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导向下的教-学-评一致性习作教学探究——四上习作单元《生活万花筒》教学例谈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谭秀琼

韶关市曲江区城南小学 512100

摘要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提出,教师应树立“教-学-评”一体化的意识。为使新课程标准理念落地到当下的语文习作课堂,本文认为“双减”政策的背景下,应构建教有目标,学有抓手,练有重点,评有方向的习作有效课堂。教-学-评一致性能确保学生学足、学好,减负,不减质,同时还要提质增效。


关键词

教-学-评一致性,习作教学,教学课例

正文


2022年4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发布,首次在“评价建议中把‘教-学-评’”一体化写入新课标,[1]“教-学-评一致性”随着新课标的实施进入越来越多教育者的视野。

在现行的“双减”政策的背景下,教-学-评一致性能确保学生学足、学好,减负,不减质,同时还要提质增效。应用在语文教学最重要、最难的习作教学中,要推进教-学-评一致性,还要重视习作练笔、指导评改的设计。

一、聚焦语文要素,教有目标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皮连生在《学与教的心理学》中指出,“教学目标在教学和教学设计中的作用概括为导教、导学和测评三种功能”。[2]统编语文教材给每个单元设置语文要素,这是我们明确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每一课要精准定标,就要聚焦语文要素,还要准确把握课标中本学段的要求,二者缺一不可

统编四上第五单元是习作单元,本单元要落实的语文要素是通过学习《麻雀》《爬天都峰》两篇文章,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一件事写清楚的。在阅读学习的基础上,将一件事情写清楚。由此可知,本单元习作的核心内容是“写一件事”,评价的终极标准是“写清楚”。根据对本单元“交流平台”的解读,写清楚包括两重内涵,按起因、经过、结果写是指顺序写清楚;写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是指内容写清楚。在儿童写作中,说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又过于笼统,学生无法下笔。通过对课文、例文的学习,让学生懂得听到的,大多指人物的语言,把对话写清楚,就可以达成内容写清楚。同样的,写事的文章中,看到的一般就是人物的动作,把动作写清楚也能达到内容写清楚。

《生活万花筒》是单元习作,指向习作的语文要素为“写一件事,把事情写清楚”。四年级为第二学段,学生已接触过写事习作的训练,本册第四单元的习作“展开想象,写一个故事”也初步隐含了写清楚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单元习作让学生选一件印象深刻的事,把这件事写清楚,是对本单元所学的综合运用,目标明确,众向同归。在习作教学中教师要唤醒和梳理学生已学的经验,扎实落实写的训练,按一定的顺序把事情写清楚,并练习运用对话、动作等描写把这件事的内容也写清楚。

基于此,为《生活万花筒》拟定清晰、科学、精简和可操作的目标:1.学习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一件印象深刻的事,把事情的顺序写清楚。2.尝试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运用简单的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把事情的内容写清楚。3.乐于将自己的习作与他人分享,互相提建议,再修改自己的习作。

二、巧用教学资源,学有抓手

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安排与普通单元有所不同,首先安排了两篇精读课文《麻雀》和《爬天都峰》,然后是“交流平台”和“初试身手”,之后是两篇习作例文《我家的杏熟了》《小木船》,最后是单元习作。其中,习作单元中精读课文的定位与其他单元不同,直接指向表达,强调从阅读中学表达,每课的课后题都突出体现了这一特点。“交流平台”以精读课文为例,提炼出本单元的阅读要素:写事六要素,写事要注意把顺序写清楚,写事要注意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等内容写清楚。引导学生通过交流,了解写一件事的方法。紧接着,就是“初试身手”,让学生趁热打铁,练习写事。然后安排了两篇习作例文,旁边的旁批分别从不同角度揭示写事的一些要点,使学生进一步领悟写事的方法。单元习作《生活万花筒》,让学生选一件印象深刻的事,按一定顺序把这件事写清楚,是对本单元所学的综合运用。

为了让习作单元的写作资源在《生活万花筒》的课堂教学中得到最大的开发和利用。我设计并实施了指向“教-学-评一致性”的习作教学,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抓手。

(一)出示命题,片段创作

习作单元,经过精读课文、习作例文的读和“初试身手”的练,学生对于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开课直奔主题,出示课堂写作任务:写一件印象深的事。利用教材中的表格支架,填写一件最想写的事,梳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通过分享写作素材,打开写作思路。过后是动笔习作,把经过写下来。 写完后根据“非常满意”“一般满意”“很不满意”这三个标准,给自己的片段打打分。“写经过”的练写环节,直击写作重心,初步达成“按一定顺序写清楚”这一目标。“原生态”的写作也为掌握现状,了解学情,发现学生把事情写清楚中的难点所在,便于下一步的教学方向。

(二)聚焦范例,习得方法

1.向同伴学习写作

“原生态”的写作带来多数孩子没写好,没写完,不会写的自我评价。因此本环节先来一波SOS紧急求助:在写作中,你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你最想听谁写的片段?点到谁,谁就要读一读自己的习作。大家都来听听,他是不是把这件事的经过写清楚了。大家的积极性瞬间激活了,谁都想来一场“沙场秋点兵”找出潜藏在同学心中的写作能手,给出佳作示范

第二波求助就更有意思了:你还想请谁来教你写好片段?第二个学生分享后画风变成:XX同学,大家这么信任你,看来你每次写作文的时候一定都很用心吧。你能不能来传授一些你的秘诀?这是习作优秀孩子视角下的方法指导,往往也是最直接、最有效的。

从分享习作片段到分享写作经验,只有儿童间的互相帮助、示范,互相启发,用儿童的语言才能最大范围地去引发共鸣,引起思考。有了同伴的帮助,有了集体写作氛围的推动,有了好方法分享,好作文示范,相信部分儿童“写不出、写不好”只是暂时的。当然,本环节多为课堂生成的内容,只要学生乐于分享,大胆表达即可,教师不用指导过细。

2.向绘本学习写作

本环节引入绘本,播放《妈妈,买绿豆》视频片段,阿宝和妈妈上街买绿豆,美妙的趣事就此展开。买绿豆起因)-煮绿豆经过)-吃绿豆结果),层次分明,顺序清楚。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事例便于孩子观摩和仿照。

而后解锁绘本写作的秘密。绘本图文结合,课件出示绘本中出现的文字,模仿阿宝的语气读一读。形象生动的输出,学生看到了绘本中精炼的对话是推动情节发展点睛之笔。现学现用,拿出刚刚写的习作片段,有对话吗?有的话划起来,还能改得更准确吗?没有的看看可以在哪些地方加上对话。

3.向课本学习写作

习作单元的课文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写作资源,我们继续请出一位大师(课文),请它来指导我们把习作写得更精彩。课件展示老麻雀的动作和奶奶打杏、分杏的动作,再次找到把事情写清楚的秘密。学生去发现,去学习,知道能通过看到的动作把内容写清楚。活学活用,试试把精彩的动作加入我们的习作中。

绘本的情节简单有趣,为学生把事情经过写清楚做了很好的示范,并让学生关注对话。习作单元的课文,是儿童写此类习作的最好示范。教师在此做适时的点拨,帮助儿童回忆课文的动作描写,将对话和动作迁移到自己的片段写作中,初步学会把内容写清楚。

(三)自主修改,学以致用

本教学任务落实习作的整体修改:(1)是否按一定顺序写。(2)是否多写对话。(3)是否有准确的动作描写。修改完成后再次自评习作,达到一个给自己点个赞。学生用“经过有序”“多写对话”“动作准确”三个评价标准对自己创作的片段进行修改,指向明确,从而达到“把事情写清楚”。

大多数教师在习作教学设计和实施中存在针对性、指导性、或创新性不强的问题。《生活万花筒》的教学告诉我们要关注目标、关注学生、关注文本,改进教学方法或教学手段,巧用各种教学资源,把习作的方法教给学生,为学生学习写作提供抓手,让学生学会表达,乐于表达,“我手写我心,彩笔绘生活”。

三、教给写作知识,练有重点

练写是习作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教师围绕习作教学目标设计适宜的练写内容,突出单元写作中写作的重点;组织学生开展练习活动,突破学生写作中遇到的难点。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练写与目标存在着密切关联。当前的习作教学中,练笔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课堂上过于注重全篇而忽视片段的突破;或者写作没有扣住习作目标,练没有重点;或者拔高要求,超标练习;或者课堂重指导,课后重写作,这些问题说到底还是“教学练评”四者没有同标而行,同时而行,同向而行的问题。

《生活万花筒》的练写的教学实施,主要教给学生相应的写作知识,通过课堂中的发送三个写作锦囊来实现。在初次练笔中给出第一个“经过有序”的写作锦囊,先让学生理出所选素材的起因、经过、结果,然后把最重要的经过按顺序写出来。在向绘本学写作后初次评改中又给出第二个“多写对话”的习作锦囊,然后对照锦囊的写作知识给自己的习作修改或加上对话。第三次是在二次评改中,学习了课本的动作描写能把事情写清楚后给出“动作准确”的锦囊,接着又是针对动作方面的修改。“经过有序”“多写对话”“动作准确”就是本次习作要教给学生的三个写作知识。而每一个写作知识的给予,同时带入的是练写或修改的环节,让每一次练都有目的,有方向,成为达成习作目标的节点。

因此习作教学的练写,一要对标。紧扣教学目标来设计练笔,做到“练写有重点,评改有方向”。二要适量。一般选择忽视全篇,时间有限,让学生练在关键处,练在重点处,练得乐在其中,练得各得其所。三要新颖。锦囊也好,小妙招也行,写作魔法也罢,要的是清楚的指向性,学生知道练什么,达到什么目标,自己完成得好不好,这才是练的关键。

四、精心设计评价,评有方向

在习作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既可诊断、反馈教学效果,又能激励、引导学生。教-学-评一体化倡导的是先确定学习目标,再确定检测目标、达成判断指标依据,最后依据欲达成的指标、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课程资源的以终为始的逆向设计。习作课堂评价忠于目标,先于教学,促进教学,发展学生,把文化、语言、思维、审美带进课堂,带给学生,实现有效教学。

《生活万花筒》指向“教-学-评一致性”的习作教学设计与实施,教学评价重视“三个走向”:一是评价标准从孤立走向综合。《生活万花筒》最终形成的三个评价标准“经过有序”“多写对话”“动作准确”,与课程标准、教学目标紧密契合。它既是教师教学的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方法,还是师生评价学习过程和结果的依据。

二是评价方式从单一走向多元。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倡“坚持科学有效,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4]《生活万花筒》呈现的多元评价,于课堂观察、随堂提问、书面习作、习作任务单或习作评价表等多种方式进行,既有对习作教学的过程性评价,也包括对习作教学结果的评价。多元评价的实施增强教师课堂调控的技能,把握课堂的生成性特点,调控“教-学-评一致性”的习作课堂。

三是评价内容从随意走向专业。习作教学中设计并运用科学合理的习作评价表,既能让学生习作更具指导性,又能让评价更有针对性,全面客观。就如本次习作有两次根据习作评价表的自评,第一次是在初次写作时,学生自评对自己的习作是否满意,这是一次对学情的测评,学生对没有指导的习作满意度较低。第二次在三轮修改后,学生对本次习作的要义明晰后对习作优秀的三个标准“经过有序”“多写对话”“动作准确”的自评,多数学生能达到“三个赞”的优秀指标。两次自我评价在课堂前后遥相呼应,让学生看到实实在在的进步,学生能写出了符合评价标准的习作,增强习作表达的信心,达成习作目标。

走向“教-学-评一致性”的习作教学需要顶层设计,构建起“教学练评”同向发展的习作课堂。精准的目标、有效的活动、高质的练写和科学的评价四者指向有效课堂。它能引发学生不断发现习作的意义,体验习作带来的成功和反思的乐趣,让学生在一次次积极主动的写与思中爱上习作。

本文系广东省韶关市教育科研课题基于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习作教学教-学-评一致性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sgjky2115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48

[2]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86

[3]何捷.“熟悉人的一件事”习作教学实录及反思[J].小学教学,2016(7)

[4]刘润喆,罗牧晨,邓福康. 后疫情时代下"双线融合"模式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建构[N]. 泰山学院学报, 2022-03-11(3)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