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思维导图提升小学语文鉴赏式阅读教学质量
摘要
关键词
思维导图;小学语文;鉴赏式阅读;阅读教学
正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全体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义务教育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则是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以及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在小学语文教学领域里,鉴赏式阅读教学是助推学生学科素养提升的重要路径之一,下面笔者就自己的教学教研经历谈谈对此的思考。
一、基于学科素养视域的鉴赏式阅读教学思考
1.阅读教学中的鉴赏意识
新课标在“学段要求”部分将原来的“阅读”板块升级为“阅读与鉴赏”,“鉴赏”一词在整个新课标中出现 13 次,较之 2011 年版的课程标准足足多了 11 次,并且在“学业水平考试”板块对“阅读与鉴赏”类问题任务做了具体要求,可见新课标编写者对学生的阅读鉴赏较之前更为重视。
反观当下周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科任教师对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能力的观念尚较为淡薄,在教学环节中设计的阅读鉴赏任务还较为单调,相当一部分教师对于“教什么”这个本质问题往往还是被动地依赖教材,缺乏主动意识。这也导致了部分学生针对文本阅读往往还是关注“写了什么”,对于“怎么写”“这样写的效果如何”欠缺独立判断的鉴赏能力与鉴赏意识。新课标实施后,作为科任教师应对此有充分的认识,在阅读教学中,逐步引导学生树立鉴赏意识,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水平。
2.课前预习中的落实效度
据笔者调查,因为鉴赏意识缺失,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往往只关注课文内容的阅读与理解,对于课文的篇章结构、表现手法、语言特点等方面关注较少,即使关注了,也极少主动地赏析与评价。新课标强调学生应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其中包括自主阅读、积极思考的习惯等,在不同学段的学业质量标准就做了诸如“预测情节发展”“对人物进行分析和评价”“对重要的语句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进行品味”“主动探究不同类型文本的语言特点及结构方式”等描述。针对学生在课前预习中的阅读鉴赏落实效度低下的现状,科任教师应有意识做出引导,结合单元语文要素、课时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整合课前预习任务及学情诊断练习,促进学生在阅读预习时主动放慢速度,挖掘深度,拓展宽度,从而提升鉴赏阅读预习的落实效度。
3.课堂教学中的学习效率
笔者从日常的课堂观察发现,相对于骨干教师来看,年轻教师的阅读课堂教学效率普遍不高;相对于城区的学生而言,农村的学生阅读学习效率普遍低下。分析其原因有三,一是执教教师对学生主动学习的培养意识淡薄,二是学生课前预习效果不佳,三是学生个人学习能力不强。
新课标视域下,如何实现课堂教学“提质增效”的愿景,笔者认为,一是学习活动前置,提高学生课前预习的落实效度;二是学习效率提高,包括提升学生个体的认知活跃度与思维发展度,扩大学生集体的实践参与面及思维交互量。
针对以上阅读教学出现的问题与现象,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行动研究,提出以“思维导图”为脚手架,助力小学语文鉴赏式阅读教学,对学生的阅读鉴赏意识给予培养引领,课前预习效度给予夯实提升,课堂学习效率给予优化提高。
二、基于思维导图运用的鉴赏式阅读教学案例
皮连生教授在《小学语文学习与教学论》一书指出,中高年级学生学习单篇课文时,在获得与练习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习得文章立意、谋篇布局方面的规则及篇章描写的方法。其中包括对文章记叙、描写、抒情、说明和议论等方面的鉴赏技能,以及对文章立意、材料取舍和修辞手法等方面的分析、评价技能。在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学习并运用不同类型的思维导图,进行不同形式的阅读实践,以期习得不同的阅读鉴赏技能。以下列举部分案例:
1.梳理归纳,把握行文思路
学习《十六年前的回忆》时,学生需对课文所写事情进行整理,笔者便指导学生运用流程图按时间顺序梳理出以下事情:被捕之前,父亲将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阎振三工友被抓,以及父亲不顾家人与朋友劝告坚决留守北京三件事;被捕之时,父亲临危不惧的情景;被审之时,在法庭上的父亲依然从容稳重地同敌人斗争;被害之后,一家人得知消息无比哀伤。通过梳理,学生清晰地把握住文章的行文思路,这即是得文;同时,学生也能耳濡目染地感知在围绕主事件撰写记叙文时,可以借鉴此文的行文思路与框架结构,这便是得法。阅读《为人民服务》时,借助括号图,学生很快就理出课文围着“为人民服务”写了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怎样对待“死”,二是怎样对待批评,三是怎样对待困难,四是怎样对待死去的同志。我们可以看到文章的结构一目了然,对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架构很有帮助。
2.赏析细节,感受人物形象
“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是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为帮助学生领悟此方法,笔者借助鱼骨图,搭建写人文章阅读模型,提醒学生从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四个分支去品读文中的句子,并体会各细节反应的人物品质,最后纵观全图,客观立体地感受人物形象,领悟其品格。学生在预习《十六年前的回忆》时,运用鱼骨图模型自主阅读,在文中寻找各个分支上相关的句子进行梳理品读,并将阅读感受填写其中,以便于课堂上交流碰撞,为提高学习效率做好前期准备。这种图文结合的创新作业,对减轻学业压力,激活创新思维很有帮助。在随后的《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课,学生借助此模型进行主动阅读,检测学习效果。而在《综合性学习:奋斗的历程》中,就可根据不同阅读材料的特点进行选择使用,内化为自己学习的支架,使抽象思维占主导的阅读学习过程可视化。
运用对比手法烘托李大钊这一革命者形象,是《十六年前的回忆》一课重要的表达特点之一。笔者在教学时,引导学生运用对比逻辑图进行阅读鉴赏,将父亲在烧毁文件时的严峻与其之前的慈祥进行对比,感受时下危急的局势;将李大钊与周边的亲友对比,感悟他对待革命工作非常负责任的优秀品质;将沉稳从容的李大钊和残暴、凶狠的敌人进行对比,领悟其英勇无畏的革命者形象。逻辑图的使用对学生对比思维的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也加深了学生对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烘托人物形象这一表达特点的理解与感悟,逐渐内化为自己的阅读鉴赏经验。
3.比较辨析,品味作者情感
《古诗三首》都是立意深远的咏物诗,三者有同有异,正确理解与鉴赏,是本课学习的重点任务之一。孩子在学习时根据经验借助树状图进行归纳整理,比较辨析,便能理清这三首诗的共同之处——都是咏物诗,都在咏叹事物的某一特点,而且表面上看是写物,实际上都在赞扬人的某种精神,表达某种追求,即借物言志。当然,三者所咏之物,所言之志有所不同,借助树状图的分支就能一览无余。《马诗》借咏叹马的命运,来表达自己的怀才不遇之情及为国建功之志;《石灰吟》以千锤百炼的石灰为喻,表达了自己刚毅不屈、清白持身的高尚情操;《竹石》借赞叹岩竹的品格,表明自身光明磊落、刚强正直的骨气。
《为人民服务》一文引用司马迁的名言论证观点,学生可以借助双重气泡图自读自悟,对两种不同的“死”进行深入理解,感受其意义,在课文中提到张思德的基础上,联系本单元的内容,进一步想想哪些人的“死”重于泰山,哪些人的“死”轻于鸿毛,通过具体人与事的对比辨析,孩子们就能清晰地认识,人总是难免一死,但最终死的意义是不相同的。那些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奋勇向前的英雄,他们的牺牲与泰山相比重之又重,他们为国捐躯的精神将被国人所铭记。由此,孩子们还可以联想到当下,联想起抗疫期间逆行而上的白衣天使,联想起和平年代里保家卫国的戍边英雄。这样一来,这句千古名言就焕发了生命,《为人民服务》这篇诞生于革命年代的论说类演讲稿依然可以在新时代的学生心间产生激荡心胸的力量。
三、基于核心素养提升的鉴赏式阅读教学效益
陈先云先生认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并非先天形成的,而是后天加以培养的。素养培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反复训练,多次培养,才能最终养成的。笔者在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进行鉴赏式阅读,目的之一就在于通过反复练习以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1.领悟作品主题,提升自身文化自信
古诗文是传统文化的瑰宝,往往饱含着诗人对美好品德的颂扬,对人生志向的追求,对万千造化的吟咏。在学习这类诗文时,通过品味诗句,理解诗意,领悟诗境,进而借助导图给予梳理,以期把握诗人所表达的情意与志向,是学生汲取与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学习路径。《十六年前的回忆》《董存瑞舍身炸暗堡》这类诞生于革命年代的经典文章,为读者展现了革命先烈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而赴难捐躯的感人形象,借助导图赏析品悟李大钊、董存瑞等英雄形象,有助于学生感悟革命英雄为了理想献身的精神,感受文章传递的革命文化。
2.积累语用案例,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十六年前的回忆》《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等文章运用多种人物描写方法,刻画了经典的人物形象,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借助导图模型,关注相关语句,品析细节描写对人物形象刻画的作用。这种鉴赏经验既有助于学生迁移在类似的阅读实践中,也有利于学生运用在写人习作中,提升语言运用能力。在“阅读分享会”综合性学习中,学生借助树状图梳理学过的阅读方法,并运用在对“阅读材料”的阅读实践中,这亦是同理。《毛主席在花山》一文,学生利用圆圈图梳理文章记叙毛主席的相关事情,感受毛主席时时刻刻想着群众的优秀品质。借用鱼骨图梳理作者对毛主席的人物刻画,赏析其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形象。《十里长街送总理》以括号图梳理文章段落结构,品读送别场面,关注众人不约而同的动作,感受人们沉痛的心情……这些都在考查学生综合阅读方法的技能,检验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3.探究文本秘妙,提升思维能力层次
《古诗三首》这种编写体例在统编教材中多次出现,每课的三首诗往往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学生在学习时运用树状图进行比较分析,归纳梳理出其相同之处(如本单元《古诗三首》的借物言志这一表达方法等),以及不同之处(如本单元《古诗三首》所咏之物,所言志皆不相同等),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对比思维,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评价,这样的学习过程是属于高阶思维的心智活动,有助于思维水平的提升及学习效率的提高。同理,学习《为人民服务》时学生能运用双重气泡图对不同人死的意义进行比较分析,学习《十六年前的回忆》时运用逻辑图将李大钊与工友阎振三、亲友、敌人进行对照分析,阅读《毛主席在花山》时,能以鱼骨图赏析作者对毛主席的细节刻画,以此评价人物形象……这些学习活动都是属于高层次认知水平的活动,有益于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
4.丰富实践经验,提升审美创造水平
在《奋斗的历程》“阅读分享会”系列学习活动中,学生运用学过的阅读方法,借助各类思维导图模型,自主完成“阅读材料”中的文章阅读实践,并进行分享交流,这便是学生感受美、发现美的过程,孩子们在交流过程中结合自己构画的思维导图,用自己的语言对文章进行赏析、评价,从理解与感悟层面讲这是发现美的过程,而从评价与表达的层面讲,这也是创造美的过程。
在“制作小诗集”这一环节中,学生借助树状图对红色诗词进行搜集、分类、整理,借助括号图对拟汇编的诗词进行梳理、编排,这样的实践过程,学生可以获得丰富的语言审美经验。核心素养的提升是四位一体的综合表现,学生在积极主动的阅读实践中,经历理解、感受、欣赏、评价等思维活动,这是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有效路径之一。
五、结语
总而言之,基于学科素养视域,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小学语文鉴赏式阅读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多元高阶思维,增强学生阅读鉴赏能力,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程芝霖.小学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路径探析[J].新课程研究,2023(05):54-56.
[2]王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语言鉴赏与审美研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2,7(18):15-17.
[3]戴许琴.鉴赏 感受 创造——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美育研究[J].新智慧,2022(21):115-117.
[4]李晴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培养方略[J].文教资料,2022(09):123-126.
[5]何瑛.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升学生文学鉴赏能力[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1(12):10-11.
[6]郑春治.提升学生语言与思维的教学策略[J].教育艺术,2021(09):30+29.
[7]庄泽昆.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鉴赏式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小学生作文辅导(语文园地),2020(12):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