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素养下高中语文教学策略探究
摘要
关键词
学科素养;高中语文;教学策略;语言能力
正文
高中语文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高中阶段应具备的语文学科的核心能力和素养。它主要包括语言文字的认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文学鉴赏能力、阅读与思辨能力和语言文化传承与创新能力。语言文字的认知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学生需要通过大量阅读和积累,深入理解语言文字的含义和构成规律;语言表达能力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需要通过写作和口语表达等实践活动,提高自己的文字组织和表达能力;文学鉴赏能力是学生从中学习和欣赏各种文学作品的能力,需通过阅读和学习,掌握文学作品的背景知识和艺术特点;阅读与思辨能力是学生的关键能力之一,他们需要通过批判性阅读和思考,分析和评价各种信息和观点,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能力;语言文化传承与创新能力是终极目标,学生应了解和尊重不同的语言文化,同时也要具备创新能力,运用现代思维和技术手段,创作出符合时代需求的优秀作品。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存在一定限制。因此,基于学科素养的高中语文教学策略应运而生。本文将探索积极培养学生语感、关注语文思维提升、开展文化传承教育以及有效开展课外拓展等策略,以期提供可行的指导思路和方法。
一、学科素养下高中语文教育的意义
1.1打破传统教育瓶颈
在当前传统教育模式下,高中语文教育往往存在着一些瓶颈和问题,学科素养的培养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打破这些瓶颈,为高中语文教育带来新的发展机遇。首先,学科素养的培养可以打破传统教育的课本束缚。传统的高中语文教育往往以教科书为中心,强调对文本的解读和背诵。这种传统教育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力,导致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和阅读能力下降。而学科素养的培养强调学生与语文学科的互动和探索,鼓励学生通过阅读原著、参观文化活动等方式来了解语文的真实面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从而使语文教育不再局限于课本和考试。
其次,学科素养的培养能够拓宽高中语文教育的领域。传统的高中语文教育往往只注重文学作品的阅读和解析,忽视了语文学科的多样性和广泛性。学科素养的培养强调语文学科的综合性、跨学科性和应用性,鼓励学生通过研究报告、写作比赛、实验探究等方式来拓宽语文教育的领域。通过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可以使语文教育更加立体化、全面化,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实际应用的需要。最后,学科素养的培养可以提升高中语文教育的质量。传统的高中语文教育往往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应试的训练,重视结果而忽略过程。学科素养的培养强调学生的思辨能力、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可以促使学生在语文学科中形成灵活的思维方式,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提高语文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1.2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学科素养是学生在特定学科领域内的知识、能力和思维方式的培养,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在高中语文教育中,学科素养的培养能够从多个方面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使他们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首先,学科素养的培养能够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传统的高中语文教育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和应试的训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兴趣的培养。而通过学科素养的培养,学生将更多地接触到语文学科的本质和魅力,如文学作品的深层次阅读、文化背景的理解和语言运用的探索等。学生通过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并深入研究,可以培养对语文学科的浓厚兴趣,从而激发学习动力。最后,学科素养的培养能够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高中语文教育往往过于注重文学作品的阅读和解析,局限了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认识。而学科素养的培养强调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和跨学科性,通过研究报告、书评、文化活动等方式拓宽了学生的学习视野。学生通过了解语文学科的多样性和广泛性,可以更好地认识到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和应用,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和兴趣。
1.3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在高中语文教育中,学科素养的培养能够从多个方面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具批判性和创造性地思考问题,具备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能力。首先,学科素养的培养能够拓宽学生的思维边界。传统的高中语文教育往往侧重于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和理解,学生的思维往往局限于对文本的理解和诠释。而学科素养的培养强调语言运用、文化意识、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等综合能力的培养,通过语文学科的多维度的学习和研究,拓宽了学生的思维边界。学生在了解和掌握语文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的基础上,可以运用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来解决问题,培养出灵活性和创新性思考的能力。此外,学科素养的培养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性思维。高中语文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使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思维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够提出新的观点和见解。学科素养的培养通过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通过文学作品的解读、文化问题的探讨和语言运用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使他们在语文学科的学习过程中能够提供新的思考和见解。
二、现阶段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现阶段学科素养视角下,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科素养培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首先,教学内容与学科要求脱节。现行的高中语文教学内容偏重于文学史和文言文,忽视了学生实际生活中的语言运用情境和现代文学作品的学习,使得学生在实际应用中缺乏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其次,知识点划分和学习目标不明确。语文学科涉及范围广泛,但当前教学往往偏重于划分各种文体和文学作品的特点,忽视了学生从语言文字的认知到文学表达的递进过程,学习目标模糊,导致学生学习缺乏追踪性和系统性。再次,教学方法简单机械。高中语文教学往往局限于老师的一纸讲义,学生的学习活动仅限于听讲和背诵,缺乏积极的思考和实践环节,导致学生对于语文学科的兴趣和动力不足。此外,评价体系不合理。目前的高中语文评价过于注重对知识的记忆,而较少重视对学生语言表达和文学鉴赏能力的测评,无法全面和准确地评估学生在语文学科方面的素养和能力。最后,教师专业发展不足。高中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往往局限于教材和考试要求的培训,缺乏对教学理论和教育研究的深入探讨,导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育素养难以提升。综上所述,现阶段学科素养视角下,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着教学内容与学科要求脱节、知识点划分和学习目标不明确、教学方法简单机械、评价体系不合理和教师专业发展不足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重新审视教学内容和目标,改变教学方法,完善评价体系,提升教师的教育素养和专业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和综合能力,使高中语文教育更加科学、有效和有益。
三、基于学科素养下高中语文教学策略
3.1积极培养学生语感,发展学生语言能力
学生的语感是培养语文素养的基础,教师应通过多种方式来积极培养学生的语感。首先,可以通过朗读经典文学作品来让学生感受语文之美,调动学生的情感共鸣和审美能力。其次,通过写作训练来促进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度和表达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日常感悟的写作,并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此外,可以设置语言游戏和语文比赛等形式,提高学生对语言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以朱自清《荷塘月色》这一课为例,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朗读整篇文章,注重语调、语速和情感的表达,让学生听到经典文学作品的声音和韵律,从而引发对语言美感的共鸣。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他们分享自己对文章所表达情感的理解及感受。其次,通过文学作品的欣赏和品味来培养学生的语感。教师可以针对文学作品的描写手法、修辞手法等进行分析,引导学生通过词句的选择、声音的抑扬顿挫等,体验文学作品所传达的美和艺术感染力。同时,可以让学生熟练运用词语、修辞手法等,通过模仿和创作来提高他们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
此外,教师可以开展语言游戏和语文比赛等形式来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言能力。例如,可以设计一些语言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语言的趣味性和表达的巧妙之处;还可以组织语文比赛,让学生在比赛中展示自己的语言才能,激发他们对语言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3.2关注语文思维提升,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语文思维的提升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通过开展问题导向的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和批判性思维。在课堂中,教师可以提出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引导学生提出独特的见解和观点。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赛和写作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表达中不断提升语文思维和表达能力。以郁达夫《故都的秋》这一课为例,首先,通过拓展思维方式来提升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角、角度去解读文本,帮助他们理解文章背后的意义和深层次的思想。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和讨论,激发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其次,通过文本鉴赏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文本的结构、语言风格、修辞手法等元素,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表达方式。然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文本演讲或小组讨论,鼓励他们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解读,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写作任务来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例如让学生进行作文写作、文学评论等,从而提升他们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多媒体资源和现代技术手段,如音频、视频、网络等,让学生在丰富的信息和多元的表达方式中发展自己的表达能力。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文本,提升对文化背景的认知,从而通过多种表达方式来展示和分享自己的思考和理解。
3.3开展文化传承教育,提升学生文化素养
语文教育既是传递语言知识的教育,也是传承文化的教育。教师应开展文化传承教育,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可以通过经典文学的深入解读和背诵来传递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文学社团或兴趣小组活动,让学生在文化体验和创作中增加对文化的认知和理解,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以《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一课为例,我们可以探究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开展文化传承教育,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首先,通过细致地解读《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一课中的语言材料,可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袁隆平的科研成就和贡献。教师可以与学生一同分析文章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文化典故,帮助学生理解并欣赏其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其次,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和讨论,教师可以促使学生认识到袁隆平的科研成果对中国乃至世界的重要意义。例如,从供给世界粮食的角度出发,可以让学生思考袁隆平培育的超级水稻如何解决全球粮食短缺问题,以及其对于发展中国家的意义。最后,课堂教学的评价与测量应更加注重对于学生文化素养的考查。除了传统的笔试和口头答辩外,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创新的评价形式,如学生个人或团队的项目展示与总结报告等。通过这样的评价方式,学生不仅能够全面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更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提升其文化素养。
3.4有效开展课外拓展,鼓励学生语文实践
课外拓展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鼓励学生广泛涉猎各种文学作品,扩大阅读视野和阅读广度。此外,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文学写作比赛、朗诵比赛等,提供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通过课外拓展,学生可以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语文实践的兴趣和能力。以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这一课为例,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扩展。除了教材中的文本外,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阅读更多有关列夫托尔斯泰的相关作品,如《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通过阅读扩展,学生可以更全面、深入地了解托尔斯泰的思想、创作风格以及他在俄罗斯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其次,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文学研究和讨论。教师可以分配不同的研究课题,要求学生独立或小组进行深入研究,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交流。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分析《复活》的主题、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探讨作品对社会、人性等方面的启示和影响。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可以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还能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第三,教师可以组织语文实践活动,如写作比赛、朗诵比赛等。教师可以提供不同的主题或写作形式,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复活》的理解和感悟进行创作。比赛的设置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和竞争动力,同时也可以展示学生的语文实践成果。此外,朗诵比赛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托尔斯泰的文学语言和情感内涵。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本文探究了四种基于学科素养的高中语文教学策略,即积极培养学生语感,关注语文思维提升,开展文化传承教育以及有效开展课外拓展。这些策略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语文素养的提升。然而,教学策略的选择和实践需要因地制宜,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学校教育理念。希望本文提供的思路和方法能够对高中语文教学工作有所启示,进一步推动语文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丹迪.基于学科素养下高中语文教学策略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2(05):94-96.
[2]傅开福.学科素养导向下的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探微[J].成才之路,2022(14):80-82.
[3]武学银.基于高中语文学科素养发展的创新教学策略探究[J].天津教育,2021(10):162-163+1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