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美术国画教学中的创新策略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喻海清

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沿陂中心小学 331505

摘要

国画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为了传承传统文化和发展民族艺术,国画教学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通过学习国画,学生可以陶冶情操,丰富艺术思想,同时还能加深对民族艺术的认知,感受民族艺术的魅力,激发传承和发展民族艺术的热情与动力。因此,教师在小学美术课堂中要积极开展国画教学,创新教学策略,让国画教学为美术课堂增添新的活力,同时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实现美术教学目标。


关键词

小学;美术;国画教学;创新策略

正文


前言

    学生具有足够完善的审美能力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美,同时也能够真正地明晰哪些艺术作品更具有价值,也能够加强学生对于生活的各类事物设计以及表达思路有更加不一样深刻的认识。而国画由于其具有浓厚的传统色彩,对于提升学生对于美的感受和认识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通过提高国画教育过程,有利于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帮助学生认识到色彩以及形象和抽象等许多概念,也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最终,提高学生对美的理解和创造。

 

 国画的特色

中国画是经过数千年的积累、总结、创新、积累而成的美术,其立意、技法等方面都有着很高的造诣,可以产生深刻的意蕴和意象[2]。可以说,中国画有着自己的特点。中国传统绘画非常讲究气韵和活灵活现,不拘泥于表面形象化,而更注重表达主观情感,特别注重形神,追求一种“虚实”的意境。中国传统绘画更注重水墨的神韵,笔法包括平、圆、留、重、变,墨法虽然色彩单一,但又分为五种:焦、浓、重、淡、清。中国画的创作,需要的是心如止水。这无疑是画家提高自身修养和素质的最好途径。

 

 国画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国画教学开展难度较大

对小学生来说,中国画与他们的生活相去甚远。由于一些学生对中国画的欣赏经历较少,致使他们很难对中国画进行有效的鉴赏,也无法在课堂上进行有效交流。部分学生对中国画知识的理解不够,因此难以提高他们的能力,这就影响了他们学习中国画的积极性和参与性[3]。所以,老师不能只是一味地灌输理论知识,而是要在学习传统技法的同时,更多地去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并通过示范教学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中国画的艺术特点,更好地学习和理解中国画的魅力。

(二)课堂教学方式单一

作为中国画代表的水墨画,在创作手法与创作内容上丰富多样,选择较为丰富。但是,在小学中国画教学中,有些教师采用比较单一的教学方法,很难体现中国画的丰富内涵。使得部分学生在欣赏、临摹作品的过程中,难以理解作品的意境,也较难掌握画面中的精彩之处。同时,有些学校的中国画课程设置不合理,课堂理论与实践的时长分配不当,讲授美术技法的时乏味枯燥,没有抓住学生注意力,间接降低了学生学习中国画的兴趣。

(三)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部分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不高,因此积极性不足。此外,在中国画的教学中,有的老师只注重理论讲解而忽视了实践性,这就造成了课堂缺乏趣味性,进一步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存在着部分学生由于对中国画认识不足,在学习中国画时存在着主观的抵触情绪,因此无法有效保证课堂的教学效果。

 

 国画教学对小学美术的必要性

(一)提高小学生的鉴赏能力

艺术欣赏能有效地促进小学生的后续学习,并对提高学生的品德素质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4]。在美术教育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对中国画的基本认知,使他们能够欣赏和理解中国画的艺术美;同时,欣赏还能促进学生对艺术的兴趣,促进他们的学习。对小学生来说,认识和理解中国画是他们的根本目的,教师可以通过课堂上的国画讲解,来提升他们的鉴赏力,让他们更好的欣赏国画的美,让他们对美术的兴趣更加浓厚,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由于小学生自身的特点,在教学方法和方法上要注意创新,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国画的无穷魅力,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

(二)丰富教学内容

小学美术教材篇幅有限,要平均分配教学内容,那么涉及传统文化元素的课程就会相应减少,整体教材中凸显民族文化特色的课程共计 7 课,占比较少。选择更多文化资源拓展这部分教学,充分开发与利用教材中民族文化元素,制定指导性内容标准,完成新课改对美育的改革要求。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美术,既丰富教材内容,又能对美术教材中的民族元素进行拓展延伸,进一步摸索出符合素质教育理念的教学新路径,开发更具特色的、与时俱进的课程。

 

 小学美术国画教学中的创新策略

    (一)通过写生训练培养学生兴趣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作为教师,应该做到根据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去培养他们的兴趣。班集体中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都各不相同,学生们通过观察自然得出的感悟也有所不同,所以在教授国画的课程中需要让学生们去亲身体验感悟自然。艺术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在国画课程的教学中,需要通过写生来完成对自然的感受。学生们通过双眼感受自然界并且描绘出自己心中大自然的样子。学生们在亲近自然的过程中去逐渐对国画产生兴趣,让他们选择自己所感兴趣的动植物、景色进行观察绘画,极大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进而极大地提高孩子的观察能力和感知能力。开展写生训练,摆脱了坐在教室中临摹的固有教学方式,丰富了国画的课程内容使得国画教学不再枯燥。通过自然界使学生们获得观察能力,在此基础上再去了解绘画的笔法,学生的接受度和感兴趣程度就会得到提升。写生训练让学生们的观察、思维、审美、创作能力得到了提高,更加有动力去学习国画。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教给学生。”学生学习国画的过程需要教师逐步引导的,教给学生们基本的国画方法后更需要学生自己通过写生的方式创造自己与众不同的画作。教师要做的是让学生在快乐的国画游戏中去感悟、体验,提高对国画学习的兴趣。

    (二)创设情境游戏

美术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不是为了短暂的视觉体验而教学[5]。所以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兴趣特点,设计学生喜欢的、乐于探索的美术“游戏”情境,为学生强化记,提升自身审美能力做好铺垫。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教材内容,融入“游戏”情境,并结合学生所需要,为学生创造高效的美术“游戏”情境,构建美术国画教学和情境的关联,促使学生发挥自我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加强学生对国画内涵的理解。例如,在学习《生活与艺术中的花》,这一课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能力是学生美术素养必备的能力之一,教师通过“游戏”情境,可以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教师可以设计“我来看看他们的不同”的游戏情境,为学生展示的一张生活中的花的照片,再展示一张带有花的国画的,游戏开始前,教师说:“这两幅画有什么不同,我们来深刻研究,以小组为单位,从第一个同学开始说出两幅画的一个不同之处,以此类推,不能有重复,否则扣分哦,最终以得分最多的小组为胜”,游戏在热烈讨论下开始了,游戏结束后,教师可以再次创设“游戏”情境,指导学生总结国画的特点,从而提升学生的美术审美能力。

    (三)将诗句融入教学当中

诗与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这不仅是中国独特的文化现象,也是中国画有别于西方绘画的重要特征[6]。在欣赏国画的过程中,教师以“诗画”的形式丰富了国画欣赏的教学内容,这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国画的理解,而且在继承中国诗歌文化方面具有双重的作用。首先,应该用诗歌阐明他们对绘画的看法。在欣赏这些作品时,教师应首先让学生了解诗歌的来

源、诗歌的意境和画家的意境,以提高学生对绘画的全面理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是近现代画家齐白石应老舍邀请创作的《蛙声十里出山泉》。第二,诗歌中的绘画。这类绘画作品有的画完成了别人的诗之后,有的主题画家创作了诗(分为前人和即兴创作),如元代画梅高手王冕的《墨梅图》及自题的“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的墨梅诗。第三是用诗歌解释这幅画。诗与画都是生命的反映,是情感的一种表现形式。通过将这些诗歌引入到中国画的欣赏中,教师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更好地恢复作品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例如,唐代张萱的《捣练图》就可以引入同时代著名诗人李白的《子夜吴歌·秋歌》中“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诗句,让学生了解常见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当然,诗句只是中国绘画鉴赏教学中的“大餐”中的一位辅料,在品尝“辅料”的过程中,教师不能放弃或结束,绘画鉴赏教学也不能成为诗歌欣赏。

中国古典传统绘画往往成为语言、音乐、道德、科学等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这种客观现实不仅为中国画鉴赏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给美术教师提出了许多挑战。如张择端著名的《清明上河图》,只在小学和初中版本的语文教科书中介绍了《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和《梦回繁华》两篇,其他科目的内容都与一些内容有关。因此,在欣赏这些中国名画时,美术教师首先要重视倾听,其次,根据艺术学科的特点,将其他学科教材中的信息内容由“主角”改为“合理有效”的注脚。

    (四)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多媒体教学被广泛地应用于教学中。多媒体教学在新课程改革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中高年级国画教学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教学内容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给学生,既符合小学生的认识规律,提高国画教学的成效性,又能促使学生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发展。教师借助多媒体教学要依据新课程标准设置教学目标,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一方面,多媒体强大的互动特点,可以给学生带来更多视觉和听觉的教学体验,增强国画课堂教学的质量;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教学内容的拓展,开阔学生美术视野,促进学生国画鉴赏能力的提升。比如,进行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下册“扇面画”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运用山水或花鸟技法绘制扇面的过程,学生可以在视频解说中了解扇面画的具体步骤,了解山水画不同的表现形式。而且多媒体在造型表现教学中也有着非常明显的优势,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名家作品,加强学生对笔墨画法的认识,通过对各种扇子的欣赏,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丰富多样,增强学生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再如,在五年级上册“鸟语花香”和“诗情画意”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插入与教学内容契合的音乐、故事或背景介绍,为学生构建教学情境,带领学生进入一个具体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探究式学习,深化学生对国画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美术课堂中开展国画教学,需要科学地设计教学目标,同时为了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在教学实践中勇于探索创新,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有效掌握国画技能,提高学生的美术综合素养,进一步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国画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黄立. 国画教学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运用探讨[C]//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对接京津——协调推进 基础教育论文集.对接京津——协调推进 基础教育论文集,2022:190-192. 

[2]张跃东.绿水青山皆灵秀,崇德尚艺续传承——东城小学美术学科教师国画作品展[J].中国中小学美术,2022(04):65.

[3]周静.赏析国画 寄意山水——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中国画教学研究[J].求知导刊,2021(52):85-87. 

[4]谷日升.小学国画教学中的传承与创新——以人美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下册“有特点的人脸”教学为例[J].辽宁教育,2021(15):40-43.                             

[5]刘红岩. 谈小学美术课程中的国画教学[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1年课堂教学教育改革专题研讨会论文集.2021年课堂教学教育改革专题研讨会论文集,2021:417-418. 

[6]房晶晶. 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美术中国画教学研究[C]//四川省科教创客研究会.2021年科教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二期).2021年科教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二期),2021:147-149.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