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后作业设计的实践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双减”;小学;数学作业;课后设计
正文
双减政策背景下,教师积极的进行数学教学的总结与反思,在调整相应教学策略进行作业重新设计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索兴趣,纠正学生学习方法,通过课后作业让 学生整合数学相应的知识点,优化知识结构,激发学生主动探索 数学学习规律,形成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教师为学生布置的数学作业以书面形式为主,大量题海堆砌,致使学生长时间处于刷题的状态。虽然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但是也会变相增加学生课业负担,不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更不符合“双减”政策的实际要求。因此,面对此种情况,如何以“双减”政策为导向,优化设计小学数学课后作业,则需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进行研究探索。
一、当前小学数学课后作业现状:
(一)数学课后作业时间冗长
根据《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双减”政策中的规定,数学学科的课后作业每天不得超过 1 小时,但是就当前小学生数学作业的现状来看,绝大多数学生在数学作业完成方面所花费的时间超过1小时,加之各学科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不足,语文、英语、数学等多个学科的作业累加在一起,学生所花费的时间将会更长,无形之中增加了学生的作业负担。
(二)数学作业层级设计缺乏
小学数学课后作业存在难度统一的问题,没有根据班级内学生的学习层级及 知识掌握现状进行有针对性的布置,无法实现班级内每一名学生的全面发展。具体来说,在数学作业布置方面,教师往往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布置设计数学作业,对于基础扎实、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如果数学作业内容较为简单,则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而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如果难度过大,则会导致学生出现抵触情绪,极易挫伤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长此以往,则会导致班级内的两极分化现象愈发严重。
(三)数学课后作业偏书面形式
小学数学课后作业存在偏重书面形式的问题,往往以题海为主,难以有效调动学生完成数学作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现阶段小学数学课后作业的形式设计来看,以书面作业为主,而口头作业、探究性作业、实践类作业的所占比重不高, 过多的书面作业会使得学生陷入机械重复的练习当中,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 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但是不利于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探究能力的培养,难以起到引导学生综合应用数学知识的作用。
(四)数学课后作业评价体系单一
小学数学课后作业存在评价主体单一的问题,无法有效巩固小学数学课堂教 学成果。具体来说,在数学课后作业评价方面,教师往往以“√”“×”“阅”等方式对学生的数学作业加以评价,片面的评价方式过于关注学生的数学作业结 果,缺乏对学生数学作业解题过程的观察评价,在影响学生潜能挖掘的同时, 还会在一定程度上挫伤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得学生沦为数学知识学习的“机器”。
二、“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后作业设计优化策略
(一)有效控制作业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数学教师要重视数学作业,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对数学作业资源进行高效整合,正确辨别并甄选数学作业题目,将数学作业的数量控制在合理范畴内,避免学生陷入题海战术,使得小学数学作业布置与设计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增效。以“分数应用题”为例,教师可为学生设计综合性数学作业:
1.(1)本校共有男生 217 人,女生比男生多7 1 ,请问:女生有多少人?
(2)本校共有男生 217 人,比女生多7 1 ,请问:女生有多少人?
2. 根据算式补充条件:120× 5 1 、120÷ 5 1 、120(1+ 5 1 )、120÷(1- 5 1 ), 阳光幼儿园小朋友们吹了 120 多个红色气球用来布置教室,____。小朋友 们吹了多少个绿色气球? 这几道题目囊括了关于分数的所有知识点,且作业设计数量较少,学生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便可完成作业,有效彰显了素质教育下的“减负增效”精神。
(二)设计开放性作业,激发学生探索兴趣
在“双减”政策的导向下,作为教师,以小学生为对象,面向其所设计的数学作业应凸显开放性的特点,驱动学生探索发现,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分析数学问题,促使学生数学思维朝着发散性方向发展的同时,为学生创造性思维 能力的增强奠定基础。例如:在“百分数应用”知识点的讲解后,教师可为学生设计开放性数学作业:“金秋九月,学校即将举办读书会活动,已知五年级一班共有46名学生,学校附近的青城书店现推出购书优惠,一次性购买书籍总数超过30本,即可享受9折优惠。此时此刻,如何设计最佳的购书方案,可帮助一班节省更多的购书费用?”通过这一作业的设计,学生可以集思广益,运用百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生成众多解决方案并做出最佳选择,使得学生感受到思考创新的快乐。
(三)设计实践性作业,强化实践能力
在“双减”政策导向下,教师要以培养学生问题分析解决能力为主要目标, 设计实践性数学作业,引导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主动探 索数学知识的奥秘,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创造有利条件。例如:在“长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知识点的讲解完毕后,教师可为学生布置实践性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利用橡皮泥,将其制成长方体,用小刀将捏制后的长方体进行切割,划分为2个长方体,随后学生要在动手操作中探究如下问题:“从表面积和体积两个方面来看,长方体是否发生了变化?如果发生变化,请问是何种变化?产生此种变化的原因有哪些?请问如果切割成3个长方体, 是否也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通过这一数学作业的设计,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积累更多的数学活动经验,加深学生对长方体表面积及体积相关知识点的 理解,不仅可有效控制数学作业的“量”,也可保证数学作业的“质”。再如:在“轴对称图形”知识点的讲解完毕后,教师可为学生设计布置“我 来动动手,让它对对看”的数学作业,为学生提供笔、纸、剪刀等工具,要求学生利用这些工具,结合轴对称图形这一知识点,利用课后时间自主设计制作一个轴对称图形。制作完毕后,学生可将成果带至课堂上,在全班面前进行成果展示。通过这样的方式,可巩固检验学生的数学学习成果,促使数学知识朝着生活化、具体化的方向发展,不失为“双减”政策精神在数学作业设计内贯彻的有力证明。
(四)完善作业评价方式,落实减负增效任务
教师作为作业评价的执行者,教师作业评价观念的正确与否将直接决定小学数学课后作业的完成效果。因此,教师要立足于“双减”政策背景下,结合三 维教学目标对学生的数学作业作出评价,即围绕“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秉持“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个性化评价与诊断性评价结合”“形 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的原则评价学生数学作业,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落实“双减”精神。教师要对不同层次等级的学生,对其作业的完成情况做出针对性的评价。例如:1. 对于后进生而言,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对学生的点滴成长进步要作出及时肯定,并以鼓励性的话语激励后进生学习,起到增强后进生学习自信心的效果;2.对于中等层次的学生来说,教师要进行综合性评价,在肯定其优点的基础上还需要指出学生存在的不足,为学生接下来的数学学习指明方向;3. 对于优等生来说,教师要以更高的要求评价其作业,促使其在原有基础上创新超越。此外,对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行量化处理,学生认真并高品质完成数学作业则可获得90分,第二次继续保持则可获得91分,以此类推;对于处于良好等级的学生作业来说,量化评分要求可适当性放低,只要学生在作业完成中呈现明天进步则可升级,即“良 +”或“优秀”。
总而言之,“双减”政策背景下,对于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充分发挥出课后作业的作用,又不会给学生带来过大的压力和负担,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力求通过家庭作业的合理设计和有效管理,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应当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设计具有层次性、开放性和探究性的作业,将作业的“质”与“量” 结合起来,提升学生的作业效率,并在作业中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探索发现数学知识,促使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有效处理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真正体现课后作业的价值和意义,从而实现“双减”精神与小学数学课后作业设计的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 王秉权.新课改理念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有效性策略探析[J].读天下(综合),
2019(24):24-26.
[2]王向荣.浅析新课改下小学数学作业的设计[J].新课程(上),2019(7):24-26.
[3]贺雄艳.减负增效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策略研究[J].读与写,2020,17(16):190.
[4]胡媛.减负增效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有效策略[J].数学大世界(中旬版),2020,(4):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