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初中英语阅读问题设计与学生思维品质培养策略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王纯

陕西省西咸新区沣西新城沣西中学 712000

摘要

英语阅读活动的开展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层层递进。阅读过程中,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将从“字面阅读”到“解释性阅读”,最终上升到“评判性阅读”,学生的思维活动表现由浅入深。而不同层次阅读思维品质的有效展开,则基于读前、读中和读后各个环节设问这个“脚手架”。在日常的英语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在对文本信息设问时多停留在表层信息,很难挖掘到文本背后深层次的、提高学生高阶思维品质的问题。本文将结合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案例,探讨如何将初中英语阅读活动中各环节的问题设计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有效结合。


关键词

英语阅读;问题设计;思维品质

正文


一、 引言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育部,2019;以下简称《课标》)提出,语言既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是知识、文化和价值观的载体。英语课程承担着实施素质教育的任务,要使语言学习的过程,不仅能帮助学生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还能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整体人文素养。阅读是读者主动接收信息,并进行推理和评判的过程,也是读者和作者不断进行意义协商的过程(袁平华、廖兰,2010:149)。初中英语阅读活动的顺利开展,依托于英语阅读过程中合理的问题设计 。问题,作为“脚手架”,是启发学生阅读过程中思维的工具,能够引导学生的思维由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发展,促成学生评判性等较高级思维能力的形成(葛炳芳等,2014:1)。本文探讨了初中英语阅读活动开展过程中,如何有效开展阅读活动中的设问,从而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二、 基于读中思维活动的问题设计类型

Crawley 和Mountain(1995)应用布鲁姆的认知目标分类法,将阅读过程分为三个层次:字面阅读(literal reading),解释性阅读(interpretive reading)和评判性阅读(critical

reading)( Crawley, J. & L. Mountain 1995)。基于阅读过程中的思维活动特征结合文本内容教师的阅读活动问题设计应更多从以下几个问题类型出发

    1. 展示型问题:在文本阅读的初始阶段,教师通常就文本中的字词句、细节信息或篇章结构进行提问,检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识记或理解程度。这类问题的答案一般是唯一的,学生凭借表层理解、短时记忆或是快速查找便能找出。

2. 参阅型问题:在学生理解并获取文本事实信息之后,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文本内容、拓展文本内涵,教师针对文本特征、写作特点、写作意图或文本中其他有价值的可以生发的关键点进行提问。这类问题一般在文中没有现成的答案,教师也没有现成的答案,学生作答时需在一定程度上参阅文本内容,同时结合已有的认知和经历,对文本信息进行提取、加工和运用,并且能够从文本中找到足够的信息来佐证答案。

     3. 评估型问题:在学生准确获知文本内容、深入理解文本内涵之后,教师通常需要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对文本话题、内容、作者观点等进行进一步的深入思考。通过与自身原有认知和看法相比对,学生能够思辨地看待文本内容或作者观点,增加并丰富对文本话题的熟悉程度,形成并完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态度,成为一个有判断力的读者。这类问题一般可以为学生提供运用所学语言表达独立看法的机会,因此对发挥学生主体性、培养深层思维能力有重要的作用(葛炳芳等,2014:6-7)。

三、 基于阅读中思维活动特点的问题设计策略

本文将以冀教版《英语》八上 Unit 2 My Favorite School Subject的课文Looking for Lisa为例,探讨如何在阅读活动中有效设问,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该文章是一个以对话形式展示的文章,但文本内容对事件的呈现却凸显了阅读文的特质。对话文本看似简单易懂,却蕴含着更深的文本内涵。文章生动地描述了西方国家校园生活常态化的学生课题作业活动,通篇依托学生们的“课题作业”这个主线,以图书馆作为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境,向读者呈现出两个学习小组(Jenny搭档Bill, Danny搭档Lisa)的课题作业进展情况。文本通过鲜明的对比两组学生的图书馆行为表现,一方面启发学生思考正确的社会行为;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造成两个学习小组课题作业开展结果截然相反的深层原因。整个故事发展的层层衔接和最后的鲜明对比,都是学生阅读思维品质历练的过程。

1. 读前——围绕文本话题,启动先行认知

在进入文本阅读之前,教师通常要围绕文本话题设计问题,邀活学生原有的认知,建立与即将要学习的新知识之间的联系,为阅读扫除一定的障碍(葛炳芳等,2019:36)。

1)设问从“经历分享”入手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分享与文本话题相关的观点和认知,从而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思维活跃性,为后续的积极阅读做好铺垫。

[教学片断]

在读前阶段,教师通过与学生充分地讨论彼此的兴趣爱好,彻底放松学生读前的紧张情绪。然后,以兴趣话题中的reading books为切入口,先引出“Where do you usually read books?”,再引出“If you read books in a library ,what can you do and what cant you do?”的问题。经过层层逻辑紧密的设问,激活学生已有认知,从而建立起认知和阅读的桥梁。

在第二个问题的解答中,教师为学生提供多个图书馆正确行为和错误行为举止,学生通过讨论辨别,进而达成共识;“图书馆内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最后形成公示海报如下:

Rules in the Library

We can

We cant

download information

whisper

read and borrow books

shout loudly

rush

write on the books

smoke

[设计意图]

该读前环节的设定,一方面激发学生积极阅读,另一方面通过已有认知的呈现,为后续读中辨析Jenny和Danny各自图书馆行为正确与否,形成参阅性阅读思维品质打好基础。进而推理——产生如此大反差行为举止的真正原因,为学生后续阅读的批判型思维品质创造可行性条件。此环节的设计,在整个阅读思维品质培养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设问从“文本预测”入手

预测是一种十分重要的阅读技巧,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文章的标题进行预测,也可以利用文本中的关键词、图片或图片相关的文字说明进行预测,推测文本中即将出现的信息,并将零散信息条目化。经过这样的“集思型”和“条目化”预测,学生在进入文本阅读之时能够迅速对预测内容做出确认或排除,准确获知文本大意,形成清晰的框架脉络(葛炳芳等,2014:40)。

[教学片段]

结合上一个环节的话题热度,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预览文本插图,并回答“Where may this story happen?”,从而让学生对文本故事发生的具体地点有个预知。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解读标题“Looking for Lisa”,提出“Who is looking for Lisa? For what?”。

[设计意图]

本环节旨在通过文本中的插画和标题的预测解读,教师为学生初探文本建立条件。文章的主题框架和主线明朗化,即故事是发生在图书馆,围绕校园课题作业主线展开的。这为学生后续解读文本、清晰思路和贯穿主线,形成更高级的批判性阅读思维品质打好基础

2. 读中——梳理文本框架,构建有效信息

1)根据文本特点设问

鲜明的文本特点,可以引导读者快速抓住文章框架。也是读中快速梳理有效信息,理清思路的脚手架。如这里列举的文本,它以对话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可以利用对话文本的特征,快速锁定事件发生过程中的人物及人物关系。甚至对话中常有的斜体独白,也间接提示学生故事发展的起伏跌宕。

[教学片段]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对话文本的特点,快速提炼故事中的人物(Jenny,Bill,Librarian,Danny,Lisa)。此外,教师结合对话文本中的斜体独白,引导学生快速划分出故事情节的对比关系和文章层次。即独白前为Jenny和Bill组课题开展情况,独白后为Danny和Lisa组课题开展情况。接着,教师提问“Who does the project with Jenny?”,“ Who does the project with Danny?”,人物关系更加清晰明了。

[设计意图]

本环节旨在训练学生通过文本特点快速检索出重要信息,明确故事发展的逻辑框架,为学生整个阅读活动构建全局意识,形成阅读主线。进而以两组学生课题开展进行中可见和可预期结果为对比,逐步引导学生深思——两组课题开展的不同程度所牵引出来的内在原因,进而进行自我思辨,使学生的思辨与文本深入切合。

2)设问兼顾学生主体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一切教学设计都要围绕学习的主体——学生展开。不同级段的学生有不同的生理、心理特点、学习习惯、兴趣爱好等。因此,在设计问题时,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实际水平,关注问题的难度、深度、广度和梯度,注意提问的时机。有些问题设计过难或过于简单,学生难以或不愿回答,明显缺乏适切性,难收阅读教学之效(葛炳芳等,2014:17)。

[教学片段]

延展上一个环节的探讨,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并获取两组学生课题开展情况。由于文本中有关两组学生课题开展状况的信息并不直观,需要学生进行连续性信息整合和推理,这样对于学生的读中信息处理就造成一定困难。所以,充分考虑到学生深入处理和理解文本内涵的现有水平,教师将设问用以下形式层层推进,以适切学生理解水平的方式逐步延展开来,教师先引导学生读并完成以下表格:

Students

Behaviors the library

Jenny

She has downloaded some more pictures of Beijing.

Danny

He rushes into the library with a basketball in hands and shouts loudly.

学生通过易化后清晰的图表展示,归纳出两组学生的行为表现。为了引导学生展开参阅型问题思考,教师通过提问“Can Jenny do those things in the library?”和“Can Danny do those things in the library?”。学生对比回答“Yes, Jenny can.”和“No,Danny cant.”。教师追问:“Upon their behaviors, how are their projects going?”引导学生思考,学生回答:“Jenny and Bills project goes well. Danny and Lisas project doesnt go well.”。

[设计意图]

通过本环节的读中开展,教师为学生获取故事发展高潮逐层铺垫和推进。同时,通过两组学生反差大的图书馆行为表现,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公共场所要遵守公共秩序。进而引导学生透过表象看本质,即“为什么两组学生的行为会有这样的差异?”,和其所暗示的深层含义“两组学生课题开展情况如何?”。

3. 读后——拓展文本内涵,发展评价性思维

1)从文本内容蕴含的信息进行设问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学生关注文本,了解和获取表层信息,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读懂、读深、读透文本,挖掘文本字里行间蕴含的信息,理解其背后深层次的含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真正想表达的思想和观点,激发学生对文本的正确理解和思考(葛炳芳等,2014:61)。

[教学片段]

结合读中学生梳理出来的Danny的行为举止,教师逐步展开六次思维缜密的设问。教师第一次提问:“Why is Danny in such a hurry?”,学生回答:“Because he is looking for Lisa.”。教师第二次提问:“What did Danny tell Lisa?”,学生回答:“Danny told Lisa to meet at a quarter to three.”。教师第三次提问:“Whats the time now?”,学生回答:“Its a quarter past three.”。教师第四次提问:“Danny thinks that Lisa is half an hour late, do you agree?”,学生答案将出现两种可能,一种是不假思索的肯定回答,一种是批判性的不肯定回答。如果出现肯定的观点,教师将引导学生学做守时的人。如果是否定的观点,教师将进一步借助问题帮助学生明晰思路。教师第五次提问:“Where has Danny looked for Lisa?”,学生回答:“Danny has looked for Lisa in the classroom, in the office and in the library.”。教师第六次提问:“Did Danny and Lisa clearly say where to meet?”,学生回答:“No,he didnt.”。最终,教师基于六次持续性的提问,逐步为学生梳理出两个观点:Be on time.  While making an appointment, we should say the place and time clearly.

[设计意图]

本环节旨在结合师生之间紧密衔接的六次问答,逐步梳理事件的前因后果和逻辑关系。其中,教师通过第四次发问引导了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品质训练。同时,分层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做守时的人和如何精确地向同伴邀约。最终,启发学生深入思考造成Danny和Lisa课题开展不顺利的真正原因,而不是简单让学生学会接受文本中Danny的观点,即Lisa是迟到了半小时。基于这样的思辨训练,进而为学生阅读读后形成批判型高阶思维能力做好支架。

2)从文本的空白点进行设问

文本的内容丰富多彩,包罗万象,有些作者还会给读者留下一段“空白”或“悬念”,尤其是文本细节的关键处或是文本的结尾处,更需要读者去用心品味。因此,在文本梳理以后,教师可以适时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去填补这段“空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加深理解文本内涵(葛炳芳等,2014:64)。

[教学片段]

根据文本结尾Bill的建议“Have you looked in the gym?”教师提问:“Will Danny find Lisa in the gym? If your answer is YES, please try to create a dialogue for Danny and Lisa with your partners. If your answer is No, please try to make another appointment dialogue for Danny and Lisa with your partners.”。

[设计意图]

本环节借助文末Bill的一句建议性发问,引导学生进行发展性和创造性思维品质的训练。通过想象事件的两种可能性,给学生充分创造出读后语言发挥的空间,使正确的行为和价值观深深植入学生内心。

四、 设问中应该注意的几点

1. 设问要把握文章主题和主线

阅读活动开展过程分读前、读中和读后,教师会结合每个阶段思维品质发展特点进行不同层次的发问。而要注意的是,读前、读中和读后三个阶段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逐级递进的关系。而每个读的环节都应依附文本的一个主题和主线设问展开,脱离了主题和主线的各环节设问将破坏学生读的整体感知,也将打破学生的思维品质由低阶向高阶转换的连续性。

2. 设问应把握问题之间连贯性和层次性

课程的设计与实施,都必须遵循语言学习的渐进性和持续性的规律(《课标》)。有效的阅读活动问题应该是逻辑缜密、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教师在设问过程中应充分注重读前、读中和读后各个环节问题的内在逻辑关系,有序创建关联性问题,通过问题的关联创设学生读的全局观。

五、 结语

在英语阅读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应充分遵循学生阅读过程中思维活动特征,恰当的结合文本和学生特点,有效且多角度、多层次、多策略地开展设问环节。同时,问题的设问应紧密结合文本主题,形成线性延伸并贯穿整个阅读活动。

 

参考文献:

 Crawley, J. & L. Mountain. 1995. Strategies for Guiding

Content Reading [M]. Boston, MA: Allyn &Bacon.

葛炳芳、梁美珍、黄海丽.2014.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评判性阅读视角[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河北教育出版社,2012.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七年级下册[T]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教育部.2012.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社.

袁平华,廖兰,2010.评判性思维能力与评判性阅读能力培养[J].韶关学院学报,(8):148-152.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