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式教学效果影响因素分析与实证研究——以《新一代信息技术》课程为例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王荣

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江西赣州 341000

摘要

近些年,网络学习逐渐成为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各个学校在不同程度实施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运用各类网络平台开展教学工作。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越来越快,教学资源的更新速度也越来越快,线上课程资源变得越来越丰富,学习形式和学习手段变得多样化个性化,但在实施的过程中也遇到不少问题,如何评价教学是否达到预期效果,学生学习是否有进步,这是我们共同面对的问题,不断完善评价体系并找到影响混合式教学效果的因素成为未来进行混合教学的关键。


关键词

混合式教学、评价体系构建

正文


一、引言

对混合式学习的实践研究,经历了概念提出、实践研究到推广应用等阶段,在企业培训、远程教育和高校教学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国外学者Khan教授提出了混合网络学习的结构,国外名企NIIT公司高管purnimavaliathan提出的八边形模块混合学习模式,并对该模式教学效果做出分析。国内有代表性的学者是是华南师范大学李克东教授提出的混合学习设计八步骤,北京师范大学黄荣怀教授提出的混合学习课程设计模式,并对混合式教学效果做过研究。以大数据、云计算和虚拟技术为特征的现代科技手段,催生了各类教育新模式和新生态,跨域交往和信息整合的教育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将线下课堂的学习和线上网络的学习混合在一起,将两种学习方式结合起来提升学习效果、改善学习方法,为了更好的开展混合学习的评价,提高混合式教学的效果,为此建立了一种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评价体系,确定混合学习评价方式方法、指标维度、评价内容等,设计一个具有科学合理、可操作性的评价体系。

二、传统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课堂更多的是注重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过程,评价方式往往以总结性评价为主,在实际教学评价中存在评价范围模糊、评价形式简单、评价内容不全、量化评价指标少等问题。

一是评价范围模糊。评价常常以结果为导向,不注重过程,这样并不科学,会导致学生不重视学习的过程,只看着期末考试的结果,重结果轻过程,考前突击复习的情况普遍存在,甚至在考试中徇私舞弊。

二是评价形式过于简单。评价往往只针对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没有包括对教学资源、学习资源等进行评价,这些都是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而对这些评价如果只是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来完成往往过于单一。

三是评价内容不全。评价的内容往往是重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确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态度情感的评价,评价的维度缺少,虽然很多评价设计自评和互评,学生可以对照评价表进行自我评价或学生之间可以进行互相评价,但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涉及到的各种素质能力评价不多。

四是量化评价指标少。量化的指标少或者模糊,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能够量化的指标不多,往往是主观分值较多,客观分值较少,影响了评价的结果。

三、“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评价设计的形式

在混合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的是启发、引导、监督和管理,学生的主体性能够得到更好的体现,在这个过程中的评价应该是双向的,一个是对教师教学质量、教学过程、教学形式等的评价,另一个是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掌握知识情况等方面的评价,包括了线上的学习和线下的学习的过程。

一方面“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评价设计应该是科学的,设计出的评价表应该符合科学原则,并且能掌握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评价量表中的指标要能客观真实反映混合教学的过程,它涉及到课堂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设计的量表可以通过线下课堂发放或者平台上发布,能定期从平台大数据中做好收集整理,归类分析。能帮助找出问题的所在,并有针对性的改善教学设计。

另一方面混合学习评价指标设计应该具体可操作的,应该细化每一个评价指标,量化每一个参数,便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操作,让每一位教学工作者使用方便而不至于成为教学的累赘,让评价者和教师都能够接受这个评价方式,增强混合学习评价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提升评价的效果。评价过程中不仅要把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加入量表的设计,也要把教学资源、学习平台等纳入评价中。

四、“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评价设计内容

基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设计完成混合式教学评价指标,构建了“理论与实践、线上与线下、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的多元评价体系。

一是评价方式。把“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过程的评价和平时考核、期末考核的结果评价结合起来,评价要真实可靠,数据精确。

二是评价内容。涵盖了7个方面一级指标和20个二级指标内容,贯穿于网络课程学习、传统课堂教学活动和期末考核测试全过程,主要对学生掌握知识、提升能力和提高素质这几个方面进行评价,教学内容围绕所授课内容,每个教学内容都有相应的考核内容和单元小测试,评价的内容涉及层面较多的,收集分析的数据也需要分类。

三是评价方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评价,有学生学习的评价,也包括教师教学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是多维度的,包括了学生的态度、获得感、学习的参与度、协作学习的意识、探究活动的能力、知识运用的能力和布置的任务完成情况等七个方面。如表1。

四是评价过程。包括对网络学习的评价和课堂学习的评价,网络学习主要从以下8个方面进行,网络课程学习的目标是否明确、课程内容是否科学、重难点是否突出、网络交流互动是否积极参与、网络平台支持是否畅通、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否完成自主学习、学生能否获得学习的情感体验、学习成果展示能否达到预期效果和学习成果评估是否合理有效。

采用混合式教学的课堂学习的评价主要从以下6个方面进行,前段分析学习者在线学习情况、根据网络学习制定线下课堂教学目标的情况、根据网络学习设置线下课堂教学内容的情况、线下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情况、线下课堂教学师生互动情况、对教学过程的反馈情况。

五、教学组织与实施

1.课程结构与内容

《新一代信息技术》是高职计算机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适用于一年级学生。课程参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和1+X证书考核要求,紧跟新一代信息技术前沿知识,依据典型的工作岗位,梳理真实的工作任务,使其转化为课堂教学项目,实现企业项目与课程内容对接,关键技术和课程重难点对接,典型案例与课程目标对接。构建以信息素养为核心的课程思政体系,融入课程资源建设全过程。

通过对计算机类专业共性特征分析,将课程内容分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两部分,基础模块是学生提升信息素养的基础,拓展模块是学生深化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理解。依据岗课赛证重构课程结构,确认建设内容,创建了55个章节,划分了125个任务点,精选了众多科技前沿知识融入到教学案例,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规范融入到教学中,为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课程学习资源。

2.课程资源建设

注重以“学习者为中心”进行课程资源设计制作,依托超星学银在线网络平台,按照课程结构和内容制定了知识结构树,制作实训项目地图6个,设计与开发涵盖所有知识点和技能点的数字化资源库,制作了混合教学授课计划13套、实训授课计划13套以及多媒体课件,配套教材、实训指导书等。制作课程教学视频59个,提供了拓展学习资源95个,动画6个,视频、动画的数量超过整体资源30%。建设了包括多种题型在内的题库48套1325题,考试试卷16套800题,教学案例、任务工单等资源100余个,精选课程思政教学案例10余个。课程在线学习资源帮助教师有效的开展线上线下课程教学,支持学习者随时随地碎片化、个性化、全天候开展自主学习。

课程紧跟信息技术前沿知识,优化教学项目、更新知识内容,比如把chatgpt知识概念融入到资源建设。同时课程资源建设更多的制作了实际工作场景的项目案例教学视频20个,动画演示视频10个、虚拟仿真案例5个。并将继续更新学银在线平台师生交互的答疑方式、课后练习和综合案例等,每年更新教学资源20%左右。

3.课程教学组织安排

本课程构建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形成了“素质与技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围绕教学项目内容、重点难点、教学实施过程、考核方式等制定了完整的课程标准和详细的授课计划表,依据进度组织教学。

情境创设明目标:通过学银在线以企业实际案例或者1+X案例的应用情景引导新课内容,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微课学习建理论:在平台布置课前预习任务,推送学习资料完成理论知识学习,搭建知识结构;

典型任务探究竟:针对典型任务在线下课堂组织学生分组研究,找出共性问题,提出解决办法;

实训操作纠示范:完成项目任务实践操作,边学边做边指导,教师做好引导和示范,分析归纳总结,做好拓展训练。在教学过程融入工匠精神、质量意识、团队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4.教学活动过程实施

课前通过学银在线课前推送预习知识点内容、确定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提前完成线上教学视频学习;

课中教师利用平台进行课堂签到、抢答、随机点名、头脑风暴等课堂互动,师生进行实时互动交流、章节测试、拓展资源学习、作业推送等各项教学活动,线下教学、案例实训操作等在学校机房进行。同时通过章节测试掌握学生学习成效;

课后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反复观看学习视频,教师通过平台随时督促和掌握学生学习进度,查看学生每天更的成绩。整个过程教师将不断动态优化教学内容和授课策略,教师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平台将全程记录和跟踪教师的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为课程的诊断与改进提供真实有效的数据支撑。

5.教学效果

本课程在学银在线运行了2期,累计页面浏览量达780余万人次,选课人员覆盖全国32所中高职院校的5388名学生。通过平台数据和学校问卷调查核算,90%以上的学生完成了预定学习任务,达到预期学习目标,学生每月平均学习章节次数为1421次,发帖总数达2343帖,参与考试通过率达80%以上,学习进度合理、满意度高、学习效果好,激发了学生兴趣,增强了学生自信心。学生参与省级职业技能竞赛获奖多项,通过考证学生人数逐年增加。教师通过信息化手段提升了教学能力,累计获得国家级教师教学能力大赛获奖2项,省级教师教学能力大赛获奖4项。

课程基本达到示范引领的效果,在新行业新职业新领域里,带动计算机类专业学生接触到最新科技前沿知识,为同类院校学生和社会职业者就业培训提供支持。本课程开放班级覆盖广州涉外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等32所中高职院校,累计选课人数5000余人。来自企业的人员共计39人完成了学习。本课程生成为“示范教学包”被17次引用,课程示范效果初现。

六、小结

“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评价对掌握教学过程信息、资源建设、教学设计等方面有重要作用,通过完成混合式教学模式评价量表设计,构建由线下教学效果评价和线上教学效果评价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评价体系,并不断完善混合教学设计,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对提升学生质量有重要的作用。在实施过程中受课程内容、专业背景、学习平台等因素影响,“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评价有待进一步细化,将更多的变量因素纳入其中,完善评价设计,为未来课堂教学提供保障。通过本次教学实践,也实现了以下突破。

一是实现课程设计理念创新。紧扣当今软件技术发展需求,结合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前沿知识,重构“知识结构树+实训项目地图”课程体系,重组教学内容,模块化设计教学内容,增加课外知识拓展模块,根据教学内容分模块进行设计前沿动态信息内容模块,学习者可以实现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全天候学习。

二是实现教学评价方式创新。以省级教改课题研究为依托,根据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多维度教学评价设计,“学”的维度侧重知识点技能点掌握,“用”的维度侧重实践项目、等级证书考取等,“创”的维度考核全天候学习成效,评价体系设有三级指标共32个观测点。

三是对接新标准,吸纳新技术,突出思政元素。根据软件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接软件开发工程师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吸纳软件技术领域前沿知识,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规范贯彻于课程建设全过程。课程团队吸纳思政教师、辅导员共同备课,落实立德树人,构建以信息素养为核心的课程思政体系。

 

 

参考文献

[1]黄德群.基于高校网络教学平台的混合学习模式应用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3(3):64-70.

[2]黄荣怀,周跃良,王迎.混合式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6):6,12.

[3]蔡荣华,彭梅等.基于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混合大学生评价方式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9(7):173-174.177.

[4]李逢庆,韩晓玲.混合式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17,370(11):108-113.

[5]魏同锋.混合教学模式下学习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甘肃科技,2018,34(4):40-42.

[6] 李文洁;王晓芳.混合教学赋能高校课程思政研究. 中国电化教育,2021

[7] 成慧翔;马艳娥;韩海豹.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校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以我校现代电气控制技术与PLC课程为例.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1

[8] MOOC环境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学效果研究——以云南大学为例. 王全亮;张月芬;左继蓉;孙璐.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7

 

 

 

 

作者简介:王荣(1987.05-),男,汉族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职业教育研究,教育信息化

基于2021年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效果影响因素分析与实证研究--以《新一代信息技术》课程为例(JXJG-21-57-8)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