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与劳动教育融合策略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小学语文;综合学习;劳动教育
正文
课堂教学基本上都是纸上谈兵,只有亲身实践才能有更深地体会。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将劳动教育与综合性学习相融合,鼓励学生加入劳动中,亲身体会劳动,感受劳动的乐趣,并在劳动中受到教育,懂得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从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综合性学习指的是指把语文学科之中蕴含的知识展开综合性的汇总与应用,着力促进学生的读写能力以及阅读水平等多元化技能不断提升,重点加强和文本之间的交流互动,从而为学生自身的全方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对于综合性教学方式展开应用之后,能够从根源上打破以往的教育理念,转而强调学生在课堂之中的主体性地位,这一教学方式更为注重的是对学生的综合水平以及实践能力进行考察,所以其符合素质教育的根本性需求。
一、完善教学体系,提高专业素养
在小学语文综合性教学正式开展的过程中,教育部门和学校仍然没有足够重视对教师的培训,没有进行联合研究和探讨,仅专注于个别教师的工作开展,并且缺乏具体的教育执行步骤来进行讨论和培训。因此,教师对其含义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上,而不能有更深地理解。如果教师的综合学习专业水平不够,那么综合学习功能就无法真正发挥作用。为了在小学阶段实施语文课程的有效开展,需要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教师是学生成长路上的领路人,在学生的语文学习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教师不仅承担着传授知识的作用,还有对学生进行引导的作用。在学习中,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将劳动教育融入教学中,为学生的学习打下基础,帮助学生认识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另外,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将劳动教育融入教学中,要紧密地贴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设立积极活跃的环节,帮助学生从中获取良好的劳动观念。教师要掌握劳动教育的本质内容,理解、掌握劳动教育的内涵,将语文课本中关于劳动教育的内容挑选出来,针对这一部分的内容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讲解。从而使二者融合在一起。
如课文“朱德的扁担”“吃水不忘挖井人”等都歌颂了劳动光荣的主题。对于年龄小、认知不完善的学生来讲,他们通过阅读这些课文,认真体会文章中的感情和主题,品读文章中的优美词句,再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接受教师的正确指导可以从小培养起学生对劳动的热爱,树立劳动意识,积极参与各种劳动活动,学会珍惜劳动成果。那么教师就要对教材进行全面的研究和解读,整合教材中的内容,挖掘与劳动有关的素材资源,再创新自身教学方法,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来深化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印象,让学生收获良好的学习效果。
在教学“祖父的园子”时,教师应明确此篇文章中蕴含着劳动精神,如果没有祖父与主人公的劳动,祖父的园子会杂乱无章,并且也不会让主人公如此记忆深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先提问:“如果你们有一个花园,你们想怎样建设花园呢?”学生会展开自己的想象将自己设想的花园表达出来,此时教师要引入劳动教育内容:“在建设花园时依靠的是什么呢?”学生会想到利用工具,而不能直接回答出依靠劳动。教师则根据学生的回答引至劳动中:“你们很棒,能够想到工具,但是工具是物品,要实现工具进行建设依靠的是人的劳动,只有人辛勤的劳动,才能让工具建设出你们想要的花园。”学生通过教师的解释明确了劳动是实现花园建设目标的根本元素。
任何阶段或是内容的教学,都要将学生放在首要位置,以学生学会知识为主要的方向,结合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探究,多关心爱护学生。将课堂中的时间充分地利用起来,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知识的宣传,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劳动教育的活动,更好地体会劳动教育的内涵,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强化学生对劳动的认识和理解。如在语文课堂结束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一项具有劳动意义的实践作业,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这不仅能使学生学会更多的生活中的家务,还有助于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增强劳动意识,除此之外,父母在假期中还可以带领学生去敬老院,使学生能从父母身上学会奉献爱心,勤于劳动,促进学生实践能力,提升学生劳动能力。
二、重视课程开发,调动学生兴趣
与其他形式的学习相比,综合性需要更丰富,更多样化的课程资源。所以教师需要能够针对教材内容来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展,并充分利用教科书周围的各种资源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以此促进学生自身整体能力的提升,同时保证了学生对课程知识内容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了课堂的开展效率。在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时,教师不仅可以指导学生收集相关材料,还可以让学生以多媒体形式查看西沙群岛的具体内容,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教师需要直观地展示西沙群岛的丰富和美丽。通过这些学习活动,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背后的精神含义,促进爱国主义教育。此外,学校要充分利用沟通、家长会、访谈和其他形式,以便家长能够了解小学综合语文学习的意义。课程的实施可以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这也是课程顺利实施的重要因素。越了解和认识学校课程的教育价值,就越会得到家长和社会机构的支持,成功实施综合性课程的机会就越大。
另外,阅读是语文学科教学的重要板块,是学生获取各种信息,丰富自身认知,培养自身阅读和理解能力的重要手段。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刚起步,仅阅读教材中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教师不能把目光局限在教材之上,而是要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引导,实现语文教学的延伸,在课外阅读中加强对学生的劳动教育,给学生有目的地推荐一些劳动主题的课外读物,开阔学生视野的同时,使学生对劳动的认识和体验也会更加丰富,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反映劳动题材的电影、纪录片,让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家长帮助、学生互助分享资源,观看内容;还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劳动主题的读物如《平凡的世界》、古诗词《观刈麦》《悯农》《蚕妇》等。
写作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它和阅读是一体的,二者相辅相成,教师在优化学生阅读教学的同时,也应当关注对学生写作指导与劳动教育的结合。如在叙事作文习作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自己的日常生活,结合生活中的大小来选择令自己印象最深刻的劳动经历作为写作对象,如日常购物、做家务等,回顾自己在参与这些劳动时的感受,在作文中融入自己的思想感情。当然学生也可以把视野拓宽,观察社会生活中的劳动现象,观察各行各业劳动人民的生活,把自己的所见所想记录下来,既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又可以使其与劳动人民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推动学生健康正确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
三、开展实践活动,丰富劳动体验
相比于教师单方面的理论讲解,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活动能够对劳动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获得更加丰富的劳动体验。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就可以结合理论讲解与实践活动,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劳动实践,或是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在“乡下人家”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播放展示一些乡村生活的场景,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生活体验,分享自己的劳动经历和感悟。在课堂上,学生把握了本课内容,明白了劳动内涵后,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分组讨论,自主设计一些有关劳动的表演活动,指导学生排练。于是有的学生选择了扮演修剪花丛的园丁,有的学生扮演清洁工……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深入到社会实践中,真正参与劳动。如可以在假期时开展与劳动有关的公益活动:去公园捡垃圾,又或者对公共场所进行清洁,要求学生对实际的劳动场面和情景进行记录和描写,之后展开作文的课堂评价。在不同学生作品的分享与思考过程当中,帮助学生认识到劳动的快乐魅力以及价值。同时,丰富的劳动经历,不仅能够为学生的写作提供基础,还能够增强学生的劳动认知。
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是所有长辈的掌中宝,一般不会让他们参与到家务劳动中,这不利于他们的成长。所以应当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帮助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让他们变得更有责任心,以此对语文教学效果产生正面的影响。在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时,学完本组课文,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清明节笔者布置的作业是“和家人一起劳动,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学生亲自参与劳动,并把自己参与劳动的视频发到班级群,向教师、同学汇报。端午节时,笔者让家长包粽子留点食材,统一时间带到教室,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煮好后,学生品尝着自己的劳动成果,脸上洋溢着甜美的笑容。这样的实践活动有很多,如“红领巾走进丰收季”感受春种秋收的喜悦,“我与花儿共成长”体验养花的乐趣,“种花生”“水果拼盘大比拼”……带领学生走到户外参与劳动,让学生自己亲手种下一株花为它浇水,让花儿与自己一起成长……让学生自觉参与劳动,体验劳动,理解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
总之,综合性学习与劳动教育融合是一种趋势,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德育素养,让学生发现生命的意义,收获劳动的快乐,品尝劳动的幸福,学会奉献,懂得珍惜劳动成果,从而得到成长的历练,学会思考人生。因此,在教学中,有必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全面教学。并探究教材内容,开展实践活动,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强化道德教育与劳动教育,以实现语文德育的结合,劳动教育与学科素养的融合。
参考文献:
[1]李淑霞.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探究[J].考试周刊,2019(07).
[2]刘展云.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策略研究[J].小学生作文辅导(语文园地),2020(12).
[3]谢玲.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劳动教育探析[D].湖南师范大学,2020.
[4]钟慧萍.充分挖掘文本内涵 有效渗透劳动教育[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20,22(02):134-137.
...