉淀与积累;而基于发展视角分析,优秀传统文化在动态传承发展过程中不断创新;如果以哲学角度深入探索,优秀传统文化又是民族性、时代性的辩证统一,凝聚着不同时代的新型思想;若从融合性来看,优秀传统文化是多种思想融合的产物,蕴含丰富的国人智慧精神成果与物质成果,能够体现出中华民族的核心关键与价值追求。高中语文表现出人文性特征,且汉字、汉语也彰显出人文属性。其中,汉字的形成过程蕴含深厚的文化韵味,而汉语也在创新与发展中形成多种语言形式,如诗、词、曲、赋等。语文教材中的经典文章中蕴含着大量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尤其是唐诗、宋词、文言文等,极具文学价值。此外,语文教材中的内容学习能够实现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培育,使其逐渐形成正确的三观,还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因此,优秀传统文化既是语文教材编写时的核心素材,也是高中语文教学的根本。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一)提高学生素质
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彰显出鲜明的民族特色,语文教师在授课时,若能够将优秀传统文化融进课堂,并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进行适当指导,有助于学生将其根植于心、内化于脑。教师经心打造文化课堂传授知识,既可以确保学生对学科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提高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又可以大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促使其综合素质得以提升。因此,教师应充分融合语文教学活动与优秀传统文化,以此优化、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树立优良的道德品质。语文学科体现出工具性、人文性特点,通过引用、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可从真正意义上强化学生的语文鉴赏水平,促进学生全面、综合发展。
(二)健全学生人格
为满足素质教育要求,语文教师应结合学情适当调整教学方法,发现、弥补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融合优秀传统文化,熏陶并提高学生的思想品格。语文教材中蕴含大量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包括诚挚的友情、伟大的亲情、浓厚的爱国情等,深度挖掘与解读这些内容,可以起到提高学生思想品格的作用。对此,教师需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进语文教学中,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意识到自身人格方面存在的缺陷,并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学习教材知识、内化优秀传统文化,以此实现人格的完善。
(三)降低学习难度
由于高中语文涉及的重要知识点以及需要背诵的内容较多,学习难度较大,仅通过单一的教学指导无法帮助学生形成对文章内涵的正确理解。而优秀传统文化的全面融合,有利于语文知识的传递,且能够降低语文学习难度,为学生突破学习重点提供有力帮助。这是因为,高中语文教材中收录的很多课文中均含有大量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尤其是诗词、文言文等,能够彰显出作者高雅的情操、高风亮节的品格。一些文章还会以文字的方式描述民族风俗与环境,能够引发学生联想,在脑海中构建相应的意象情境,从而增强语文知识点的直观性,便于对重要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传承策略
(一)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
为发挥语文学科教学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满足素质教育、语文核心教育要求,教师需要优化教学模式与内容,从中挖掘、筛选出可起到育人作用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教师始终要将教材作为根本,结合教学实际,对其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进行全面梳理,在此基础上,筛选出适合的文化资源融合到教学中,肩负起文化教学的重任,达到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效果。例如,在学习《赤壁赋》这篇文言文时,为了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传统文化,教师要将此篇文章的创作背景讲述给学生,让学生结合历史背景分析作者创作此文的感受,并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授重要的是依靠学生的共情心理,文化也属于情感的一部分,它具有抽象特征,有些细腻的情感,作者可能无法用言语叙述详尽,但是却可以利用文字将情感内涵表露出来,因此需要学生有较强的感受能力。《赤壁赋》是我国古代著名诗人苏轼创作的一篇赋,于作者贬谪黄州时所作,首先作者表达了其月夜泛舟的所见所感,然后引出怀古伤今的悲咽情绪。教师在引导学生对文章主旨进行分析时,要将苏轼当时被贬的情况告诉学生,此时作者的心情是惆怅的,对于落魄的处境是失意的,要带着这种感情去分析作者的语言,深入分析其情感内核。苏轼被贬黄州后,他的情感是极其复杂的,不仅有落寞、愤懑,还有在躬耕农事的过程中感受到的温暖纯良,对未来重拾信心的励志精神,作者的情感是随着所见所想不断变化的,因此在文章分析中,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元素深度挖掘,结合传统文化元素理解文章,使思想更深刻,从而提高语文知识学习的层次。
(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传统文化渗透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是传统文化渗透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活动是最常规的教育形式,加强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课堂教学是教师不容忽视的。教师要在日复一日的教学中逐步将传统文化形式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在语文知识学习中自然而然地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是形成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巩固学生的语文基础的最重要途径。但是在课堂教学中融合传统文化,教师一定要注重形式的创新,要将传统文化元素与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在传统文化熏陶中展开语文教学,采用多元化的教学辅助和文化资源,整体有规划地将传统文化知识引导给学生,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体系。例如,教师进行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这一课讲解时,在传统文化渗透时可以为学生讲一讲有关于词在古代的发展之路。词在古代与音乐关系密切,其实词最一开始就是合乐歌唱的一种形式,随着后期不断发展形成了一种诗体,词最初由音乐而来,因此还称为曲、曲子词和词等,它始创于唐代,在晚唐时代得到繁荣发展。《归去来兮》是著名诗人陶渊明创作的一首词,它隐含作者回归田园生活的决心,感情真挚、意境深远,是一首极具浪漫色彩的词作品。教师在进行传统文化熏陶时可以将一些古典文化知识讲述给学生,古典文化在当今时代的中国仍然有诸多方面的体现,如电视剧《清平乐》就是以一首词命名的影视剧作品,讲述的也是宋代的故事。
(三)加强传统文化的课外拓展
在传统文化的融合教学上,教师虽然要立足于教材内容,充分做到教材内容的挖掘,但是也不可过度依赖教材,不能将全部的教学资源都放在教材中,要帮助学生完成传统文化知识拓展。将传统文化与教学内容相融合的目的就是增加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认知,提高语文教学的维度,使语文学科更有深度,如果教师不善于将语文知识进行外延和拓展,那么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也是学而不知或学而不懂。教师可以借助课外活动,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体验感。例如,每逢我国传统节日时,便是教师可以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最佳时机。端午节、中秋节、元宵节等这些都是属于中国人的传统节日,教师要将节日的来历准确地讲述给学生,让学生理解过节的含义。以端午节为例,教师可以借助这个节日搞一些课外活动,例如包粽子比赛,利用一节班会时间,让学生一起包粽子;还可以举办演讲比赛,题目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一系列的活动目的就是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强化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更深刻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恒久魅力。
(四)开设传统文化赏析品鉴课程
文学品鉴能力的培养对于高中生文学底蕴的形成以及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都有重要意义,一名能够形成独立思考的学生就应该具备文学品鉴的能力,只有会欣赏文学作品、善于从文学作品中挖掘艺术魅力,才会形成自身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反之,缺乏品鉴能力,所学知识也永远只能是死知识,不能学以致用,换一句话说,知识的生命力将会很快枯竭,知识学习的意义也就不复存在。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合传统文化教育,教师要为学生开设传统文化赏析品鉴课程,提升学生的品鉴能力,在对文学作品的品鉴中剖析文化内核,促进理解认识。以《红楼梦》为例,这是高中语文的一篇整本书阅读课程,节选其中《林黛玉进贾府》的片段进行赏析,林黛玉进贾府是此部小说的故事开端,也是转折。通过作者的描述不难发现,在当时的封建背景下林黛玉寄人篱下的自卑情绪。初入贾府,她小心翼翼、谨言慎行,一是她性格使然,二是以此显示出贾府的奢华和深厚的社会背景。在这一章节中出现了很多人物,通过人物对话能够了解到每一个人物的基本性格特征,并且作者对结局也进行了暗示。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赏析时,要将《红楼梦》这部小说的时代背景及人物情感关系渗透给学生,要结合整部小说体现的本质含义看待这一个章节。拿过来一篇文章,不能是泛泛地读,要带着自己的思考,在平时的阅读中教师也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
四、结语
总之,以现阶段核心素养为目标的高中语文教育教学活动,将传统文化有意识地渗透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人文情怀的感受和语文素养的提升是极其必要的。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凝结而成的传统文化,其魅力体现在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的积累上。以文化融合为立足点,教师要潜移默化地将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在教学中,要将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融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多感知、多思考,树立正确的三观,将高中生培养成集专业知识、文化素质、人文底蕴都具有较高水平的优秀学生,为其人生的长远发展奠定扎实的文化根基。
参考文献
[1]孙露青.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几种举措[J].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上旬),2021(5):32.
[2]柳笃学.探析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课程教育研究,2020(16):51.
[3]崇爱玲.论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的重要性及建议[J].考试周刊,2019(A4):29.
[4]张晓坤.文以载道文以化人———试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科技资讯,2019(35):119.
[5]王丽华.基于文化传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融合[J].课外语文,2019(33):1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